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学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评析

2017-03-11 13:22乔荣生李世杰
关键词:学者改革开放俄罗斯

乔荣生,李世杰

当代俄罗斯学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评析

乔荣生1,李世杰2

(1.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此,国外学者希望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背后的奥秘,因此,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其中,俄罗斯学者因其历史与国情的差异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与众不同,视角独特。这些俄罗斯学者的观点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我们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俄罗斯学者;新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由此,国外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他们希望能够从中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巨大成绩背后的奥秘。这些研究当中虽然有不少偏见,但其中也不乏有比较理性的分析,因此,我们对国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观点和声音有必要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为我们自己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提供多视角、多方位的参考和借鉴。在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学者中,俄罗斯学者因其国情的差异,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和视角比较独特,因此,有必要专门对俄罗斯学者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的来看,在众多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俄罗斯学者中,М.季塔连科、С.齐赫文斯基、Э.皮沃瓦罗娃、В.Г.格尔布拉斯和А.莫克列茨基等人是几位较有代表性的学者。下面我们就分别对这几位俄罗斯学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析。

一、季塔连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М.季塔连科是众多研究中国问题的俄罗斯学者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担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长达31年之久,担任过俄中友好协会主席,曾获俄罗斯联邦国家奖,是苏联和俄罗斯著名的中国通,是俄罗斯顶尖的汉学家之一。季塔连科曾在中国的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先后师从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和胡曲园先生,通晓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精神文化,主编了《中国精神文化大百科全书》。该书是一部多卷本、跨学科的巨著,被俄罗斯学者称为“俄国汉学的一面镜子”。季塔连科在其《中国:文明与改革》与《2050年:中国——俄罗斯共同发展战略》《前进中的中国——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展望21世纪中国发展前景》《伟大的胜利伟大的变革——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和中国改革的经验》《新中国的成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意义》等作品中对中国与俄罗斯关系、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例如: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季塔连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留下了“三大经验”:“第一条经验是,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起到了解放思想、为改革培育土壤的作用;第二条经验是,所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都以中国特殊国情为基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改革,不像俄罗斯照搬西方经济教条;第三条经验是,政府推广政策时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正是这种渐进性改革保证了理论上的全面性和实践的实验性能够结合在一起”①杨金海、吕增奎:《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第1期。。另外,他还认为,中共领导人善于在广泛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避免引进有违中国文化特征、削弱民族凝聚力、破坏国家稳定的所谓外国经验,这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中国仔细研究了美国、日本、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深刻反思了利用苏联模式的成败得失。不仅如此,具有五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国最深厚的生存基础与振兴根基。在季塔连科看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证明:中国现代化基础的构筑并非仅仅只是借鉴西方的价值体系的结果,而是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同一性和文明独立性的前提下将西方技术、治理文化和东方传统精神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因此,中国改革选择的是综合式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既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的模式,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的模式,而是一种在一个较长时期里的多成分、多结构并存的模式,也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绝非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国走向21世纪实实在在的发展模式。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同时,季塔连科还提醒到,在看到中国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各部门员工收入差距巨大、城乡劳动者工资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等复杂问题和困难。对这些问题他在《前进中的中国——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展望21世纪中国发展前景》一文中归结为“五个脱节”:“中国的成就是公认的。然而与毫无意义的成就一样,不能不注意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刻不容缓的经济发展问题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矛盾、挑战和困难。首先应指出的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矛盾。最近几年社会问题尤其尖锐,这里可以称为五个脱节:失业现象在增长(城市大约有3000万,农村有1.5—2亿);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和财富两极分化;全国性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教育系统的建立等重大问题在有着7亿多人口居住的农村更加尖锐。”②季塔连科:《前进中的中国——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展望21世纪中国发展前景》,《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季塔连科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中国需要对高耗能、低效率、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生产结构进行严格的重新审查”③季塔连科:《前进中的中国——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展望21世纪中国发展前景》,《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需要“坚决克服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采取家长式作风残余所起的消极作用”④季塔连科:《苏联的中国学研究和革新》,《远东问题》1989年第2期。,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季塔连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失的总结有的未必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他的观点和看法对我们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意义。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在这里只做些简要介绍。笔者认为,对季塔连科本人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成果,我们有必要进行专门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从中挖掘更多对我们可供参考、借鉴的观点和看法。

