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的“明月”意象

2017-03-14 16:08韩立新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苏轼意象

韩立新

【摘要】明月是苏轼诗词中的重要意象,苏轼将自己独有的生命感悟融入到明月中,使明月在苏轼诗词中有了更深的认识,文章从苏轼的诗词着手,分析明月意象在苏轼诗词中所代表的神秘、凄凉、旷达、适意等。

【关键词】苏轼;诗;词;明月;意象

苏轼对月有着一种偏爱,明月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寄托。明月在苏轼诗词的称呼中有残月、缺月、玉兔、满月等。他的诗词共三百多首,其中涉月的达79首。约占全部诗词的25%。苏轼把自己的感悟都融进了月里,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历史的沉重感,还有个人对生活的各种感悟。在苏轼的诗词中明月的意象主要代表着凄凉、适意美好、神秘、高雅、旷达、宇宙永恒等。明月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趣。

一、月的凄凉意象

苏轼的诗词中的明月带有沉重的宋代历史感,完成了明月的“宋化”。这种“宋化”带有一定的悲情意识,苏轼的“明月”意象大都带有一种孤独和凄凉之感。

苏轼的词《西江月》中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此后不停被贬,此年中秋是其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皓月之下,回首往事,词人不免百感交集。这几句词,是整首词的下阕。在此中秋团圆之日,在家人宴乐、欢度佳节的时刻,思念亲人,思念故乡,此时他成了一个孤人。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中“苦寒念而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苏轼兄弟嘉佑二年同科进士及第,又同举制策入等。苏轼被命为凤翔签判,而弟苏辙因《御试制科策》抨击宋仁宗,引起轩然大波,只好留京侍父,远别之时,苏轼写下了这首抒发离愁别恨的诗作。这两句带月的诗体贴入微,裘薄、马瘦、月残,更是烘托出了别后的孤独凄凉气氛。

二、月的适意美好意象

白居易从容闲适的思想对苏轼影响很大。苏轼从白居易的闲适中学习到了随缘自适和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并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作为重要意象的明月也有这一层意义。

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二)中“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苏轼游览西湖时写下这首绝句。北宋杭州西湖为政府规定的放生池。这里的鱼鳖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风船解与月徘徊”写出船上泛游的情趣。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足以看出苏轼的闲适。随着苏轼步入功名场中,他一直经受着实现人生价值和保持自己的个性自由和高洁理想的冲突中,这种内心的矛盾随着所遭遇的熙宁变法势力的排挤而变得日益强烈。故此期间的诗词,大都是对山林的清幽之景的向往与赞颂,寄寓着他淡薄功名利禄、亲近自然、保持个人的个性自由和淳朴志趣的性情。

三、月的旷达意象

《辛稼轩词序》中说的“词至东坡,清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如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表现出一种“旷达”的理趣情怀。宋代重文,大力推行儒学,宋代士人的政治热情高涨。同时,理学思潮对自然、人生、社会等的大胆怀疑和理性思考,又使得士大夫们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与人生。在多重思潮影响下,苏轼在经历挫折难堪时,很理性的看待这个社会,完全无功利之心,不计较个人得失,以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苏轼词作《满庭芳》“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盅美酒,一曲《满庭芳》。”“清风皓月”是苏轼美好理想的寄托,人生挫折时的陪伴,是他旷达情怀的体现。苏轼进入朝堂之后一直都是风风雨雨,被排挤出朝,又深陷囹圄,幸免一死,又不断被贬谪,而这一切之后苏轼得出的是“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的大彻大悟。“幸得清风皓月”使得词人的情绪变得豁然开朗,词人旷达的情怀跃然纸上。词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停地做着不同的人生选择,而明月就是他不停地选择的指引,是一种旷达情绪的指引。

著名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之夜,怀念兄弟、醉后抒情之作。本词通篇咏月,显示表达了词人在中秋之夜思念故乡、思念兄弟的孤独情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实写月光照人无眠,在阖家团圆的日子,词人独自在外,本应“有恨”,却成了“不应有恨”。在作者看来,明月尚且有阴晴圆缺,人事又怎能易全呢?苏轼是一个相当睿智的人,他在认识到万事万物“难全”的规律基础上,便能转换看待事物的角度,来处理人生路途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充满种种缺憾的人生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洒脱。所以在忧患经常来临之时,他总能一笑置之,乐观的看待遇到的各种挫折,充满着旷达的情怀。

四、月的神秘意象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是苏轼中秋之夜的作品,是对兄弟的怀念。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作者俯仰古今,端着酒杯询问青天,明月何时会有?明月永远都是神秘莫测的,不知道它的来历,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到底会不会出现。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风光。”讲的是月下泛西湖的场景。月夜的中的西湖更加幽深与神秘。最后一句“更待月黑看风光”,预示月落以后的湖才会更加神秘与美好。

五、月的高雅意象

明月总是高高悬挂在天际。它旁观着这人世间的千姿百态,始终保持着自己优雅、高洁的形态,静静地观赏着这世间的一切。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作于中秋,旨在抒发作者外放的孤独。作者直接描绘,为读者勾勒出了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美好境界。本词以咏月为主。词人以明月自喻清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是美好的象征,在这里更是高雅、清高的象征,象征了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我欲乘风归去”,表明了词人对明月的不断向往,以此也喻示了詞人的高尚情操。

苏轼的词《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中下阕“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关于此词中的“述古”,为陈述古,名襄,他离杭州知州任,苏轼时为杭州通判。苏轼与陈述古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急百姓之所急。苏轼亦因同样原因离开朝廷,亦是心在百姓,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两人虽离别在即,但苏轼的词中虽凄清但不凄怆,他惯于为离别的亲友解除忧虑,开释情怀。以明月作结,水月交映,意境开阔。词人以明月来象征陈述古的高洁情怀,同时明月也象征了两人友情的冰清玉洁。

六、总结

苏轼诗词中的明月意象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心里感情的映射,他的遭际感悟和他的人格追求,必定会使明月沾染上他的色彩,表现他的感情。明月是他精神追求的一种凭证。

【参考文献】

[1] 夏承焘, 臧克家, 等, 撰稿. 苏轼诗文鉴赏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5.

[2] 脱 脱. 宋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3] 赵爱梅. 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词看其人生态度[J]. 青海社会科学, 2005,7.

[4] 梁银林. 论苏轼的旷达与宋代文人的理性人生态度[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3.

猜你喜欢
苏轼意象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从善如流
来自林间的风
苏轼错改菊花诗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苏轼吟诗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