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心理角度探析电视谈话类娱乐节目的成功之道

2017-03-14 21:00程月姣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

【摘要】《康熙来了》自2004年1月5日播出以来,凭借其轻松百变的节目现场、风格迥异的当家主持、多种多样的嘉宾类型、“俗不可耐”的节目内容以及精心制作的幕后团队,受到了港台、内地观众地热烈欢迎和追捧。本文拟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康熙来了》成功的深层原因,充分揭示出只有满足了观众的新奇心理、得益心理、接近心理、对比心理、参与心理,才能真正的获得忠实观众。同时,《康熙来了》的成功也给内地的娱乐节目提供了可鉴之处。

【关键词】受众心理;电视谈话类;娱乐节目;《康熙来了》

2004年1月5日《康熙来了》在台湾中天综合台首次播出,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进行了大胆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受众观看娱乐节目的心理,使其成为了一档深受欢迎的电视谈话类娱乐节目。

据《康熙来了》制作人、“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说,“康永是个很会说话的知识分子,小S就是机灵古怪的双子座,两个人的搭配正好非常奇怪,符合当时节目的构思。而把两个主持人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取出来,就有了《康熙来了》这档节目。”节目每周一至周五晚十点到十一点在中天卫视直播,周二至周六通过互联网播出,每周吸引超过500万观众收看,是台湾收视率最高的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

一、《康熙来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康熙来了》播出后迅速受到两岸三地观众地热烈欢迎,这跟节目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分不开的。

1、轻松百变的节目现场

较之传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康熙来了》没有宽敞华丽的演播厅,也不需要数量庞大的观众群来衬托节目的现场效果,这不仅降低了节目的制作成本,也避免了豪华装饰带给观众的距离感。《康熙来了》每期节目的场景设置、舞台装饰、道具等都会根据内容和主题进行别出心裁的设计。例如,在《意想不到食材也可以出美食?》中,节目现场右侧被布置成了一个摆满玲琅满目食材的大厨房,左侧则俨然变成了一个快餐厅:嘉宾带着自己心仪的食物围坐在红色折叠小餐桌周围,并分给主持人和其他嘉宾品尝,猜测食物中添加的“厉害的”食材,大家边吃边玩边聊,谈话氛围轻松、自然、真實、融洽,仿佛把朋友间的聚谈搬上了电视荧幕。

2、风格迥异的当家主持

主持人的差异化搭配和充满个性的主持风格是《康熙来了》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康熙来了》的主持搭档无主次之分,同时也缺一不可。

(1)“康”“熙”的“怪异”组合

《康熙来了》取自主持人蔡康永与小S徐熙娣名字的第二个字拼凑而成,也突显了“康”“熙”在节目中不可替代的当家主持地位。从外在形象来看,小S的服饰简洁时尚,美艳而性感;蔡康永虽书生气较浓却常以“搞怪”形象出现,他的“扫把头”和肩上的乌鸦装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刻意的形象反差造就了自然的娱乐效果;其次,小S主持风格刁蛮大胆、强势精怪,以搞笑和无厘头著称;而台湾知名作家蔡康永,低调沉稳、敏锐机智,代表着智慧、知性。正是蔡康永和小S个性大相径庭的联袂主持,天衣无缝的配合,使得节目笑点在二人的个性差异中得以放大,娱乐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2)给力“助持”添“笑果”

2007年9月19日,陈汉典第一次以“助理主持”的身份出现在《康熙来了》,但他担当的却是名副其实的“丑角”。陈汉典以模仿著称,尤其能将被模仿对象的特点夸张N倍表演出来,极有喜感。虽然遭尽小S的白眼和讽刺,但战斗力依旧顽强。被观众熟知后,他的扮相渐渐成为《康熙来了》的每期热点,增加了许多新的看点与笑料。正是这片“绿叶”引得观众捧腹大笑,甚至在一些观众眼里,有了陈汉典的加入,《康熙来了》更好看。

3、多种多样的嘉宾类型

《康熙来了》的嘉宾策略比较灵活,并没有拘泥于演艺界。被访嘉宾除了主流偶像、“当红”明星,还包括政坛风云人物、社会各界名流、网络红人,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等,这在之前的娱乐节目中是罕见的。“政届大咖”马英九做客《康熙来了》,一改严肃正式的媒体形象,穿著浅蓝色T恤、球鞋和牛仔裤轻松上阵。节目中,聊到了他大学时期组乐队的经历,并现场弹唱了歌曲《把爱传出来》。随后小S麻辣“逼问”了马英九的恋爱史、初吻以及和太太的相处之道等,他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回答。整期节目完全没有领导人的压迫感和距离感,给观众展现了生活中亲切、平易近人的马英九。

