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特色词误译及其英译策略探析

2017-03-14 20:57徐露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徐露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负载着深厚中国文化内涵的词汇不断被开发出来并传播出。如今当务之急将这些词汇准确清晰地英译出来,使外国读者了解并接受。遗憾的是,在这些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实践中,误译错译屡有发生。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把这些错误大致归结为汉英转换的僵化对应、逐字直译,不求甚解、粗略浅译,忽视文化、译不到位三个原因。并通过“五讲四美三热爱”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词汇的英译实践,提出了对等词翻译、解释性翻译、音译等翻译策略,以助于造就为外国读者接受又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成果,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误译原因;英译策略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和文化交际的重要载体,汉语中出现了大量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而互联网等媒介的便捷也使得这些词汇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和运用。

此外,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思想、新政策、新现象层出不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有青年”等词汇反映出党中央对提高人民道德准则的高度重视,“保税区”、“直辖市”等反映着党中央引进外资、搞活经济的果断决策,而“菜篮子工程”、“家文化”等词反映了新时期社会、精神生活领域的时代现象。如今世界各国的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中国文化急需“走出去”,如何准确翻译出这些中国文化特色词的意思并以外国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其实际内涵,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成为翻译工作者们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中国文化特色词误译释析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翻译作品粗制滥造的现象日益严重。除了胡乱猜译之外,即使是出于良好意愿的译者也难免会出现误译漏译、处置不当的情况。导致外国人在看到这些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时一头雾水,难以理解其内涵。误译错译的情况错综复杂,但是究其根本,还是由于以下原因:

1、僵化对应,逐字直译

一般来说,翻译工作者必须要先掌握两门语言,对源语要能“窥尽其妙”,对译语要能“运用自如”。但在翻译这些中国文化特色词时,经常会有译者出现过分拘泥于原文字句,只着眼于字面句式对应而忽视其文化内涵的情况。机械地逐字翻译、对号入座,翻译出来的字句往往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失足青年”一词就曾被机械直译为“lost-their-foot youth”,这样的“中式英语”外国人通过逐字理解也能看懂,但也只会局限于“失去双腿的青年”,不仅句法上过于死板,意思与原义也相去甚远。清代严有禧曾言“少年儿宜使苦,苦则志定,将来不失足也”,这里使用了“失足”一词“不慎跌倒”的比喻意义,即“堕落或犯下严重的错误”,“失足青年”中的“失足”也是同样的意思,即“堕落的、违法的、没有走正道的青年”。“young offender of the law”或者“the young who took a wrong step in life”更能使外国人理解其含义。

2、不求甚解,粗略误译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曾提出“false friend(不忠的朋友)”一词来比喻那些形式、意义乍一看都相同,但仍然蕴含了些许差别尤其是在关联意义上的差别的译文。这类译文在英语表达上没有错误,但只是粗略翻译出这类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浅层含义,词语中蕴含的文化特色没有被揭露出来。译者需要联系实际,避免望文生义。比如2008年随着电视剧《裸婚时代》的播放而兴起的网络新词汇“裸婚”,有些译者将其译为“get married naked”,即“裸着结婚”,“裸”即“无牵无挂、朴实简单”,中国人因为有着相关的文化背景固然能够勉强理解,然而外国人却不能从“naked”一词中体会其深义。“裸婚”指的是“90后”不买房、不买车、不买婚戒也不办婚礼就直接领证结婚的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结婚方式,之所以“裸”,大部分都是由于生存压力过大,没有经济能力支撑繁杂的婚礼过程。因此这里翻译为“bare-handed marriage”,“bare-handed”即“两手空空的、毫无准备的”,更符合原词的深层含义。

3、忽视文化,译不到位

有一些译文,语法、用词都没有错误,也能表达出这些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含义,但是却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英语与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负载体,不同的语言文化必然也是翻译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英汉语言思维对比研究表明,英语是一种静态表达法较多或倾向于静态表达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动态表达法较多或倾向于动态表达的语言。”另外,英语也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因此在将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进行英译时也要斟酌一番,不能字字照译,否则强调过头,反而使原文的力量感和韵味都消失殆尽。

