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理念下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探究

2017-03-11 19:22朱凤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长方体动手

朱凤群

(广东省湛江市实验小学,广东湛江 524000)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种教育方式虽已提出多年,但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对当今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进一步加深这一思想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与成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紧跟时代步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是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谈一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知行合一的定义

“知行合一”的“知”主要是指思想道德和意念活动;“行”是指行为实践和实际履行。所以知行关系简单来说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结合便是理论和实践的相统一。一切的理念意识不能为实际活动所服务,便不能算作真知。行不能以知作为参考,便是盲目的冥行。知决定了行,行检验知的意义。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先后。作为教育一名工作者如何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决定了能否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如何做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统一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2 实现知行合一的前提

我们日常所说的“教学”二字,细细剖析,教与学是说的两个不同的主体,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把每个课时的教学设计都认真对待,研究教材的设计,研究学生的心理,利用一切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手段多途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把所学知识可以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应用知识的自豪感。定期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把工作的每个细节做实做细,为“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如何正确的引导,决定了“行”的方向。小学生与生俱来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面对陌生便有疑问,如果只靠课堂的理论解释会使学生一知半解,掌握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所以只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记忆更加深刻,领悟世界的奥妙。比如,一厘米是短的,一分米是长的,那一厘米和一分米到底多长?相差多少?所以教师可以简单地让学生自己用尺子测量下,对比下长度,效果便会大不一样。再比如,零度是冷的,四十度是热的。那就让学生想想冬季和夏季的温度。这样的实例说明,我们一切的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中获得理论知识。为“行”创造合适的情境。

3 锻炼小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3.1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思维上往往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但是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学科。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感,有部分自制力不是很好的学生就会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学效率低下,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对教师来讲是直接输出自己所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把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所理解的,是知识再生的过程。所以如果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成为课堂的主人,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感兴趣的角度着手,多动手操作,与同学间展开讨论,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从而对未知的世界有所结论,探求并掌握规律去解释或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学生受到认可后,激发了自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便可以让枯燥、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学生在实践和感知中获得知识的快乐。

在学习对各个图形的认识后,教师在课外组织图形的拼图游戏,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用剪纸剪出来,自由发挥想象力把剪出来的图形拼成各种图案。有房子、蘑菇、汽车等等。学生又是拼又是粘的,兴趣非常的高。在活动中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会进一步的加深,使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消除对学习的抵触心理,提高学习兴趣。

3.2 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芭蕾,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黄金过渡时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程序化。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完全取决于教师讲授多少,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动手实操的机会,便使学生缺乏了自觉意识。所以教师组织适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尽情的表达自己想法,展现自己的才能。人脑的左右半球分别控制着人的动作、思维活动。当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教材时不单单是动手,更要配合大脑的思维,要观察、发现、分析、抽象、概括、得出结论。教材的设计具有直观性,结合这样的实操过程就可以让理论和实践一起发挥功效,使人的智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让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列举出周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事物,并数一数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手里刚刚自己找到的“长方体”,很容易得出结论:长方体有六个面。教师紧接着追问,如何能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情况下知道长方体是六个面?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同学间的讨论得出,一个长方体是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组成的。于是学生已经很容易理解“相对面”这个概念。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操作长方体的相对面有什么规律。学生有的用尺子量,有的找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放在一起比较等等。通过自己动手感知相对面的形状和大小,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逐一肯定或者纠正学生得出的结论。最后教师拆分长方体,验证相对面的形状、大小相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调动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并有效的把抽象的知识内化为形象的理解。

3.3 发展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无懈可击,但没有创新能力,这只能是学习的机器。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为实现素质教育我们既要求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因为一切知识的获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生活,这样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有意义的。数学的教学要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性、理解思路、掌握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领悟数学奥妙,学会创造。

在学习抽象的定理、公式时,我们有必要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丰富了感知能力,也是探索、发现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动形象的画面,便于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结果进行分析,求证和总结。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但是不可偏离重点,进行无意识、无目的的操作,“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目的要时刻谨记,从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提升创新性的意识。

4 结语

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递进的、沉淀的、总结的过程,需要教师在长时间耐心的感知、体验和应用中逐步建立体系。作为教师要不断深化自己知识架构,深挖教材本质,不脱离课本但又超越课本,适时给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环境,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让“知行合一”不再是一句口号,让素质教育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冯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J].天津科技,2017,44(4):1-6,10.

[2]姚雪琴.基于高效课堂理念下的学生数学思维培练实践[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1):135.

[3]曾燕波.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5):13-17.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长方体动手
我也来动手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抓不变量巧解题
动手演示找错因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