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探析

2017-03-11 12:34沈红宇
武陵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汉语言研究性语言文字

沈红宇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高校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探析

沈红宇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国家和教育部的一系列纲要、规划和意见对高校的汉语言文字教育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有必要对现阶段的高校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作一个检讨。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性教学包含对学生汉语言文字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性教学还存在过程落实不到位、创新性不足、应用性不强等诸多不足。造成这种状况有教师、学生和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原因。提升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的质量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合理的课程模块体系,有效衔接模块课程;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打造精品模块课程;推广运用信息化手段,带动课程教学改革;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在培训、管理等方面予以扶持。

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教育信息化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列入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高等学校应更加注重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宣传推广,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工作方法和活动组织的创新实践。”此意见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将语言文字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是各类学校汉语言文字教育者和工作者的重要来源。因此,国家和教育部的这一系列纲要、规划和意见对高校汉语言文字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汉语言文字,即语言大类,其模块课程一般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等专业必修和汉语方言学、语法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等专业选修课程。近年来,高校汉语言文字教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大多从教材的编排和取舍、教学内容、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课程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也有一部分是探讨教学目标或课程综合改革的①。就汉语言文字课程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字人才的需求是核心关键问题。以往的研究实际上大都与这个核心问题相关,但又没有集中进行讨论,而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研究性教学中的两个主题,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作一个检讨。

一、研究性教学与高校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20世纪末、21世纪初,有关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国内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上海市教科院率先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对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主题研究、项目课程、专题研究、专题研习等),之后上海市教育界展开相关研究;2000年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明确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针对基础教育,上海市教科院张肇丰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1]。霍益萍、张人红指出,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2]。可见,重应用实践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最初是包括了研究性方法的运用和知识的应用实践的。

大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是自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才明确提出来的:“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3]。

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的研究性教学在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结论的准确性和创新性上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研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4],研究性教学是依托课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研究性教学蕴含着创新与实践两个元素,并不排斥应用性,对于应用性明显低于理工类的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研究创新与应用实践本身存在许多交叉之处。

高校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性教学与应用实践也不互相排斥。如,现代汉语中的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可“最新闻”“最女人”“最民生”“最中国”一类组合却作为多家电视新闻栏目、传媒企业名称或报纸新闻标题,类似的还有“很堂吉诃德”“顶悲剧”“很男人”“很暖男”“很个性”“很泡沫”“很春天”“非常周末”等等。这些不太符合语法规范的用法,最初仅仅偶见于著名文学大家的作品中,后来却在口语、网络中被广泛接受、使用,如今已在主流官方媒体中流行。课堂上通过对这一语言现象展开研究性探讨,引导学生探究其产生的规律和原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的社会属性这一抽象理论。这一研究性探讨的语料来源于社会实践运用,而讨论的结论却具有理论思辨的性质。

又如,针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为主,而文言文教学又是其中绕不过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训诂学课时,以《滕王阁序》这篇学生已在高中阶段学过,目前仍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为材料,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其中的文言字词、句法及主旨意蕴。对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一句,课文注释为:“指当时正是深秋九月。维,句中语气词。序,时序(春夏秋冬)。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教材对于“属”字音义没有加以注释,笔者要求学生回答该字读什么音,是什么含义,什么用法,并提供结论的依据。学生必须运用古代汉语音义匹配的理论,结合骈文对仗的特点,搜集古文献材料,排比用例,参照古注,讲究语法,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得出该字此处不能按现代汉语常音常义理解的结论,从而解决这个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个研究性探讨,其目标是解决还没有解决的实践问题,过程却是研究方法的运用。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不论是过程、内容还是结果,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性教学是包含创新与实践两种元素的。

二、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的不足

(一)从教学实施过程来看,研究性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虽说大学的研究性教学提出并推行了十多年,但其落实情况并不容乐观。从整体形式上看,大部分的汉语言文字课堂仍然以教师讲授知识结论为主。我们并不认为讲授式教学就一定是灌输式、非研究性的,但忽略汉语言文字随处可得的现实的鲜活的语言材料,或怠于搜集、梳理这些材料,或不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不因势利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那就没有让研究性教学落到实处。