二、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指导原则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最适合应用于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的理论之一。他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的对应,即原文读者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原文,译文的读者也应以怎样的方式理解译文。也就是说,形式的对等应摆在靠后的位置,意义的对等才是第一位的。因为只追求形式的對等很有可能会掩盖原文背后的文化意义,造成文化交流的阻碍。为了保证信息的传输取得最大的效果,译者需要随机应变来来克服语言的差异。以下就“白富美”等词作简单分析,说明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进行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是有效可行的。此处仅列举音译、对等词翻译和解释性翻译三种翻译策略稍加探析,其他如直译、移译等策略在相应情况下使用也能取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三、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策略

1、对等词翻译

尽管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还是有共性的,因此在将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时,可以将英语中已有的意义相近的词来转译。如将汉语中“绿帽子”一词译为“cuckold”,就非常的贴切。“cuckold”原意为“杜鹃鸟”,这种鸟不筑巢,而是将其他鸟的卵推出巢外,将自己的卵产在其他鸟的巢里,由其他鸟来孵化繁育。外国人认为杜鹃鸟性喜易偶,因此用“cuckold”来比喻那些妻子有外遇的人,和汉语里“绿帽子”的意思不谋而合。还有2012年的年度热词“白富美”,用简单的三个形容词指替肤色白皙、经济能力较强、面容姣好的女性,称赞她们近乎完美,是一个褒义词。如果根据其字面意思直接译为“ladies who are fair-skinned,rich and attractive”,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没有问题,但外国读者却可能会一脸茫然。中国人讲究“一白遮百丑”,因此“肤白”成为评判女性魅力的重要标志,外国人却不尽然。现在非常多的外国女性以“小麦色”肌肤为美,认为那是健康活力的象征。有些外国人甚至长期在沙滩上晒日光浴,以晒出深色为豪,“美黑素”这一产品一度风靡。因为只有“富而闲”的人才能常去收费高昂的度假区晒太阳,“黑皮”几乎就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因此外国人很难理解“fair-skinned”对于中国女性的赞美。这种情况下不如直接用英语里固有的“Ms Perfect”来翻译,同样是对女性的褒扬,也暗含了美丽富有的意义,外国读者一下子就能理解这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2、解釋性翻译

中国这一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文化底蕴深久悠长。在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至全世界的过程中,对于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外国受众是否能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常常是诞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对中国的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发展知之甚少的外国读者而言,是很难参透单靠直译和音译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尤金·奈达曾经说过,“in any translation there will be a type of‘lossof semantic content,but the process should be so designed as to keep this to a minimum”。也就是说,在翻译时要将语义的缺失降低到最小,因此,译者在翻译这些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词汇时,可以加上背景注释,酌情插入相应材料,帮助外国读者了解词汇的真实意义。如政治词汇“五讲四美三热爱”,如果直接将其简单地翻译为“five talks,four beauties,three loves”,外国人就会理解为“五次谈话,四个美人,三个情人”,怎么能想到这是一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经典口号呢?因此翻译此类政治性词汇时,可以加入适当的注释,使译文更加明晰。这一句可以翻译为“the movement of‘fives tresses,four points of beauty,and three aspects of love(i.e. stress on decorum,manners,hygiene,discipline and morals;beauty of the mind,language,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love of the motherland,social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3、音译

音译指的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孙中山Sun Yat-sen)或与汉语相近读音的英语来翻译的方法。适用于翻译汉语里某些特定的名词,尤其是人名、地名、品牌名等,以及汉语里特有、在英语里并不存在的文化现象。比如起源于中国的博弈游戏“麻将”,只流行与华人文化圈中,外国人对这一中国传统的娱乐活动并不了解。因此在翻译时可以直接使用音译,结合使用注释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mahjong(a Chinese traditional game of chance)”,使外国读者更能体会到它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四、结语

汉语是一门具有生命力的语言,汉语里负载着浓厚中国特色的词汇也越来越走进大众视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翻译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译者不仅要考虑到源语的文化内涵,更要尽力使自己的翻译成果经过传播,能被外国受众理解并接受。这些词汇的英译常常并没有成规可循,译者需要灵活处理、随机应变,避免不求甚解、误译漏译,只有对源语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注意到汉语与英语不同的语言习惯,才能用译语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使外国受众获得准确的信息,感受到我国丰富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杜争鸣. 时政用语中译英释例[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6:41.

[3] Nida. Eugene. A & Taber Charl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