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交叉的体育人才培养

2017-03-11 15:25和莉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6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跨学科交叉学科

□和莉(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6)

基于学科交叉的体育人才培养

□和莉(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6)

基于学科交叉的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组织之弊,制度之匮,课程之隘,教学之殇等问题,可以采用优化组织,改善管理,完备制度,构建课程,改革教学等策略推进学科交叉教育,促进体育人才培养。

学科交叉体育人才培养

回溯历史,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三个阶段。当人类所探索的整个世界己经从持续的铰链发展到体系、网路、秩序和法则之时,学科由散乱转向概括、交叉就日益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在机遇与挑战中,利用现有的条件,基于跨学科优势,持续地推进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毋庸置疑:跨界与融合是21世纪大学教育蜕变与成长的必然趋势。走学科交叉之路的优势尚未全部显现,但不走学科交叉之路绝对没有未来。

1、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组织之弊

目前,体育学科跨专业培育的架构问题困难重重。其一,我国体育高等教育的专业组织多采用“校—院—系—专业教研室”层次的一种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实行学术权威或行政领导下的层级管理和控制,也就是所谓的“科层制”组织结构。相对而言,这种结构是管理结构优先于知识生产结构的安排,“行政权力”占主动地位,很容易抑制学术组织及其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从而对跨学科探索和培养的开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控制力。其二,刚性的布局标的引发开拓与传播、研与教的冷淡和阔别。体育院系重视术科教学、忽视科学研究的状况普遍存在,难以构造研探和教化的协力,跨学科研究推动菁英培植方面的措施不多、举步维艰。

1.2、制度之匮

其一,传统人事制度的僵化。体育院系内部基本上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对教师进行人事管理与考核。教师隶属于固定的“专业团队”,各自耕耘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其二,现有的评价制度是强调分专业、分部门的评价制度,并不利于教师参与跨学科教学。有的教师因看重于专业领域的发展,担心降低自身在原研究畛域的贡献度和感染力等,勉强承担跨专业的工作,即便参与,时间和精力亦无保障。其三,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建立“师资卓绝中心”、“教育成长中心”等组织加强师资的培训工作,但各校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设计尤其是其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仍有很大的改革和提升空间。

1.3、课程之隘

其一,体育专业的课程组织较为单一。虽然“综合课程”正在被广泛接受,却因其开发与实施往往受到知识琐碎化问题、教师的知识和跨学科教学能力问题、学校组织结构问题、课程考核与评价问题等等,显得步履维艰。其二,课程体系窄化。近代大学的学业系统,通常呈现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倒金字塔”式的逻辑结构形式,这样的组织形式考虑了单学科知识的纵向衔接,却没有考虑到多学科知识的横向拓展,“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由知识层面向能力、素质层面的递进和辐射效果”。

1.4、教学之殇

有调查显示,体育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有着高度的忠实度。这种现存的“学术部落和领土”成为团队教学的阻碍因素。当和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对一个交叉学科课程的主题进行阐释和延伸时,他们不可避免的会经历某种程度的困惑: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2、学科交叉视角下体育人才培养的策略

2.1、优化组织

对学科布局架构的重组、优化,化“隔离”为“协同,是跨学科教育、科研和创新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当下,一些体育院系进行的学部制变革,就是很好的学科组织优化的举措。它凌驾于学院层次的跨学科机构之上,可以打破单纯专业知识的狭溢视域,冲开学科壁金,卓显知识能源的集聚效应;同时,也可以防止学术联合体或专业文化的“隔离”,缓和学科之间的摈斥、倾轧和固守,强化学科间的交流和融洽。

2.2、改善管理

当今社会,大量的工作岗位需要综合人才,其职责要求亦是跨学科的。例如,健身教练不仅应具备强身塑形的相关技能,亦应拥有运动营养、休息调整的相关知识,乃至损伤处理等应急医学能力。因而,必须适应市场的多元央浼,改良专业在学科下的细化和禁闭,以问题为指引,扩张课程组合的视野,增补跨学科领域的组合。同时,任何专业的直接任事对象是学生,理应贴近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专业的设置不一定是学科划分逻辑下的结果,也可以是个人特定兴趣和目标下的特定领域。