从操作内容上看,许多可观摩到的课堂还没有体现研究性教学的实质。首先,对于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内容缺乏规划。研究性教学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专题讨论,也可以随讲而导的探究。随讲而导的探究,是以讲课中的某个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追问,讨论短小,不影响整堂课的知识结构。专题讨论则适合专堂独立讨论,往往需要提前告知学生论题,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带着疑问或一定想法到课堂讨论。从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和技巧,到课前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形成初步看法,到课堂上通过争辩讨论,修正既有观点而得出最终结论,学生全程参与,涉及课堂内外,比较耗时,但更完整、更具系统性,学生收获更大。一门课程应该设置一定比例的专题讨论,但实践教学中真正实施专题讨论的并不多。其次,形式上的研究性教学,在实效上研究性并不充分。比如,有教师在古代汉语课堂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白文作为文选,让学生自行逗点、翻译、理解。对于“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于是相如前进缶”“璧有瑕,请指示王”中古今同形的“辞谢”“前进”“指示”三个语言片段,不少同学没有意识到古今差异,直接将它们代入到现代翻译中。教师予以纠正,但没有学生进一步提问,教师也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将它们直接代入现代汉语翻译中,对于古今同形的语言形式,如何从语音停顿、结构关系、结构成分与词的类属等方面进行区分辨析。缺乏这样的思考探究,学生对于古今词义演变的理论就理解不透彻,古代汉语的语感得不到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也难以提高。

(二)从教学成果来看,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存在客观不足

首先是创新性不足。课程小论文、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毕业学位论文是检验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一般院校的本科生发表的论文极少,更不用说很有创见和价值的成果。从近几年毕业论文的状况来看也不容乐观。学生理论功底单薄,毕业论文选题陈旧,研究方法单一,观点无创新,写作不规范,是很常见的问题,一般本科院校师生取消学位论文的呼声越来越高。课程论文更是容易沦为形式上的拼凑,大多无创新可言。

其次是应用性不强。在高校面向市场、服务社会转型发展和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学校的人才培养要经得起社会的检验。从我们对20家公立、民办教育机构,20家企事业单位及100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的机构和就业人员认为,学校学到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上,工作中需要的语言文字能力在学校没有得到培养。反映最强烈的是,文学类的文字写作尚可,应用类的文字写作却是短板:不清楚各类公文、文书的区别,不清楚公文、文书的格式、行文规则、文体特征和语言规范等;依赖于各类现成的参考文献,遇到新鲜的语言文字问题便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查找搜集资料和整理分析材料,不能创造性地解决语言文字问题。

三、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尽管研究性教学、翻转课堂、MOOC等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国内高校已经得到较长时间较大面积的推广,“雨课堂”等新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工具也已在16 000多个真实课堂中应用[5],但在汉语言文字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却大有存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更新,教学模式仍然老套,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也非常有限,研究性和应用性自然体现得不够充分。

教学能力目标不明确。虽然汉语言文字方向各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确定了学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及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的目标。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严重,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或不依据教学大纲,过度自由,没有章法;或完全局限于教材的知识点,仅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传授背后能力的培养。缺乏对于课程能力培养的宏观把握和规划、对课堂能力目标的精心设计和运用,能力培养就落不到实处。

方法材料运用不恰当。即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得当,如果教学的方法或材料运用不恰当,也会降低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汉语言文字课程,比如现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古代汉语与训诂学,两两之间有交叉,如果教师不避重复,或仅仅用教材上有限的几个“老掉牙”的语言材料,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反过来,如果是新颖的、贴近生活的、有启发性的语言材料,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举一反三,参与到思考讨论中来。但目前的汉语言文字课堂上,用得最多仍然是单一的讲授法,照本宣科,缺乏引导,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课程考核评价不合理。受传统重理论的教学评价模式的延续影响,目前的课程考核大多仍然以期末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内容重客观识记,轻主观运用分析;重课内讲授的知识点,轻课外拓展延伸;评价标准重结果,轻思路;评价方式往往一卷定学分,轻学习过程。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创新性和应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无法有效激励、鞭策和引导学生向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发展。

