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关系分析

2017-03-11 06:38曹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业化

曹帅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H.钱纳里和 M.塞尔昆(1975)通过100多个国家的数据回归分析,得到了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的世界发展型式,他们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推动力,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推进,城市化将以越来越快于工业化的速度不断发展着;Kojima(1997)研究了发展中国家1965―1989年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变动趋势,认为拉丁美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虽然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其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东亚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Riddle(1986)运用中等收入以上以及工业化国家在1981年的截面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Daniels(1991)认为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Hermelin(2007)通过研究证明了城市以及城市化区域是后工业时期和后现代时期的服务业活动发展和分布的焦点地区。

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林玲(1995)认为城市的技术扩散与变革使农业生产经营发生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将刺激农产品消费的迅速增长,促进农业的生产与发展[1]。景普秋(2003)从专业化经济与聚集经济入手,提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能量聚合体模型。刘秉镰和王家庭(2004)认为城市化通过聚集经济效益降低了空间交易费用,增加了对制造业与服务业产品的需求量,从而带动了工业化[2];安虎森和陈明(2005)运用人均GDP进行国内外城市化比较研究,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基本相相适应;王晓玲(2010)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实证研究,认为上海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性最好,而江苏和浙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均有不协调之处。陈可(2002)认为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提高城市生活和人口质量等方面;颜芳芳(2005)从理论上分析了第三产业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制约了第三产业业的发展,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又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1.3 文献评述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研究相当广泛,但是主要集中在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一般关系上,缺乏对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双向互动关系以及内在机理的探讨;实证的方法主要有时间序列方法、面板数据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等,现有文献将统计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结合实证理论假说。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先通过理论分析阐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双向互动机理,提出理论假说,然后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验证理论假说,在此基础上提出广东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3]。

2 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互动关系

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演变通过要素流动推动城市化的发展;第二,城市化的发展通过聚集经济效益对产业结构演变起支撑作用[4]。

2.1 产业结构演变—要素流动—城市化

产业结构演变推动要素流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部门的流动。技术进步总是与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某部门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较高的生产率时,该部门将可以提供高于其他部门的工资水平,从而吸引生产要素向该部门流动,逐渐发展壮大。生产要素的流动表现为就业结构、产值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而变化。第二,要素地域流动。产业的性质不同会造成各产业在布局上的差异。一般而言,农业生产具有分散布局特点,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企业生产具有集中布局特点。同时二三产业企业生产集中布局还能使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集中布局不仅能促进行业在区域内分工 ,而且能使企业获得更稳定更有效的服务,招聘到合适的优秀的员工,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获取所需的公共物品,降低交易成本,在参与竞争过程中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三产业较农业本身就更容易获得先进生产技术,价值集中布局优势,因此能较农业提供更高的收入,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三产业企业通过集中选址,使生产要素向特定区位转移,企业和人口的集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二三产业在已有的城市集聚,推动该城市城市化水平提高[5]。

当然,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要求产业结构演变带动的要素部门流动和地域流动同时进行。如果产业结构演变只带动要素部门流动,无地域流动,城市化发展也就失去了人口支撑大前提;如果产业结构演变只带动了要素地域流动无部门流动,由于无相应产业支撑,劳动力的地域流动会造成大量失业人口,进而形成“过度城市化”现象。

2.2 城市化—聚集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聚集经济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与聚集经济互为因果,一方面,聚集经济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增强城市聚集经济。城市化依靠聚集经济效应推动产业结构演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提供高效的要素供给促进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结构演变的前提之一是充足的要素供给,而城市化通过聚集经济的作用正好可以提供大量有效的要素供给。刘易斯,芒德福认为,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容器,城市的容器功能较其他作为磁体的功能更重要,因为城市主要还是一个贮藏库、一个保管者和积攒者。城市集中供应了水电、通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为产业结构演变提供了必要的要素支撑。第二,城市化拓宽了区域市场,为产业结构演变提供了需求支撑。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扩大城市人口基数,拓宽了消费市场规模。同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通过城市人口的“示范效应”引异消费需求,改变了消费需求结构,提升了消费水平,有效地扩大了需求规模,带动了产业结构演变升级。

3 三次产业与城市化互动

3.1 第一产业与城市化互动作用

3.1.1 第一产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城市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总是首先在那些农业分工完善、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兴盛起来,并建立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第一产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第一产业为城市化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粮食。一国或地区粮食供给能力是决定该国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一产业供给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其次,第一产业是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原始来源。正是第一产业的原始资金积累才产生了城市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再有,第一产业为城市二三产业的生产提供原材料。第二三产业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原材料,如木材、棉花等,没有第一产业提供的原材料。城市第二三产业的生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而,第一产业为城市二三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农村不仅为城市二三产业提供供给,同时也是城市二三产业重要消费市场。最后,第一产业是城市化关键因素——人的重要来源。

3.1.2 城市化促进了第一产业优化发展

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提高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农村生产开始由原来的小规模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生产,同时农村与城市的有效对接为农产品的顺利流通提供了条件,加快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3.2 第二产业与城市化互动作用

3.2.1 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主要体现在:第一,第二产业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促使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第二,第二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使大量企业聚集在城市,带动了就业,扩大了消费市场,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第三,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也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城市功能。

3.2.2 城市化推动了第二产业优化升级

城市化过程中的聚集经济效益吸引了大量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为第二产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条件。同时,城市完善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方便的服务网络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城市的这一切均为第二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了第二产业优化升级。

3.3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互动作用

3.3.1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发展的持续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第三产业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首先,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生产配套性服务增加,如金融、保险、科技、通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零售服务业、广告业等飞速发展,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其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生活消费性服务增加。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更多的人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享受,促进了城市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升[6]。

3.3.2 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沃土”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要素供给。城市的聚集功能不仅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劳动要素,而且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在城市空间上,产业各部门相互联系,进而演化出金融、保险、教育等新兴第三产业。可见,城市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发展空间,促进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7]。

4 工业化不同阶段,三次产业与城市化互动作用

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工业化可以分为6个阶段:不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现代社会阶段。在不发达经济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占据着主导地位,极少有现代工业,农业的原始积累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中主要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由于农业原始资本积累较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加之第三产业还没能发展起来,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仍然有限,城市化集聚经济作用还没有形成,对产业结构的支撑作用也较弱。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重工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第三产业也开始发展,非农业劳动力逐渐占据主体地位,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城市化的集聚经济作用是支撑重工业快速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工业化后期,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内部结构得到优化,第二产业继续发展,并且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对三次产业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后工业化时期和现代社会阶段,各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时期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城市化基本处于一个平稳状态,对三次产业支撑作用较稳定。

[1]林玲.城市化与经济发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1-59.

[2]景普秋.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刘秉镰,王家庭.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范例[J].南开经济研究,2004(1):38-33.

[4]安虎森,陈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路径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5(1):48-54.

[5]王晓玲.长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性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6):15-23.

[6]陈可.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辩证思考[J].南方经济,2002(4):48-51.

[7]颜芳芳.对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5(12):77-78.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