二、齐赫文斯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顾问С.齐赫文斯基也是众多研究中国问题的俄罗斯学者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他在《文明对话中的中国》《俄罗斯友人看中国》等著作中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所处的环境、中国民众的民主诉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国当代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例如:关于中国改革的战略方针和中国改革的目的等方面的问题,在《俄罗斯友人看中国》一书中,他引证俄罗斯学者瓦·伊·沙巴林的观点对此做了说明:“中国改革的战略方针是巩固现有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国家稳定和现代化进程”⑤谢尔盖·列昂尼德维奇·齐赫文斯基:《俄罗斯友人看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页。;中国“改革的目的”在于“发展国家,复兴伟大的中国”⑥谢尔盖·列昂尼德维奇·齐赫文斯基:《俄罗斯友人看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页。。对于中国改革所处的历史环境问题,他在自己主编的《文明对话中的中国》一书中分析道:“中国如今处于相当复杂的历史环境中:1,以往相对单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如今正在急剧分化;2,政治体制民主化的诉求,已经不是以口号形式,而是通过具体的经济、政治利益诉求予以表达;3,随着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瓦解,社会主义国际理想不复存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过去的意识形态对抗,被各民族为在残酷争夺世界资源和市场过程中求存活的斗争所取代”①杨伟民:《俄罗斯学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世纪》2011年第6期。。针对中国所处的这种复杂的环境情况,齐赫文斯基还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警示:“中共不能就此掉以轻心,最后的胜利将取决于国内的具体现实状况,以及国内社会政治力量、国外因素、台湾和海外因素等多方面关系的演变,而首先起作用的是,中国社会的分化程度、对改革持批评态度的群众的心态、左派马克思主义组织的忍耐限度等。所有这些矛盾能得到‘调和’的关键在于,执政党能否坚持稳健的经济发展政策,并同时确保经济上的社会公平和利益平衡”②杨伟民:《俄罗斯学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世纪》2011年第6期。。另外,他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角度对中共党内的派别斗争及其结果做出了比较乐观的判断:“中共党史多次证明,中共党内的派别斗争,最终总能在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观点上达成共识,重新走向高度统一之路”③杨伟民:《俄罗斯学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世纪》2011年第6期。。因为在齐赫文斯基看来,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④龙兵:《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从上面齐赫文斯基的这些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俄罗斯学者见解的敏锐和独特之处,因此,对他的这些观点我们不能不加以认真对待并提起必要的重视。

三、皮沃瓦罗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Э.皮沃瓦罗娃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性质、内涵、实质、成效、前景等方面有着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一文中,他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说明中共在改革开放中没有背离社会主义的大方向,只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方式上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试图解决商品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的拉大、私营经济的发展、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国际舞台上的竞争等等难题。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是一种聚合的“混合经济”,而“混合经济”是中国发展的最好模式,中共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以找到国家最有效的发展道路。他认为,对于这一发展进程所要形成的文明社会,是否定性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其他什么指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这一发展进程是否给亿万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对中国模式及其发展的前景,皮沃瓦罗娃认为,中国模式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受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一模式是与世界潮流相一致的”⑤杨金海、吕增魁:《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1月号。。他的这些观点,应该说基本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也较为中肯,但他关于“中国道路”是否定性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其他什么指称这并不重要的观点,我们是不能认同的。因为众所周知,我们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旗帜是非常鲜明的。这一点是丝毫不能动摇的,我们走的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什么其他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旗帜。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走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经过了血的洗礼之后做出的历史选择。三十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四、格尔布拉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В.Г.格尔布拉斯则看到了中国改革过程中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不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而且这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得如何将会决定中国的未来发展如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会做出怎样的贡献。对此,他在其2009年发表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一文中明确指出:“多年来,中国政府没有对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予以应有的重视”⑥徐元宫:《俄罗斯学者关于新中国60年发展经验教训评价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正是基于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中国政府“为了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从经济上充实和完善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宏伟规划,应当如何改革经济发展模式。预定在2020年之前实现这一规划。确定在最近几年建立城乡一体经济、建设‘新农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经营机制的交通和能源的基础结构、在农村地区建立必要数量的生产、医疗、教育及其他方面的工程项目。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巨额投资。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国家是否可以放弃超高积累?为了利用巨大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有理由要求提高居民收入,并且首先是8亿农民的收入。能否将超高积累与增加消费成功地结合起来?”①徐元宫:《俄罗斯学者关于新中国60年发展经验教训评价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他给出的见解是:“这个问题的实质,与其说是必须要有相应的资金,倒不如说是集约型经济并且特别是革新型经济在劳动力数量方面有比较小的需求。不仅如此,这种类型的经济同中国国内探索、不懈创新、自由讨论以及其他很多方面的因素的状况密切相关,没有这些,群众性创造便是不可能的。它要求极大地提高中国人的人均受教育程度,而要迅速地解决这个问题则是不可能的。总之,中国社会和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不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以及中国将会对世界文明作出怎样的贡献。”②徐元宫:《俄罗斯学者关于新中国60年发展经验教训评价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应该说,格尔布拉斯的眼光是比较犀利的,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清楚地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社会保障方面出现的这一重要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他所发现和提出的这一问题,应该说,在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如此鲜明地指出该问题之所在的还比较少见。这里面或许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对于俄罗斯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而发现的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是“旁观者清”。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在今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对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认真对待和解决。