2.3、完备制度

通过制度建设来优化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力,积极建立相对灵活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比如,大力推行绩效津贴轨制改革,对教师的“职务”管理向“职能”经管转变,大力培养跨学科教师。在师资遴聘上,突破院系桎梏,让教师以能够进入到跨学科机构和项目的任务中,亦或扶植交叉学科岗位,积极为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科研储备知识和能力,乃至可以设立校级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摇篮”。

2.4、构建课程

其一,问题性课程组织。跨学科课程该如何构建,如何设计,如何将具有密切关联的学业知识融合贯通,建设新的课程结构?已有研究表明,跨学科课程的创设,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在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设置“模块课程”;一种是围绕课程目标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课程”。就“模块课程”而言,是餍足人才培养所需专业才能和职业素质的可选择部件,其有机构成可以在学科知识结构框架上形成一种相对宽口径、共享学科背景的课程组合。

其二,全面性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之间彼此的相关性,课程知识的广博性、多元性和统整性,促成学生得到健全平衡的全人教育;掌握学科群的专业特质是跨学科课程设计的枢纽;基于问题和研究的课程鼓励“深度研习”,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其三,开放性课程设置。从目前来看,在跨学科课程设置上,应该更加注重“四性”的培育,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集聚人才培养的新优势。具体表现在:更加注重创新性,突出学生革新魄力、践行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植;更加注重综合性,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积累和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形成,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更加注重包容性,“坚持多元文化观点,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等;更加注重选择性,不拘泥于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突出灵活多样、开放合作,培养学生能够应用多个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方法,等等。

2.5、改革教学

协同性团队教学。要着力凝练“素养卓越、结构平衡、视野广阔、合作流畅”的教学师资队伍。首先,教学团体内部必须能够解决冲突,有效地进行交流、协商并彼此互相信任。给予每个学科观点同等待遇的表述和地位,将众家的观点联系起来、尽可能地使课程的精髓拥有多样的可能性。其次,要增加资源和支持,重视计划和实践。既要促成体育教师们参与相关培训,从而帮助其学习到这门课程所需的技巧,又要评价和奖励方面加大投入。再次,老师们的教学方式迥异,这就能够从多种角度阐释同一个问题,博采众长,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和辩证思考的方法。同时,强调研究性教学设计,力求实现科教互促。

3、访谈实录

访谈对象:泰山学院体育学院的领导。

问:学生独立思维、自由表达、批判意识、创新精神的缺失引起反思——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答: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协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提供一种有利于知识整合和创新的批判性教学环境。课堂属于学生。学生获得职业成功,须要的是头脑的秩序或者说是思维的构筑。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合已有的知识,进入未知领域,并将知识用于实践,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已知从新评价已有的论断,并获得新的结论的才能;同时,熏陶学生挑战教师、超越自我、自立思考、主动思维的能力。

问:交叉学科下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去做?

答:教师们要明确告知学生的角色和责任,怎样寻找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怎样规划并主导自己的生活。把学生组织在若干小组内,结合某个主题或问题,在多名学科教师的联合指导下,釆取“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合作的学习、“基于案例的辅导教学”等教学环节设计,针对重点、围绕难点、聚焦疑点、关注创新点,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向知识提问”和“向问题解决提问”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新知识的生成和综合能力的养成。即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问:基于体育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模式有哪些?

答:可以归纳为五种跨学科教育模式:第一,主辅修模式。学生完成任一种主修课程和一定的选修课程,便可形成跨学科知识基础。第二,双学位模式。这是对现行学位制度的补充和完善。第三,实验班模式。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试验班,旨在培养学生拥有三个及其以上学科范畴最基本的理论和要领。第四,通识型模式。在国内,早年的西南联大,现在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都致力于开展“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第五,学际型模式,也就是跨学科学位模式。目前,北京大学已经开设有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纳米科技、应用语言学等跨学科专业。

[1](英)罗纳德·巴尼特著,蓝劲松译.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著,侯定凯,赵叶珠译.后现代大学来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吴向明等.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12).

[4]高桂娟.大学知识创新与组织变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5]孙德林.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6]郭德红.美国大学本科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与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7(5).

[7]徐皓人才培养如何持续创新——教育部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带来的思考之二[J].中国远程教育,2007(12).

G807

A

1006-8902-(2017)-05-LXY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J14WH05)。

猜你喜欢
跨学科交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连数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