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万里诗歌的仁者情怀

2017-03-11 11:23宫臻祥
文化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山水诗杨万里仁者

宫臻祥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责任编辑:王崇】

【文史论苑】

论杨万里诗歌的仁者情怀

宫臻祥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杨万里的诗歌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其诗中蕴含着浓厚的仁者情怀,这种仁者情怀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集中体现在诗人的爱国情怀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注,隐性的则体现在那些意趣盎然的山水诗中。特别是他的山水诗作,诗人审美主体和山水景物审美客体的物我两融,赋予了自然万物于灵性和情思,耐人寻味,能在自然万物中亲证仁的道德境界。

杨万里;爱国情感;民生疾苦;山水诗;仁者情怀

杨万里诗歌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颇负盛名,被严羽称为“杨诚斋体”,名著当时,对当时文坛及后世文坛均产生广泛影响。然而对于“诚斋体”,前人评价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杨万里诗歌仅仅满足了个人情趣,没有写出时代风貌[1],这其实是对杨万里诗歌的一种误读,纵观杨万里诗歌,不难发现杨万里诗歌充满了一种浓厚的仁者情怀。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关于“仁”,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提出“仁者爱人”[2]的观点。何谓“仁”?《论语·庸也》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3]在此基础上,孟子对“仁”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了“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仁”的内涵丰富、范围广泛。从“仁”的包容面来说,“仁”之内涵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具备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即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爱他人,即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之人;爱天地万物,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由此可见,儒家之“仁”是以自爱为起点,再向周围辐射,由近及远,推人及生灵万物的一种“泛爱”。

“仁”之推人及物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并未有明确的论述,但孔子对自然界的生命充满了怜悯之情、仁爱之心。《论语?述而》云:“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4]意思是说:夫子钓鱼用鱼竿而不用渔网捕鱼;夫子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是从来不射取休息的鸟兽。孔子的这种做法,正是他仁德之心的体现。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儒家“仁”学思想既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价值操守。杨万里自幼学儒学,深受儒说的影响,其思想、行为秉承儒学传统,就连其文学思想也深受儒家传统诗论的影响。对于“仁”,杨万里既继承了前人的观点,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庸言》中云:“程子谓仁者觉也,觉何以为仁?杨子曰:‘觉则爱心生,不觉则爱心息。觉一身之痛痒者,爱及乎一身,故孝子发不毁;觉万民之痛痒者,爱及乎万民,故文王视民如伤;觉万物之痛痒者,爱及乎万物,故君子远庖厨。”[5]他认为,仁者是一种觉悟,这种觉悟是爱由心生,所以仁是爱己及人,泛爱众,仁要体察人民的痛苦,将这种“仁”施与万物。

杨万里在诗歌中践行了儒家“仁”的思想,体现在作品中是其爱国情感的抒发、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赋予自然万物于灵性和主观情思等。

一、爱国情感的抒发,对金统治区人民的同情

“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和道义担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即是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胸怀的一种体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6],曾子所强调的是个人要以实现仁德为己任。作为爱国志士,杨万里关心国计民生,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诗人留下了许多抒写爱国忧时伤怀的诗篇,特别是他充任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期间的作品,诗人目睹淮河以北山河易主,江山满目疮痍,中原遗民父老生灵涂炭,巨大耻辱感和悲愤之情激发了诗人爱国情感的抒发,如其代表作《初入淮河四绝句》[7]: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一)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其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其三)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其四)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1190年1月),杨万里奉命担任迎接金廷派来的“贺正使”,以上是诗人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时的四首佳作。淮河原为北宋腹地,属于北宋内河,靖康之难后金人步步南侵,南宋王室节节败退,后因金人统治者内讧无力南侵,宋金于是将原是内河的淮河作为宋金界河。杨万里作为使者踏上金统治区,此时距靖康之难已经近70年,南宋政权国事日非,奸人当道,当政者贤愚不分,朝廷不思进取,恢复无望,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悲从中来,写下这一组充满忧郁气氛的诗。这四首组诗以“意不佳”作为统摄整个组诗的感情基调,前两首着重于诗人主观感情的抒发,既有对朝廷安于现状的不满和嘲讽,也有对造成“长淮咫尺分南北”局面的责任人提出含蓄委婉的批评。后两首则表达了对金统治人民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诗歌主题鲜明,表现了诗人的家国观念和民本思想。类似的诗歌还有《江天暮景有叹》(其一)[8]:

只争一水是江淮,日暮风高云不开。白鹭倦飞波政阔,都从淮上过江来。

白鹭尚且能南来北往,而处于金统治区的人民却不能渡过淮河,两相对照,生出乱世人不如鸟的感喟,由此讽刺了南宋朝廷的不思恢复。

自《诗经》以来,文学作品的“美”“刺”传统成为儒家通过诗歌实现干预社会政治功能的手段,杨万里继承前人的观点,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他认为诗歌的作用“诗也者,矫天下之具也”[9],“矫天下之具”就是诗歌“美”“刺”功能的发挥。无论是规劝还是讽刺,都是儒家仁者情怀的体现,如《立春日有怀二首》[10]:

飘蓬敢恨一年迟?客里春光亦自宜。白玉青丝哪得说,一杯咽下少陵诗。(其一)

玉堂着句转春风,诸老从前亦寓忠。谁为君王供帖子?丁宁绮语不须工。(其二)

这两首诗作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底,是年腊月内立春,故诗题有“立春日”一说。第一首“一杯咽下少陵诗”表达了杨万里对杜甫诗作反映民生手法的仰慕和效法之情,是杨万里诗歌关心民瘼的宣言。第二首借“春帖子词”一事,希望大臣们要向为民请愿的欧阳修、苏轼等前辈学习,不要一味挖空心思谀词谄语去粉饰太平,取媚皇室。

杨万里爱国情感的抒发,以及对金统治区人民同情的作品忧思深沉,感慨沉痛,是诗人儒生的“仁者”情怀的一种显性体现,这类作品虽不占主流,但充溢在诗中炽热的爱国情感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启迪着后人。

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孔子“仁”的哲学为中国士人确立了人生目标,也为世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杨万里践行着“仁”的要求,并对践行“仁”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绘:“仁者万善之元道,正者万事之本干”[11],认为“仁”是万善之首,“仁”也是一种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12]在杨万里的诗中,这种“仁”就表现为对民瘼的关心,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杨万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是多方面的,既有天灾之害:水灾、旱灾、冻灾;也有人为之祸:统治者的盘剥及遗民遭受的苦难。对于下层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杨万里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关心。这类作品数量可观,据统计,“杨万里反应民生疾苦之作有百篇左右,占其总量的四十分之一”。[13]其中,反映自然灾害的诗作如《悯农》[14]: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诗题开门见山表明诗人对农民痛苦生活的深切的关心和同情,诗歌不发议论纯粹用事实说话:稻子快成熟时却遇到旱灾,收获无望,屋漏偏逢连夜雨,耐旱的荞麦又遭到了早霜的冻害,可能绝收,不仅如此,灾年又逢闰年(比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隆兴二年闰十一月),老百姓如何度日?

对于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残酷剥削,杨万里将批评的矛头直指统治者,给予统治者以深刻地批判。如《旱后郴寇又作》[15]:

自怜秋蝶生不早,只与夜蛩声共悲。眼边未觉天地宽,身后更用文章为。去秋今夏旱相继,淮江未净郴江沸。饿夫相语死不愁,今年官免和籴不。

诗中尾联提到“和籴”, 即“和籴法”, 始见于北魏孝明帝。“和籴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对粮食供应进行统筹管理的一种方法,在丰年或者盛产粮食地区,政府用低价收购粮食纳入国库,粮食欠收或者灾年用于赈灾,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属于惠民之举,但唐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该法逐渐演变成为官府巧取豪夺的抑配征购,宋代“和籴”比唐代有过之无不及,官商勾结,地主转嫁“和籴”负担给农民,对农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困扰,“饿夫相语死不愁”,老百姓连死都不发愁,发愁却是“今年官免和籴不”,苛政猛于虎,“和籴”弊政对老百姓盘剥何其重。诗人对朝廷“和籴”等弊政的批判和揭露,实际上是对民瘼极度关切的反映,类似的还有“饿死何愁更平糴,野夫半去只荒田”(《和萧伯振祷雨》)、“今年斛谷才八钱,明年切莫羡今年”(《白紵歌舞四时词冬》)等。

宋孝宗是南宋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提倡节俭,但由于宋代自开国一直采取优待文士的国策,此时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现象愈演愈烈,每年朝廷要负担金人大量岁币,故南宋百姓身上的赋税负担沉重,地方官吏巧立名目,敲骨吸髓,民生艰难。范成大的代表作《催租行》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为官者对百姓的盘剥:“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范成大诗歌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刻画出统治者鱼肉百姓的丑恶嘴脸。杨万里对当时老百姓所承受的沉重赋税进行了批评,为民疾呼。如《促织》[16]:

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不解缥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诗歌以“促织”来比喻横征暴敛的恶吏,以促织“声声”鸣叫比喻恶吏对老百姓的催逼,他们就像《诗经·硕鼠》中的统治者,既不懂稼穑,也不从事生产,只知道逼迫劳动人民缴纳各种苛捐杂税,末句用一个“强”字刻画出了官吏的态度之强横,形象传神。

三、赋予山水景物灵性和情思

杨万里现存的4200首诗极富个性色彩、具有创新性,独树一帜的诗歌就是他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与前代山水诗大家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赋予自然万物于灵性和情思,杨万里在《庸言》中说:“人者,天地之心也”,把“人”和“天地之心”[17]等同看待。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产生于魏晋,曹操《观沧海》成为中国山水诗之滥觞;兴盛于盛唐,从而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蔚为大观。山水田园诗的出现,既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题材,也开启了一种新的诗歌审美风貌和审美情趣。陶渊明田园诗之后,谢灵运、谢眺的山水诗成为此类题材的典范,无论是陶渊明、二谢,还是王维、孟浩然,他们山水诗共同的特点是诗人的审美主体对山水景物客体的审美观照,是用一种物我两分的方法来看待审美客体,而杨万里则不同,其眼中之景已不再是简单的审美客体,而是赋予这些审美客体的灵性和情思,从而就建立起物和我一种新的审美关系。张瑞君先生认为:在杨万里的笔下,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风云雷电、虫鱼鸟兽并不是无意识的客观存在,它们像人一样具有灵性、知觉、意蕴、感情。杨万里把万物视为亲友,直接进行交流对话,注入满腔情爱,融自己于万物之中,同时在对外物的观照中表现自我的性格。[18]因而,我们会发现杨万里的山水诗总是频繁地出现诗人自己的身影人们会发现杨万里的山水诗总是频繁地出现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他的诗歌中,自然万物与诗人之间总是充满了亲切的互动。[19]这种互动常以拟人化的抒情手法加以运用,如被广为人们传诵的《小池》[20]: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歌采用新颖的想象和独特的拟人手法,赋予泉水、树荫、小荷、蜻蜓以灵性和情思,泉水因为有情,故“惜”涓涓细流;绿树因为有思,故以泉水为梳妆之镜;小荷有知,故将嫩嫩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蜻蜓爱美,轻盈地站在小荷之上。对于生活中一个细节、一个转瞬即逝的美,诗人都能写出幽情逸趣,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云:“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21];也诚如朱良志先生言:“能在‘生意’之物中亲证‘仁’的道德境界”。[22]再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一)[23]: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本是一篇游记,写的也是最常见的情境,山起起伏伏,行人上山下山,得到的体会无非就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但由于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一山放过一山拦”赋予山以生命力和活力,形象生动,耐人寻味。高低错落的山似乎幻化成人,或放或放,伸出手向你招手示意,瞬间无情的山变成有情之人。同样,在《宿灵鹜禅寺》[24]一诗中以最平常的景物写出出人意表的感受: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溪前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诗人夜宿山寺,闻水声,初疑夜雨,待晨起,才知一夜无雨,原是山泉水声惊扰了诗人好梦,山泉流到溪前竟悄无声息了,一个“语”将山泉在山中的喧闹、在溪前的静默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把山泉当作有灵性之物,似乎嗔怪山泉,响了一夜扰“我”清梦,此时却不言不语了。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该诗有政治隐喻的意思则另当别论。

杨万里、范成大同为南宋末期的文坛巨匠,概括起来讲,“从内容反映现实的深度来看,杨不如范”。[25]但杨万里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其在诗歌中关切国家社会与世道民生的高人一筹的理论自觉受到后人的关注和赞誉[26],诗人的“仁者”情怀有意无意间在其作品中彰显出来,特别是他的山水诗作,诗人将审美主体和山水景物审美客体物我两融,赋予自然万物于灵性和情思,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由文平.试论杨万里诗歌中爱国爱民思想的表现形式[J].社会科学辑刊,1991,(2):123-127.

[2][3][4][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1.65.73.81.

[5][7][8][9][10][11][12][14][15][16][17][20][23][24]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M].2007.3577.1404.1685.3372.28.3516.3572.118.143.539.3567.408.1783.684.

[13][18]张瑞君.杨万里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0.113.

[19]罗璇.从“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看杨万里诗歌的理学内涵[J].阴山学刊,2014,(4):42-49.

[21]陈鸿祥.人间词话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23.

[2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7.

[25]湛之.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64.

[26]王运熙,顾运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93.

I207.22

A

1673-7725(2017)10-0216-05

2017-08-01

宫臻祥(1975-),男,陕西户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山水诗杨万里仁者
仁者爱人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杨万里诗一首
仁者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
小池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