4、“俗不可耐”的节目内容

俗话说“有多少人爱它就有多少人恨它”,《康熙来了》遭到各界人士的质疑,提出节目内容太过“低俗”的问题。资深传媒人解玺璋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说道:“不能把文化简单的分成雅、俗。雅和俗的概念受很多条件限制,时间、环境、历史、时代……不能单纯的说是高雅还是低俗。”不可否认,《康熙来了》有“低级趣味”的嫌疑,例如:连战做客《康熙来了》,小S问他平时在家穿什么型的内裤、假如他儿子带男人回家,称是自己男朋友,连战会有什么反应;在对谢霆锋的采访中,小S花了很长时间讨论关于排泄的问题等。但正是这些“低俗”的谈话,让明星褪去光环,从荧幕走进生活。《康熙来了》的目标是:让名人回归为普通人。作为一档电视娱乐节目,观众需要的是身心放松,追求的是娱乐消遣,观众喜欢便是节目价值所在。这正是《康熙来了》饱受争议却又大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5、精心制作的幕后团队

从每期节目话题、内容的策划,到嘉宾的选择,《康熙来了》幕后制作团队都尽心尽责。精美的动画开场片头,加之“康熙来了”独特的有声音效,是观众对于《康熙来了》的专属记忆。为了加强夸张、搞笑的视觉效果,银幕上常常会出现虚拟形象和话题中提及的关键字词、相关人物图片、音视频等。另外,音效、灯光的巧妙运用在烘托现场气氛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一些搞怪的音效经常会配合主持人或嘉宾的语言动作出现,让娱乐效果锦上添花。这不仅提升了节目的整体效果,也更好地把嘉宾带入到话题中去,让大家聊得更投入,观众也就看得更过瘾。

二、从受众心理角度探析《康熙来了》成功的深层原因

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曾用“自助餐厅”形象而准确地比喻受众“使用与满足学说”,即受众参与传播就像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的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像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信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信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信息进行取舍。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如何让观众选择并认可,满足其心理需要尤为重要。

1、《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的新奇心理

对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反常的或突然发生、强烈变化的事物,受众更容易产生好奇。2004年,《康熙来了》在台湾首次开创了访谈形式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凭借原创横空出世,很快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其次,《康熙来了》抓住观众对名人不为人知一面的猎奇心理大做文章。例如:在《男身女态?伪娘来卸妆!》中,邀请了五位男扮女装的嘉宾,从外形、声音、动作上看,几乎跟女生没有区别,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勾起了观众还原他们本来面貌的好奇心。随后,他们依次卸妆更让观众惊呼不可思议。在聊天中,嘉宾彭唯晨谈到在最开始穿女装时,遭到家人极力反对,也常受到同学欺负,后来逐渐被身边的人接受,这又充分满足了观众对伪娘社会交往的新奇心理。

2、《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的得益心理

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得益心理决定的。例如:《新旧派妈咪教育大不同》邀请得六位明星妈妈根据年龄被分为“传统派”和“新派”。关于小孩独立的问题,“新派”妈妈主张从小就要训练小孩独立,李咏娴的儿子一岁半就离开父母独自在自己的房间睡觉;但“旧派”妈妈则倾向于小孩要宠,从小到大要多给予他帮助,让他慢慢成长到一定年龄后自然而然地独立,过早独立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有小孩的观众看过这期节目后或许有所感触,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新旧派”的教育观念中寻找平衡点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消遣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学到有益的知识。

3、《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的接近心理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并因自身生活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与依赖动机,即接近心理。《康熙来了》在节目选题上大大拉近了明星与观众的距离。例如:《不可错过的新奇夜市美食》,节目中曾志伟大力推荐了新北市大安花园夜市的鸟巢面堡、胡夏推荐了寿司披萨等,这些与观众(特别指台湾地区观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观众可以在夜市里品尝到明星推荐的食物,在心理上就消除了明星高不可攀、距离遥远的隔阂。同时,节目也会邀请普通老百姓作为嘉宾参加节目,例如大学生、售货员等。这也让观众感受到节目的亲近与真实。

4、《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的对比心理

一般受众在认识某种事物时都喜欢对比,通过对比出现的反差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满足。如今,很多艺人被过度包装,观众只能了解到其光鲜亮丽的一面,通过《康熙来了》中主持人麻辣而犀利地提问,使观众笑着认识到原来明星还有接地气的另一面。“我觉得我的嘉宾在生活中是以什么样子出现的,我就要他以什么样子出现。有些人平常很三八,到这里假正经,就要把他三八的样子播出来。”蔡康永曾经在采访中说,他和小S的目标是,“让名人撕下,至少是撕下部分面具。”很多网友感叹道:“最想不到的是刘雪华,麻将是主业,演戏是副业”、“以前受传闻影响,觉得林志玲很做作,看了《康熙来了》之后才发现她是一个天生淑女”、“本来以为徐锦江和他的长相一样凶,没想到那么纯良温情又有才华”……对这些在《康熙来了》中被“打回原型”的明星,观众有了新的认识。

