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学艺术元素

2017-03-14 20:12胡潇然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源泉文学作品

胡潇然

【摘要】建筑与文学艺术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艺术为建筑提供了源泉,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美。

【关键词】建筑;文学艺术

建筑与文学艺术都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而中国的传统建筑与文学艺术又有着割舍不断的千年情绪,它们彼此互为灵感之源泉,建筑意境、文化内涵取材于文学艺术,而建筑也成为文学创作的源泉,他们彼此滋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传承者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

一、建筑的文学基因

1、文学是建筑的意境源泉。建筑是一种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以至有声有味的立体空间塑造,所以建筑设计首先需要的是立意。在我国建筑的传统上,立意着重艺术意境的创造,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特色。而这种艺术意境的灵感源泉之一就来自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它使得中国园林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感情色彩,凝固了中国的文学。这正是造就中国传统建筑独特风格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如临水庭园多取《桃花园记》的情思;苏州的沧浪亭取自《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寓意隐逸遁世,出污泥而不染。也能体会到“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这样大的环境美。传统建筑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灵感并得到深远的意境,从而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功能。

2、文字是建筑的点睛之笔。文学作品中的诗词歌赋不仅蕴含于建筑的立意中,而且出现在建筑的外观上。通过建筑中的匾、联、牌、碑、碣、牌坊来说明、抒发或寄托某种思想,这可以说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一向比较含蓄,意蕴甚于直白,然而却在建筑艺术中使用了直接提示说明的手法,但所提示的内容却又往往是含蓄的、理性的。这种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就构成了建筑与文学妙不可言的关系。昆明大观楼不过是一座普通的楼阁,只是由于那幅极长的对联囊括了纵横万里、上下千余年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字迹工整优美、丽句铿锵动人,这座楼阁也就有了特殊的审美价值,它给予人的美感,也就大大不同于其它楼阁了。一座大殿名叫“太和”,便有皇宫之美;三间小房,题作读书作画的书斋,便显得雅致。苏州狮子林中的真趣亭,其匾额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钦题,寓意“忘机得真趣,怀古生远思”。建筑的匾额、题咏、楹联、碑碣和铭记等,就成了点染主题、强化意境的重要艺术手段。

3、文章是建筑的完美升华。一个真正建筑不仅是住人的机器,更是情感的容器,情感是一种载体,是联系艺术品与欣赏者的纽带,是产生共鸣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能表现情感并能感染观者的建筑才是真正的艺术。拥有深远的立意和利用诗文、楹联、题名、典故等文学艺术手段赋予并揭示其中观念含义的建筑,能让人在感情上、想象上产生时空的跨跃。同时也使人从感性的视觉欣赏,升华为一种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理性审美态度。

中国古代的文人、匠师们正是把这种文学空间渗透到建筑空间中去,塑造着容纳华夏文明的场所精神。建筑的立意,题匾吟联是建筑的灵魂与点睛之笔,它需要不仅对建筑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这项工作不是建筑师一个可以完成的,它要有诗人作家的共同参与。或者说建筑师本人就是一位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文学修养的人。

二、建筑——文学的创作源泉

建筑与文学艺术彼此互为灵感,建筑的意识为文学艺术提供创作源泉。

1、建筑是托物寄情的理想素材。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受启发于建筑,以建筑和建筑环境为背景、为题材、为比兴的。不论是城市、宫殿、园林、住宅、楼阁、桥梁、衙署,都能为赋为诗,对它们描述讴歌欣赏陶醉,或高远悠长,或亲切细腻,意境非常丰富实在。建筑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唐人高骈《山亭夏日》一诗中的“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就是描写亭的美。王之焕《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何等博大、旷达、高逸的胸襟。

2、建筑与文学作品相得益彰。建筑是文学作品创作思维的源泉,而且它一经文学作品咏颂,又被赋予了浪漫的情韵,以至与文学作品一起成为千古流传、人人为之向往的一处名胜。当人们一提起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也都是首先想到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文,这些楼阁也就有了自己的个性了。自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的佳话一出,兰亭便成了亭子美的冠军。宋朝不知有多少亭台园林,自陆游《钗头凤》以后,沈园的美就更富有生命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最初只是一座不知名的小亭,自从欧阳修写了《醉翁亭记》以后,声名日隆。绍兴的兰亭也是如此。只因王羲之在此写出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故而名传后世尽人皆知。而此间建筑的审美价值,也好像全部体现在那与书法艺术相联系的文脉典故之中了。

三、建筑与文学相伴流传

建筑与文学的关系还表现在文学艺术忠实地记录了某些现在已经看不到的古代建筑,为我们研究推测想象古代某时期建筑风格及成就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总结前人经验、研究建筑发展前景和趋势提供了可信资料。北京的圆明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是铭记我国传统文化伟大成就的丰碑,它们显示了盛清建筑的全貌。可惜前者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一毁再毁,而今除个别遗址外,只余地貌残迹。避暑山庄自道光以后即日见衰败,民国以来更遭到地方军阀肆意破坏,建筑只余约十分之一。所幸两园都有较完整的文史资料保存下来,以至后人仍可以比较切实地了解到它们的具体形象。文学作品为建筑记录了完整的历史,使建筑得以永恒的流传。

另一方面,由于文学艺术的广为流传,使得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甚至文人凭空杜撰的建筑深入人心。例如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几经被毁又重建。现存的黄鹤楼不管它本来来历用途如何,人们总是相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传说。再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乃是曹雪芹几十年闭门创作的文学精品,由于它的成功,尽管书中所描写的人物、事情都不是真实的,可在人们心中大观园、荣国府却是真存在的。于是在北京、上海两地各起一座各具特色的大观园,按照人们对书中描写的大观园的布局的理解而建,游人纷至沓来,为两地凭添一道风景。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源泉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轻型无人机起落架摆振问题简析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文学作品与数学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欢喜冤家放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