时间精力有限。部分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较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同时任教多门专业课程,年教学课时达400多节。而且,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下,即使是教学型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也有较高的要求。加之语言文字素有“社会科学中的自然科学”之称,其学科特点注定了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它对教师的教学有更高的要求。试想,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下,教师如何能潜心于教学研究呢?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本应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研究性教学若缺乏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当然也是失败的。学生方面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存在享乐主义思想,缺乏学习生涯的规划。研究性教学中,不管是体现研究性还是体现应用性的内容,都需要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但是在普遍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学生中,一部分存在享乐主义思想,不肯吃苦动脑筋思考,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规划,课堂上低头玩手机刷微博玩微信,课后作业互相抄袭,将近期末时坐等老师划考试范围,集中一段时间背一背知识点侥幸过关,创新和应用无从谈起。其次,对语言文字的功用认识不足。对语言文字的功用认识不足是学生对本模块课程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的原因之一。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汉语言文学专业等于有一手好文笔,等于诗歌、小说、散文,语言文字模块完全可以省略;生活中说的话就是现代汉语,人人都懂,学习划分句子成分,分析音位、语素这些知识,生活中用不到,学了也白学;古代经典文献现在都有简体的译注本,根本没必要学习古代汉语繁体的白文,而且生活中不讲古代汉语,没必要好好学。基于诸如此类的错误认识,许多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课程得过且过,不配合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不管是学生的享乐主义思想作祟,还是对语言文字功用认识不足,都有教师的责任在其中。如果教师严格执行恰当的评价标准,积极监督学习过程,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地正确地认识汉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研究性教学仍然是可以落实的。

(三)管理层面的原因

研究性教学无法有效充分开展,也有管理层面的部分原因。首先,管理层权利过于集中,教师缺乏能动自主权。虽说教学需要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但实践中教师也需要一定的能动自主权。目前大多学校对于教师有严格的督查制度,课外实践教学在哪个时间哪个地点进行,要求教师在学期初便确定下来,且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更改,教师被束手束脚,不方便创造性地发挥教学。比如,方言调查、纸质古籍阅览、馆藏文物参观等课外研究性活动的组织,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教师应该被允许有一定的自由调配权。

其次,学校硬件设施与教学不匹配。良好的硬件设施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有心施展拳脚,却无奈没有好舞台。比如,搜集资料是研究的重要环节,占有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意味着拥有自信的话语权。在古代汉语、训诂学、现代汉语等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希望能借助国学大师、瀚典全文检索系统、CCL语料库等网站或语料库资源,引导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和技巧,但往往因教室联网不畅等原因,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四、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模块体系,有效衔接模块课程

汉语言文字模块有多门课程,虽说每门课程都可以按照课程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合理安排研究性教学,但模块内各门课程之间也有基础性与研究性之分。一般来说,基础性课程更注重系统性,而专门研究性课程更有针对性,更适合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研究性课程的设置,必须有良好的工具性课程基础,基础扎实,方可言研究。要合理安排好基础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授课学期,必先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工具性基础课程,然后才有语法专题研究、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专门研究性课程。模块课程之间也要注意衔接。如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方言学,古代汉语与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之间有重合或高度相关的部分,要尽量使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主要研究方向,贯通基础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避免重复学习,并恰当地开展研究性教学。

(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打造精品模块课程

目前,各课程仍然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知识结构展开教学,只是方式方法和要求要以创新性和应用性为导向。现代语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多以鲜活的接地气的语言材料为切入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除了讲授法之外,还可以运用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要求学生积累语言素材,记语言日记,都是研究性教学的巧妙运用。比如,在训诂学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大致可将课程学习分为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前后两阶段。在研究性学习阶段,着重研究方法、途径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查找馆藏古籍文献,如何搜索、筛选、利用网络古籍文献、古今汉语辞书;以典范的训诂学术论文为例,逐项指导学生如何提炼文章大标题和纲目小标题、如何写作摘要、如何构建文章框架、如何规范使用参考文献,等等。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实践性学习,给每位学生分配一篇训诂学术论文,一人一篇,各不相同,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求能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和分论点、论证的思路、训诂学的方法和材料,并对文章的优缺点和观点进行评析;以高校古代汉语教材、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和各类古籍的现代译注本为材料,就其中不恰当的训释进行考证,写成科学小论文。这样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值得推广,其成功之处在于:第一,重视方法的指导;第二,循序渐进,方法得当;第三,个性化的要求,避免学生懒惰抄袭,保证了创新性和实践性。