五、莫克列茨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

А.莫克列茨基则对“中国的发展方式”问题情有独钟,他分析了“中国崛起”和“中国发展”概念的区别,并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践成效及其具体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如他在俄罗斯学术杂志《远东问题》2012年第2期上发表的《中国和平发展范式》一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领导人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应当以什么样的增长经验作为基础?……中国和平崛起的任务被提了出来,但是,‘崛起’这一术语开始被对中国不怀善意的人解读为是一种威胁,是一种对超级大国地位和霸权主义的觊觎。”③徐元宫:《俄罗斯学者视域下的中国和平发展》,《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1期。在他看来,虽然中国后来在表述上回避了“崛起”的提法,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新表述,但这一表述“是把‘和平发展’解释为中国与全球化相适应的共同发展——共同发展和全面合作,而不是着重强调作为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的‘和平发展’”④徐元宫:《俄罗斯学者视域下的中国和平发展》,《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1期。。因此,他具体分析了“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并指出了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他认为,“和平发展”概念与“和平崛起”概念在内涵上是一样的,都具有三个要点:“(1)社会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2)在外交和经贸领域国际交往的加强以及在全球性各种文明对话中的地位和实力的巩固和增强;(3)安全有保障,国防能力增强,有自己的军事学说,以及军队现代化”⑤徐元宫:《俄罗斯学者视域下的中国和平发展》,《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1期。。这种分析显现了一个俄罗斯学者思维的细腻之处。此外,在莫克列茨基看来,中国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践成效,比如,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中国不断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非常高的贡献、中国在捍卫世界和平和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等等。最后,他还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概括和归纳。他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总体上具有十个方面的基本特点:1.“科学探索”;2.“不依附于他国的独立发展”;3.“开放性”;4.“和平共处”;5.“合作”;6.“共同发展”;7.“现代化”;8.“大国复兴”;9.“民族统一”;10.“社会改革”。⑥徐元宫:《俄罗斯学者视域下的中国和平发展》,《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1期。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莫克列茨基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概念的修辞表述、基本内涵的理解是非常细腻的,他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特点的归纳也是非常具体的,他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践成效的评价也是比较中肯的。对此,我们应该看到这就是俄罗斯学者视角的独到之处。

综上所述,从季塔连科等俄罗斯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和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归纳,还是对中国改革战略方针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看法和见解,无论是他们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还是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概念表述分析和特点的归纳等等,无不体现出俄罗斯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之视角的独特性。对于这些有独特视角的看法和见解,我们认为,其中有些是较为理性的分析,也有一些是比较深刻的洞见。对此,在态度上,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加以认真对待和反思。但需要提起注意的是:鉴于这些俄罗斯学者所处历史文化和国情的差异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难免会存在某些偏颇,因此,我们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实事求是地加以鉴别,科学合理地批判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 more than 30 years,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In this regard,foreign scholars want to crack the mystery of the great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y have carried out a multi-faceted and multi-angle research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mong them,the Russian scholars adopted a unique perspective of study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ces in history and national conditions.The views of these Russian scholars have p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our deep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of great reference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ussian scholars;new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Russian Scholars'View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IAORong-sheng1,LI Shi-jie2
(1.School of Marxism,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China)

D616

A

1674-3210(2017)03-0104-05

2017-04-06

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俄罗斯学者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HB16MK019)的阶段性成果。

乔荣生(1970—),男,河北河间人,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世杰(1969—),男,河北怀来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俄罗斯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者改革开放俄罗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学者介绍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