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17-03-14 16:04马诗瑶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希望海子理想

【摘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著名的现代抒情诗,是诗人海子的代表作,诞生于1989年。2015—2016年,此诗入选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对这首诗的解读,当今学术界始终存在一定争议,大体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此诗乐观明朗,适合高中生学习;另一派认为此诗处处充斥着死亡的绝望气息,不适合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正是由于解读的多重性,使得此诗更具有探讨的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海子;希望;绝望;理想

作为诗人海子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一向被广为传颂。诗中充满清新明朗的意象,初读之后往往让人感到充满温暖和希望,相信这也是此诗能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原因之一。然而,作为海子卧轨自杀前的最后一首诗,对它的解读往往还有另一种倾向,认为此诗中看似温暖的意象背后处处充斥着死亡的暗示。由此,这首诗入选中学课文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在当今学术界,两种说法始终争论不休。本文的解读,并不倾向其中任何一方,而是期望从两种说法中各取所长,融入自己的理解,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全诗可分为三节,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三种许愿: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整个世界。

诗的题目其实已经暗含着某种矛盾和分裂。面朝大海,看见的只能是波涛,是海浪;而春暖花开是陆地上的风景,也就是在诗人的背后。如果选择了面朝大海,根本不可能看得见春暖花开。

在诗的开头是“从明天起”,且诗中一共出现三次。也就是说,诗人的祈愿都是从明天开始,诗人心中祈愿的幸福都在明天。“明天”代表着对未来的渴望,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天”永远不可能到来。“明天”这个意象本身就暗含着希望与绝望两种对立的矛盾,这也许也包含了海子作为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者,在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与挣扎,在他“明天起”的愿望中也能品出一二。他是诗人,是自由与理想的执着追求者,这样的生活于旁人是幸福,于他而言却是中枷锁。于是他或许对世俗做出了妥协,却将这种妥协置于永远无法企及的明天。那么,今天,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世界,捍卫着自由的灵魂,这是属于诗人的骄傲。

诗的第二节,是诗人对周围人的祝愿。首先是“和每一位亲人通信”。对于亲人而言,最大的幸福必定是团圆;是相聚。然而诗人却选择了“通信”这样的沟通方式。“信”意味着距离,意味着山高水远,无法及时即时的交谈。而从古至今的诗人多是浪子,一个人在远方漂泊,自由却孤独。海子这句话,平平常常,却含义隽永。他说,要告诉亲人“我的幸福”。然而,反复出现的“从明天起”已然给这幸福笼罩上一种巨大的幻灭感,接下来一句“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更是大大加深了这种感觉。“闪电”只能在一瞬间点亮夜空,却是稍纵即逝。诗人以闪电来比喻他的幸福,其中的孤独感可见一斑。

在这一节,诗人的态度表面上还一直是欢欣的,他快乐的与他人诉说,甚至要为山川河流取名。然而细读之下可以发现,交流本该是双向的,是有互动的,而诗中始终是诗人在单向的訴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整首诗歌,主语全部是“我”,主体间的交流是缺失的,我向外传递,放光,撤回。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想象、动作和表情。

这样的孤独感在诗的第三节达到了顶峰。对“陌生人”的理解,很多评论家认为是指她的初恋女友。据说,这位女子是海子一生所爱之人,然而却最终分手。当他们多年后再次重逢,女子已经拥有了新的爱情,并且即将与新的爱人一起出国生活。因此很多人认为,“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句,正是海子对初恋女友的祝福。另一种是更广义上的理解,把“陌生人”视为每一个人,是天下所有人。对“陌生人”的祝福,体现的是海子作为诗人的博爱的情怀,是类似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两种理解都各有道理,毕竟事业成功、爱情美满,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尘世的幸福”海子连续用了三个“愿”字,满满的祝福与善意令人心生温暖。然而,最后一句的“只愿”,却是一种最深刻的哀伤。诗人决绝的将前文所描绘的一切幸福希冀统统抛开。一切的幸福都是属于你的,属于他们的,属于这个世界的,却与“我”毫无关系。“只愿”是对现实的肯定——隐含对明天的否定。如果说今天的不幸福是令人惋惜的,那么对明天的否定才是真正的悲剧。明天作为照亮今天的一束光,在诗歌中如闪电般逝去,它不能温暖这个世界,不能温暖陌生人,也不能照亮我的前程。

要品读这首诗,就不能不提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1989年。80年代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现实主义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物质生活,沉迷于物质享受。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理想主义者不能不感到困惑和迷茫,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矛盾和痛苦。海子作为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他的诗中始终都含有一种神性,她追求的是生命最原始的张扬和纯粹,他拥有独属于诗人的狂热劲儿纯洁质朴心灵,而这必然是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海子是矛盾的,他的诗中也常常包含着希望与绝望的矛盾纠葛。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他写道: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他倾心死亡,甚至把死亡看作一种艺术。海子的作品读来并没有多少悲观颓废的味道,他的心中存有对这个世界的眷恋,正如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每个人都能读出他对尘世热烈的祝福;然而他亦是绝望的,因为世俗无法理解理想主义者的信仰,他就像一个与汹涌人潮背道而驰的独行者,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的英雄。海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死亡是中国诗歌时代的拐点。海子已死,诗的神性已死,诗歌娱乐化的时代开始到来。

那么,对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在有如此尖锐冲突的多种解读之下,它还是否适合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我认为,“希望说”与“绝望说”并非不能共存。对诗的解读从来就不该只有一方的声音。海子的困惑、矛盾、与挣扎,尽可原原本本的解读给学生。因为,每个人其实都能在他的诗中得到共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曾经遇到过或将会遇到与世俗要求相违背的时候,比如对职业、对爱情的选择,当周围人以世俗的价值观对你进行要求的时候;当你为追寻理想而遭受他人不理解的目光的时候;当你面临妥协或者坚持的选择的时候;或许你便会理解海子当时的痛苦。诗人是代替世人发声的,抒发的是人类普遍的大情感,这便是诗歌的力量。

希望与绝望既有对立,却也可统一。在希望中暗含绝望,在绝望中亦是饱含希望。海子对于生命的外在形式选择放弃,同时也选择了对自己生命本质的坚守。正如评论家张新颖所说“如果我决定做一个幸福的人,就有可能做成一个幸福的人?海子没有做到,也许是因为海子太相信自己是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了;但这或许并不应该妨碍海子诗的读者,那些广大的普通读者,去相信一个决定的力量,去尝试一个决定的实现?”

对作品的解读应当尊重主题的多元性。无论哪种解读,重要的是能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温暖的力量。春暖花开的那片海,或许在现实中只是海市蜃楼的幻境,却同样可以是诗人的心中之海,是每个人的心中之海。那是个神奇的世界,是违背常理,打破常规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花开海上,又有何不可?

【参考文献】

[1] 海 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M]. 江苏: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2] 张新颖. 海子的一首诗和一个决定[J]. 书城, 2007(1):36-39.

【作者简介】

马诗瑶(1993—),女,汉族,辽宁鞍山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希望海子理想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真正的挚友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