汉语言文字教师还应当积极将应用实践元素引进课堂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应用意识。学生在以往“满堂灌”枯燥的理论课堂中,逐渐淡忘“学以致用”的根本。“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我们平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应用机会,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就容易处于竞争劣势;反之,平时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运用专业学科知识的机会,用然后知不足,学与用就能得以互相促进。因此,汉语言文字教师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在课堂中引入研究性与应用性元素,如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教师、新闻出版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聘请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新闻出版工作者和企事业文案人员到课堂来作语言文字应用讲座,引进部分语言文字业务作为实践活动内容,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功用的认识,使学生认清自己知识能力结构与就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尽早做好语言文字学习计划。

(三)推广运用信息化手段,带动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指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学校应该改善和提升教学设施,保障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的模式和方式。近几年兴起的信息化教育手段,如教学目标集中突出的微课,不受时空限制听名家讲课的MOOC,特别是2016年新兴的混合式学习——雨课堂,值得在汉语言文字教学中推广使用。雨课堂利用PPT和微信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课堂上师生的实时互动,实现教师对课堂上每位学生学习状态及学生课前、课后学习过程的精准了解,并依此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建立过程考核机制;通过推送功能可以将课件发送给学生,使学生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感受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自我管理、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也将倒逼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答疑解惑的导师;教师还可以整合如语言文字周报、语言学微刊、语言研究、语言学交流平台等公众平台中的优质资源推送给学生,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与语言文字有更加亲密的接触,对语言文字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多媒体课件、网上资源等多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汉语言文字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无疑对于推动汉语言文字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在培训、管理等方面予以扶持

教育管理部门应以高校“国培”计划为抓手,鼓励汉语言文字教师“走出去”,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基于目前教育评价体系和个人兴趣,个别教师过度关注个人的科学研究,而忽视教学研究,忽视对学生研究意识的启发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字学科特别是古代汉语、训诂学等课程的教师,受限于专业视野,个人与社会的交集不多,社会阅历不深,对市场和应用缺乏应有的敏锐,教育教学的观念落后、视野受限。继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国培”计划取得显著成效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将“推进实施高校教师国培,完成2 000名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示范性培训,支持1 000名高校教师国内访学”作为2017年的工作要点[6]。汉语言文字教师应积极争取“国培”机会,学校也可考虑自主资助,鼓励、支持汉语言文字教师到本学科重点建设单位或示范单位访学,学习、借鉴和吸收汉语言文字及其他专业其他课程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增强研究性和应用性教学的意识,提高业务水平。只有汉语言文字教师对研究性教学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研究性教学方有足够的源动力。

学校管理层面还要改变过去在形式上管理教师过死过硬的政策,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方便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人才培养是大学不可或缺的职能之一,教学研究同科学研究一样,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资金,学校应该在职称评定、考评奖励和工作量核算等方面对研究性教学予以更多的政策扶持。

注释:

①参见黄德宽《谈谈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载《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12期;谢奇勇《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几个问题的讨论》,载《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1期;陈青松等《“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用例选择和使用的原则》,载《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6期;宿振伟《“语言学概论”课程三维协调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载《语文学刊》2016年第10期;贺阳《语言学概论教学与理论运用能力培养》,载《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11期;汪银峰、周晓彦《“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载《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9期;李浩《“慕课”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载《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1]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2]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教材·教法, 2000(11):8-10.

[3]李宏祥,姚利民,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湖南社会科学.2008(5):172-175.

[4]罗祖兵.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祛魅”及其意义.现代教育科学,2014(2):56-60.

[5]雨课堂:让更多人跑步进入智慧教学时代.中国教育网络,2016(11):71.

[6]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EB/OL]. [2017-01-24].http://www.moe.gov.cn/s78/A10/A10_gggs/A10_sjhj/ 201701/t20170124_295674.html.

(责任编辑:田皓)

G642

A

1674-9014(2017)02-0128-06

2016-12-13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XJK016CGD025)。

沈红宇,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讲师,学报编辑部编辑,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猜你喜欢
汉语言研究性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