5、康熙来了满足了受众的参与心理

美国学者J.A巴隆在《为了谁的出版自由——论媒介接近权》一书中指出,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尊重受众、提高传播效果,在形式上尽可能考虑到受众这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和权利。《康熙来了》中,很多观众经常会和嘉宾一起回答问题,或一起大笑、一起难堪,通过全身心参与达到情感的共鸣。如:《你是评委会让他们过关吗》邀请了六位通过歌唱比赛出名的歌手和两位评审老师。节目中,陈伟联谈到自己参加比赛,评委给出的分數不太高,但因为自己双目失明获得同情票,才最终拿到总冠军。蔡康永随之向现场评委提问:“如果台上有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一个眼睛看得到,一个眼睛看不到,你要怎么办?”问题一出,很多观众都会“化身”评委给出自己的答案,积极地参与到节目的问答环节中,使观看更有乐趣。

三、《康熙来了》对内地娱乐节目的借鉴

《康熙来了》一路走来,饱受争议却又收视长虹,引起了内地电视媒体人的思考,也给不少节目提供了借鉴。

1、低成本、高效益的节目制作

《康熙来了》没有宽敞华丽的演播厅,也没有数量庞大的现场观众群和外景拍摄内容,它就是在一间陈设轻松简约的演播室里录制,节目制作资金投入少、成本低廉。但俗话说“简约而不简单”,这个没有现场观众造势的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娱乐节目。这种低成本、高效益的节目制作方式内地娱乐节目可以参鉴。

2、独具特色的节目名称

《康熙来了》取自主持人蔡康永与小S徐熙娣名字的第二个字拼凑而成,新颖独特,同时与清朝康熙皇帝同名,让很多观众初闻节目名称时好奇心大增,想一探节目究竟。通过节目名称吸引观众眼球,成为其一大亮点。“未看其节目,先闻其名”,独特的节目名称更容易让观众记住和接受。

3、明星主持的非凡效果

主持人不仅要保证节目有序进行,还必须是话题的引导者和冲突的制造者,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康熙来了》主持人蔡康永、小S在形象上的反差造成视觉冲突带来了娱乐效果的同时,他们各具特色的性格反差更是各种笑点频频的源头。内地一些娱乐节目主持人,过分模仿台湾人的嗲声嗲气、肢体语言,只模仿到了一些皮毛,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主持风格,反而显得怪异。

4、追求原创的节目形式

《康熙来了》在台湾首次开创的访谈形式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很快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而内地的很多娱乐节目普遍缺乏原创性,往往一个节目成功后,就会有一大批雷同的节目蜂拥而上,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例如:明星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一炮走红后,相继出现了《人生第一次》、《爸爸回来了》等类似的明星亲子体验节目。观众也由尝鲜引起的“审美惊喜”变为“审美疲劳”。

5、深入人心的平民理念

《康熙来了》的平民理念无处不在。无论是嘉宾还是主持人,都从不把自己当回事,姿态谦卑,聊天自然随意,仿佛就是把朋友间的聚谈搬上了电视荧幕。同时,主持人从不矫揉造作地去塑造某种明星的形象和故意去渲染某种气氛,把每一个被访嘉宾都看成平等的普通人。内地的一些娱乐节目对“大牌明星”灌蜜糖,而对“小明星”态度冷淡的鲜明对比时有出现,让观众反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档电视谈话类娱乐节目,《康熙来了》打破了传统谈话节目面对面严肃交谈的尴尬,更多地加入了娱乐元素,让节目更新更活。节目开播以来遭到过质疑,并于2015年10月16日停播,但它创造的收视神话及在两岸三地极受欢迎的事实毋庸置疑。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内地的娱乐节目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的“拿来主义”,背弃自己的文化底蕴,失去自身节目的特色,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营造恰当的氛围,适应观众的心理需求。通过学习精华之处并加以本土化,再不断开拓创新形成自己别树一帜的特色,这样才能真正吸引观众的眼球。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6ZYXS88

【参考文献】

[1] 张骏德, 刘海贵. 新闻心理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2] 刘 颖.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康熙来了》的热播[J]. 新闻世界, 2012(4).

[3] 孫 弘. 《康熙来了》的主持风格及对大陆娱乐节目的借鉴[J]. 东南传播, 2008(10).

[4] 秦 雅, 黄泳欣. 论作为人际传播的电视谈话节目——以《康熙来了》为例[J]. 试听, 2013(8).

[5] 张素桂. 浅析《康熙来了》的主持风格及影响[J]. 东南传播, 2008(3).

[6] 刘前红. 解读《农家书屋》[J]. 新闻爱好者, 2008.

[7] 邵培仁. 传播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04).

【作者简介】

程月姣(1992—),女,四川达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电视交友真人秀节目导向与受众心理探究
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基于观众心理的环保记录片的高潮点设置
韩剧《太阳的后裔》“典型”理论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中图像的运用
论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推动作用
论主持人如何把握受众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