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之化”思想对现代思政教育的借鉴意义

2017-03-11 19:22段瑞李哲张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师法性恶礼义

段瑞,李哲,张洁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吉安 343000)

荀子,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极其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荀子认为人性恶,人就会趋利避害 ,若“从人之性”,则必“乱理而归于暴”。那如何解决呢?荀子在“人之性恶”的基础上,注重人格的分析,论述了“师法之化”思想,“师法之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

1 “人之性恶”需“师法之化”

荀子主张“性恶论”,这也是他的思想之根本。在《性恶》篇中,荀子直截了当的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接着从人的生理欲望和物质欲望两个方面出发,从“官能欲望的流弊”[1]对“性恶”进行了论证。人生而有耳目口腹之欲,好利争夺之心,嫉妒憎恶之情,如果让人性顺应它自然发展,不为人去干涉,必然显露出许多下流卑鄙的恶行,例如淫秽、抢夺等,谦逊、忠信礼义等符合社会规范化的行为将去除殆尽,等级名分被破坏,从而导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社会不得安宁。因此荀子申明人性为恶,但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这些并非真正的不善,任凭性情为所欲为,无限制约束,任其生长,必会产生恶。刁钻狡猾,行为不正,无礼义可言,酿就苦果,这种“恶”,是“顺是”“从人之性,顺人之情”的结果,非“人之初,性本恶”。因此严格的说是人性非善、趋恶促成了荀子所谓的性恶论。假设人性无任何礼义法度来加以约束,任其发展,必将导致恶的结果。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最初都是善,只是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才有了善恶之分,才有成就极高、道德品质极佳的君子与圣贤,这一切并非是由于他们的本性与平常人有所不同。《荀子·性恶》说:“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常人与君子圣贤生来本性一致,并无好坏之分,但是因后天努力程度的不同,人性中“伪”的不同,君子圣贤却超越常人很多,那什么是“伪”呢?《荀子·正名》说“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把后天养成的品行叫做 “伪”,“伪”是通过思虑的累积和人为行动的熟习而产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化性起伪”呢?荀子在此强调了“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的作用。

2 “师法之化”对个人和国家发展极其重要

“师法之化”可“化性起伪”-“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篇,“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君子、小人在本质上区别不大,但两者的为人处世、举止言谈、道德规范却存在很大不同,是什么原因呢?正是人们朝之奋斗取得的不同成果:自身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做基础,行为极为规范,再加之师法之教化的,是君子;不遵守是非礼义,无道德之制约,肆意妄为的,是小人。是否能够化性起伪,接受礼义的教化是君子小人的实质差距之所在。人之思想行为大相径庭,在于有无师法。普通人只有在“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的教化下,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使自己向善,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圣贤,正所谓“涂之人可以为禹”[2]。这是从正面论证“师法教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可为君子。

“无礼义之化”则“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荀子·大略》说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老师正是解释和传授“礼”。正如《荀子·性恶》所说:“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无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若国家没有了“师法教化”,则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就会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师法教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3 “师法之化”思想对现代思政教育的借鉴意

3.1 现代思政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

“师法之化”建立在人性论设想基础之上,教化方法从产生、运用均关注人性对个人思想态度形成与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保证了教化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至因为缺乏对人性实际思考致使应用效果打折扣。过去,我国思政教育忽视人性的消极影响,造成思政工作在教育方法、方式出现了很多假、大、空等不切实际的问题。

借鉴“师法之化”思想,在现代思政教育中应注重人格教育。首先,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基础上应注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其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支持并满足合理的心理道德需求和物质道德需求,“对于一些低层次或不合理的道德需要,应给予合理引导”[3],不能一味地压抑强制,帮助学生提升需求层次,摆脱自私、狭隘等不良需求的困扰。最后,引导道德人格做到“知行统一”[4]。

3.2 现代思政教育应注重模范引导教育

“师法之化”思想强调教师对学生人格形成的“楷模”作用。《荀子 强国》说“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象形也。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教师自己修整其身,那些欲整其身的人也会模仿其样,并倾附于他,这是一种自然感应。

在现代思政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师、学生的模范引导作用。教师身高为范,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道德修身水平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道德模范则为学生树立起道德标杆,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学生逐渐形成自律的、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思政教育应多途径(书籍、音乐、讲座、见面会、网络,全方位(家庭、学校和社会)“开辟新空间和新渠道”[5]宣传和引导积极的、正面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并创造道德水平提升实践机会,向榜样看齐。

荀子从对“性”的界定,对人性的剖析,“伪”概念的提出,一步步提出师法的重要性及意义,这不仅是荀子思想价值之所在,对现代思政教育中人格教育和模范引导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

[1]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下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郑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张耀灿.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

猜你喜欢
师法性恶礼义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汉代经学师法家法研究述论
麟溪水长流
师法自然,规划和营造公园特色植物景观
荀子人性论研究综述
顺应自然 师法自然
——“绿筑迹 ——台达绿色建筑展”台达记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