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校议》校勘方法分析

2017-03-14 20:23王淑惠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方法

【摘要】《说文校议》是校勘《说文解字》的专门著述,为清代学者严可均、姚文田合著。此书援据广博,征引宏富,综合运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等多种方法校勘《说文》。对此书校勘方法加以系统分析,有利于深入把握严、姚二人的校勘学成就,对《说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说文校议;校勘;方法

校勘是清代学者们研究《说文》用力较勤、成绩较显著的一个方面。学者们以二徐为研究重心,或以古籍引《说文》异文材料进行考订,或以二徐本互校,均试图恢复二徐本面目,还许书真貌。丁福保称这类致力于《说文》校勘、考证的著述“靡不殚心竭虑,索隐钩沉,各有所长,未可偏废。六书之学,浸以备矣。”严可均、姚文田合著的《说文校议》即为此类专著之一。此书援引大量古籍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校勘方法,对《说文》异文的校正能做到言之有据,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主观臆断,展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积累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概括了他校勘《元典章》所使用的四种校勘方法,分别是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这四种方法是陈垣从材料运用的角度总结出来的,也是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校勘方法总结。陈氏的校勘四法实际上是校勘的一般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具体应用,故而对材料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通读《说文校议》可以发现,作者严可均在校勘《说文》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前三种校勘方法。故本文以严氏所选用的材料为依据,对其校勘方法的使用分别加以总结分析。

一、运用对校法校勘《说文》

对校法是同书别本互较的校勘方法,其条件是必须有可供比较的不同版本。倪其心认为对校法的实质就是“比较异同”,“是一般方法的一个步骤,除了具备原稿或原版的条件下,对校是不能独立完成校勘的任务的。”与此同时,并不能否定这一步骤在校勘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为对校法通过异文的列举,为进一步的分析判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严可均在校勘《说文》时重视《说文》不同版本的搜集,力求做到全面客观。他所参照的《说文》异本包括大徐本、小徐本、汪刻小徐本、汲古阁初印本、汲古阁改刻本、李阳冰本、戴侗引蜀本等。

1、韭

《说文》: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此与“耑”同意。凡韭之属皆从韭。(卷七下·二)

《校议》:小徐、《御览》卷九百七十六、《韵会·廿六厚》引“而久”下有“生”字。(卷七下·一)

按:此为严氏据小徐本《说文》校勘大徐本《说文》。

2、俘

《说文》:军所获也,从人孚声。《春秋传》曰:“以为俘聝。”(卷八上·十二)

《校议》:“以为俘聝”,衆本如此,毛本“聝”字刓改作“馘”,依小徐也。桉:“耳”部引《传》亦作“聝”。(卷八上·六)

按:此为严氏据小徐本《说文》校勘汲古阁本《说文》。

3、潭

《说文》:水出武陵镡成,王山东入郁林。从水覃聲。(卷十一上·五)

《校议》:宋本及小徐、《韵会·十三覃》引作“玉山”,《地理志》同。此作“王山”误。(卷十一上·四)

按:此为严氏据宋本及小徐本《说文》校勘大徐本。

4、淲

《说文》:水流皃,从水,彪省声。《诗》曰:“淲沱北流”。(卷十一上·十一)

《校议》:“淲沱北流”,宋本及《诗考》引如此,毛本初刻作“淲沱”,刓改作“滮池”,《说文》无“池”字。(卷十一上·九)

按:此为严氏据宋本及汲古阁初印本《说文》校勘汲古阁改刻本《说文》。

5、酎

《说文》:三重醇酒也,从酉从时省。《明堂月令》曰:“孟秋天子饮酎。”(卷十四下—十六)

《校议》:《六书故》弟廿八引蜀本作“肘省声”,“孟秋”作“孟夏”,议依蜀本。(卷十四下·七)

按:此为严氏据戴侗引蜀本《说文》校勘大徐本《说文》。

二、运用本校法校勘《说文》

本校法是以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这种校勘方法要求校勘者对本书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能够切实把握本书的内容及作者思想。它要求校勘者“在没有他本可供比较的情况下,根据本书的思想,对本书中同类内容的前后矛盾现象,上下文义矛盾现象,章节结构矛盾或欠缺现象等等疑难,进行逻辑类推分析,以合乎本书思想的文辞考订不合的文辞”。严可均在校勘《说文》过程中,深入考察分析《说文》收字用字情况、前后说解契合情况以及上下文释字语例是否矛盾,以这三方面内容为依据来校勘《说文》。以下分别举例分析:

1、根据《说文》收字用字情况校勘

(1)葬

《说文》: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卷一下·二十六)

《校议》:当作“臧”也,《说文》无“藏”字。小徐“以薪”下有“茻亦声”。(卷一下·十一)

按:此例为严氏据《说文》收字情况校勘。《说文》中有“臧”字而无“藏”字,葢形近而误,故此处应为“臧”。

(2)菰

《说文》:艹多皃。从艹狐声。江夏平春有菰亭。(卷一下·二十五)

《校议》:前有“”篆,与此说解全同,“”、“菰”形近,因重出耳。《广韵·十七眞》、《廿一欣》“”字两见,云亭名,在江夏,而无“菰”字,亦其证。议删。(卷一下·十一)

按:此例为严氏据《说文》收字情况校勘。“菰”与“”在《说文》中说解完全相同,故严氏认为必有一重出。又以《广韵》加以佐证,证实“菰”乃“”之重文。

(3)随

《说文》:从也。从辵,隋省声。(卷二下·二)

《校议》:小徐、《韵会·四支》引作“从也”。桉:“从”部“从”,随行也。转相训。“系”部“”,随从也,亦是“从”字。小徐、《韵会》引作“隋声”。(卷二下·一)

按:此例为严氏据《说文》用字情况校勘。“”字说解中用“从”字而非“从”字,“随”“从”二字义相近而连用,更有“从”、“随”转相训为证,故此处应为“从”字。

(4)欪

《说文》:咄欪无慙,一曰无肠意。从欠出声,读若卉。(卷八下·十一)

《校议》:宋本篆体作“ ”,误。“肠”当作“知”,“耳”部“聉”,无知意也。明此亦“知”。(卷八下·四)

按:此例为严氏据《说文》说解用字情况校勘。《说文》中“聉”字说解为“无知意”,与“无肠意”结构一致,且“欪”、“聉”意义相近,故严氏认为其用字应当一致。

2、根据《说文》前后字义说解契合情况校勘

(1)璧

《说文》:瑞玉圜也。从玉,辟声。(卷一上·九)

《校议》:《御览》卷八百二引作“瑞玉环也”,此作“圜”误。下文“环”,璧也。转相训。(卷一上·十二)

按:“环”与“璧”,可互训为义,严氏据下文“环”说解作“璧也”,推知此处“璧”字说解中的“圜”字应为“环”。

(2)吟

《说文》:呻也。从口,今声。(卷二上·十三)

《校议》:“呻”当作“叹”。《艺文类聚》卷十九、《御览》卷三百九十二引作“叹也”。“欠”部“叹”,吟也。转相训。(卷二上·五)

按:《太平御览》引“吟”作“叹也”,严氏据此推知此处“吟”亦应训作“叹也”。又有《说文》“叹”字说解作“吟”,互训为义,佐证了严氏观点。

(3)瑀

《说文》:石之似玉者。从玉,禹声。(卷一上·十一)

《校议》:“似玉”当作“次玉”。《女曰鸡鸣》疏引“瑀、玖,石次玉也”。桉:下文“玤”、“玪”、“璓”、“玖”皆“次玉”,明“瑀”亦“次玉”。(卷一上·十四)

按:严氏据下文“玤”、“玪”、“璓”、“玖”等字说解中均为“次玉”,而“瑀”字与此四字义相近,故说解应相同,又以《女曰鸡鸣》疏所引作为旁证,推知此处说解应做“次玉”而非“似玉”。

(4)穟

《说文》:禾采之皃。从禾遂声。《诗》曰:“禾颖穟穟。”(卷七上·十六)

《校议》:《释训》、《释文》引作“禾垂之貌”。桉:下“ ”,禾垂皃,明此亦“垂”。“颖”下已引《诗》,此疑校者所加。(卷七上·十一)

按:“ ”、“穟”义相近,且“禾采之皃”义不通,严氏又以《释训》、《释文》为佐证,推知此处应为“垂”。

严可均在据《说文》他字说解校勘某字的同时,也注重引用他书引文加以佐证,最大限度的排除主观成分,做出谨慎的判断,实现其校勘结果的客观公正。这一过程体现出了严氏对《说文》内容和许慎文字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3、根据《说文》体例校勘

(1)珑

《说文》:祷旱玉龙文。从玉,从龙,龙亦声。(卷一上·九)

