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2017-03-11 15:18佟海霞
辽宁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儿童家长学校

◎佟海霞

对城市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佟海霞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不甘于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逐渐从农村走向城市,近些年,更有一批下岗的产业工人从中小城市走向大中城市。随着青壮人口、尤其是年轻母亲们背井离乡涌向城市,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随着进城务工潮的高涨,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所引起的各类负面问题逐渐凸显,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强烈关注。留守儿童所引起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不仅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更关乎教育的问题。作为一名处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深切感到,如果留守儿童的潜在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会影响到在外务工的父母的安心问题,也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更会以小带大,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安定。留守儿童问题不单单是几个孩子的个别问题,而是涉及很多家庭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重视,共同采取措施,关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及其背后的家庭,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安稳的社会环境。

朝阳是一个地级城市,我所工作的朝阳三中教育联盟,地处城乡结合部,在班里就有几个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一年左右才能见到父母一次,平时多由祖父母监护,导致监管和照顾不力。自控力强的孩子还能安心学习,孝老敬老。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育,青春期的逐步到来,这几个孩子在学习习惯、心理发展、与人交往等诸多方面都逐渐暴露出深浅不一的问题,让我这个班主任不得不越发地重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甚至在逐渐成为社会上的问题少年,这样的现状令人痛心疾首。

一、城市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城市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所区别。城市留守儿童的父母居住在城市,本人具有城市户口,小时候父母在身边,并不缺少关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企业改制等带来的影响,孩子的父母迫于经济和生活压力,带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从而导致对孩子的关爱、照顾有心无力,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无能为力,进而造成了城市留守儿童巨大的心理落差,也造成了家庭的困境和社会的困扰。为了解城市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我对学校尤其是我所在班级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跟踪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城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家境经济拮据

城市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是下岗工人或者是来自农村的城市移民,文化水平不高,生活技能不强,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或者在服务行业工作,同所在城市同龄人相比,收入水平明显偏低,有的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没有住房,只能租房居住;有的尽管有房,也身负巨额房贷,生活压力巨大。

(二)家教方式简单

城市留守儿童的父母基本都是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多数是接替父母上班或者给私企打工,由于生活压力大,自顾不暇,对于孩子的关心爱护不够,对如何正确培养教育孩子知之甚少。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多采取命令或者打骂等简单粗暴方式,让孩子们敬而远之。尤其是逐渐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存在抵触心理,有心里话不愿和家长说,有困难不敢让家长解决。

(三)缺失亲情温暖

进入初中阶段的城市留守儿童,有些会逐渐进入青春叛逆期,个性明显增强。由于亲情的缺失,进一步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自卑感强,不愿与人交往,不善和人相处。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生理上或者心理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到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

(四)缺乏有效监管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这些孩子多数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负责监管。很多老人年老体弱或者疾病缠身,他们对管教孩子心有余、力不足,只能满足他们的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很难对孩子实行天天、处处、事事有效监管,特别是上学之后,只能听之任之,孩子基本属于脱管状态。

(五)学习成绩较差

由于年龄小,这些孩子放学回家之后,自我约束能力差,面对电脑、电视的诱惑,抵御能力不强,再加上学习环境不好,大多放学回家就是玩,很少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根本不能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逐渐厌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六)行为难以管理

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和监护,这些孩子迟到、早退、逃课、逃学现象屡禁不止。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不主动,和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好,经常发生矛盾。有的孩子甚至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让人深感忧虑。

(七)家校沟通渠道不畅

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和孩子的情感沟通只能停留在电话上,面对面的交流少之又少。老师在校期间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也很难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的理解协助。多数老师反映,在进行家访时,面对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的问题讲不清楚、说不明白,没办法达成家长、学校齐抓共管的愿望。

二、城市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针对城市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监护不力

就未成年人监管来说,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法定监护人,外出务工不应成为、也不能成为对孩子监管不力的借口和理由。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家长未能很好地承担其监护人的责任,致使孩子缺乏亲情关爱,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难管教、处事极端等现象。尤为突出的是,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孩子扔给祖父母照管,而隔代人因年纪较大,对孩子的管理仅仅停留在身体健康的照顾,而忽视了孩子心理、学习的综合发展;更有甚者,孩子被扔给近亲属监护,亲属往往碍于情面,仅能保证孩子正常的生活起居,而对其他方面的管教选择性忽视或力不从心。

(二)学校教育不够

从学校教育的现状看,由于城市留守儿童占城市学校在校生比例不高,因而学校没有把这些学生的管理教育作为重点,甚至存在认识“盲区”,出现管理“空白点”。加之学校普遍班型较大,老师通常是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心有余、力不足,进而导致老师对于城市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或直接忽略。他们在家庭得不到相应的关心和心理慰藉,也不能从老师处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关爱,更有甚者,个别孩子还不时受到同学的歧视和嘲讽,使得这些孩子自我隔离在班级集体之外,由此产生逆反心理,干脆“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

(三)社会帮助不够

由于城市留守儿童的特殊性,这些孩子在学校甚至城市里属于极少数,没有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各地政府部门也没有专门制定关爱他们的相应政策,更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三、解决城市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城市留守儿童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复杂性。解决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持续关注和不懈支持,特别是家长、学校、社会三方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开展积极的良性互动,为城市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

(一)需要学生家长的亲情呵护

改变家长认识上的误区,使他们认识到,在关心孩子衣食住行的基础上,更要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道德品行给予关心。抓住任何零散时间去跟孩子交流、沟通,发展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学生家长有必要经常与孩子的任课教师、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把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真正地去关心孩子,帮助他们积极、健康、向上地成长。

(二)需要学校老师的真心关爱

针对城市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问题、身心成长问题及心理健康问题,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该对他们多关注、多关心、多呵护,抓住时机展开思想和情感交流,有的放矢进行教育,营造温暖有爱的教育氛围。老师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去跟他们交朋友,用“师爱”来弥补孩子缺失的家庭的爱。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跟同学交往,帮助他们快速健康地融入集体。

(三)需要同学之间的真情帮助

针对城市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的特点,同学们要伸出友谊之手,在感情上积极靠近他们,在活动上积极帮带他们,在生活上主动照顾他们,让他们融入班级这个集体,体会班级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同学们的真挚关爱,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怪圈,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需要社会各界的热心捐助

针对城市留守儿童经济条件窘迫的现实,社会各界要伸出援助之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衣食住行的难题。对于一些衣食无着的留守儿童,可以采取学费减免、爱心人士捐助等方式,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让他们高高兴兴地上学,快快乐乐地生活。

(五)需要政府的政策扶助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出台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并给予政策支持,让外出务工人员乐于回乡创业。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放开对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种种限制,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务工人员带孩子一同异地生活学习,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平等的教育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朝阳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史晓红)

猜你喜欢
儿童家长学校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