《校议》:《左传》昭廿九年疏引作“祷旱玉也为龙文”。桉:“琥”下云“为虎文”,明此脱“为”字。(卷一上·十三)

按:此例为严氏据《说文》行文规律校勘。“琥”、“珑”同属“玉”部,意义相对,故行文说解应具有一致性。

(2)芔

《说文》:艹之总名也。从艹屮。(卷一下·二十二)

《校议》:依《说文》大例,则“芔”篆当在部末,今“芔”后复有“艽”、“蒜”及左文,必旧本脱落,校者据多本补收也。(卷一下·十)

按:此例为严氏据《说文》编排体例校勘,“芔”篆当为“艹”部部末字。

(3)偭

《说文》:乡也。从人,面声。《少仪》曰:“尊壶者偭其鼻。”(卷八上·九)

《校议》:小徐、《广韵·卅三线》引作“《礼·少仪》曰”。桉:当作“《礼》曰”。许书引《礼》无出篇目例,彼时《月令》未入《记》中,故偁《明堂月令》,其余引《记》皆谓之《礼》。今此“少仪”字,葢校者辄加也。(卷八上·五)

按:此例为严氏据《说文》引书规律校勘。凡《说文》引《礼记》,只用“《礼》曰”,不列举篇名。

(4)峱

《说文》:山在齐地。从山,狃声。《诗》曰:“遭我于峱之间兮。”(卷九下·一)

《校议》:《释文》引“山在齐”下无“地”字。桉:“山”、“水”二部无加“地”字例。(卷九下·一)

按:此例亦为据《说文》行文规律校勘。《说文》“山”和“水”两个部首字下,表地名处所的词后均不加“地”字,故此处亦不应加“地”字。

三、运用他校法校勘《说文》

他校法是用他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这种校勘方法以广泛搜集并掌握他书有关本书的文辞为前提,既要参照本书引用他书内容,也要参照他书引用本书内容,既要了解他书直接引用本书原文的情况,也要能够准确分析出他书化用本书原文的情况。严可均在校勘《说文》时,参引了大量典籍资料,如《韵会》、《六书故》、《九经字样》、《字林》、《玉篇》、《五经文字》、《集韵》、《太平御览》、《一切经音义》、《史记》、《汉书》、《后汉书》、《水经注》、《诗经》等,这些都为其校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依据。

1、尺

《说文》: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榘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凡尺之属皆从尺。(卷八下·一)

《校议》:《韵会·十一陌》引“尺所以指”下无“尺”字,“诸度量”葢文便耳,“量”字议删。(卷八下·一)

按:此为严氏依《韵会》校勘《说文》。

2、慑

《说文》:失气也,从心聂声,一曰服也。(卷十下·二十二)

《校议》:“服也”上旧有“心”字,校者依《字林》删。《一切经音义》卷廿引作“心服也”,卷九引《字林》作“服也”。(卷十下·十)

按:此为严氏依《字林》、《一切经音义》校勘《说文》。

3、晖

《说文》:光也,从日,军声。(卷七上·二)

《校议》:《艺文类聚》卷一引作“日光也”,《韵会·五微》引作“日之光也”,衍“之”字。(卷七上·二)

按:此例为严氏依《艺文类聚》校勘《说文》及《韵会》引文。

4、崵

《说文》:崵山在辽西,从山,易声。一曰“嵎銕崵谷也”。(卷九下·二)

《校议》:“崵山”上脱“首”字,《史记·伯夷传正义》、《汉书·王贡传注》引作“首崵山,在辽西”。《玉篇》亦有“首”字。“嵎銕”,宋本及小徐作“嵎铁”,“銕”,古“铁”字。“土”部又作“堣夷”,“銕”“夷”同声,“堣夷”葢孔氏古文也。(卷九下·一)

按:此例為严氏据《史记》《汉书》引文、《玉篇》及宋本、小徐本《说文》校勘大徐本《说文》。

通过观察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严氏校勘《说文》,大多能参照多种《说文》异本以及各类文献典籍,综合运用对校、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因偏信、误信而造成的讹误现象。明确了严可均、姚文田校勘《说文》所使用的校勘方法,将有利于我们对《说文校议》一书进行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亦为后来学者研究《说文》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丁福保. 说文解字诂林[M].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 倪其心. 校勘学大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 严可均, 姚文田. 说文校议载《续修四库全书》第213册[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

王淑惠(1991—),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方法
变快的方法
学习方法
认识方法用好方法
掌握方法,直面高考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上台前,你用什么方法消除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