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赋权

2017-03-14 21:03黄文静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赋权弱势群体媒介素养

黄文静

【摘要】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而弱势群体作为现代公民中特殊的一部分在媒介素养上应该格外关注三个问题:如何接触媒介信息及使用媒介、如何处理所接触的媒介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到媒介内容的生产和创造。在现状的基础上,必须实现弱势群体的自我赋权和社会上的他者赋权相结合,从而提高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这种赋权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成为了一种可能,这不仅仅使得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人自由、拥有自我表达利益的空间,而且也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弱势群体;媒介素养;赋权

一、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

有资料表明,现代中国人所接触的各种信息量,相当于20多年前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所接触的信息总量。并且信息语言、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效果都与从前大不一样。美国著名社会学者英格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表明,人与大众传媒接触与人的现代性显著相关,而人的心理素质或人格力量是国家获得现代化的基础。大量拥有大众传媒的同时积极接触大众传媒,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所以提高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是促进国家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基石。

作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格外关心两个问题:受众如何处理所接触的媒介信息(特别指向是否具有质疑和批判意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到媒介内容的生产和创造。而弱势群体作为现代公民中的特殊的一部分,他们在媒介素养上不仅面临着以上两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前还必然存在如何接触媒介信息及使用媒介。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缺乏社会、经济和政治机会而处于社会上不利地位的人群。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以及自媒体的发展,弱势群体是否能够融入其中并且能透过媒介所构成的“虚拟世界”看到“真实世界”,并且利用媒介,不仅仅是个体发展的基本权益,同样也是底层人们群众发声表达诉求的途径。

1、如何接触媒介信息及使用媒介

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到信息社会的互联网、移动通信设备。弱势群体在接触和使用媒介上都存在一定的困境。从传统媒体社会的电视机、广播收音机到互联网时代的电脑、手机等设备,弱势群体由于经济的匮乏往往只能在设备产能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调的情况下才具备购买力。同时在教育匮乏的前提下,在购买设备之后,使用上也缺少灵活性。所以学者段京肃从媒介的控制和使用的角度把弱势阶层定位为缺乏使用媒介能力和权利的阶层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媒介是社会工具化的产物,要利用工具必须学会技术,这是弱势群体面临的一大难题。

2、如何处理所接触的媒介信息

在传统媒体语境下,弱势群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社会信息采用自我屏蔽的措施,常常处在一种封闭的信息环境中对信息的完全接收状态。在媒体多样化的时代下,弱势群体通过接触更多的媒介信息渠道。但是不管何种媒介语境的时代下,弱势群体在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当中,缺少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缺少批判意识,受到了媒介信息传播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国的弱势群体媒介素养的重视远远落后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英国就已经从第一代源自精英文化脉络、强调保护公众免受不良媒介信息侵害的免疫式观点,逐渐转移到强调对媒介的质疑和批判性思考,并进一步扩展到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3、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到媒介内容的生产和创造

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传播模式使那些极具社会典型性的弱势群体才有通过媒体记者的采访、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等途径走向社会公众视野的可能。在传统媒体面前,弱势群体被动地成为传媒工作者所工作的对象。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加之方便快捷廉价的通讯设备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创造了参与媒介文本创造提供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介社会精英主导的单向模式。同样的,弱势群体必须通过社会化媒体创造才能自主创造内容。由于弱势群体在对于通信设备的购买上较强势群体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包括对于通信社会的使用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提到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赋权时,经济和技术上的赋权该是第一位的。现阶段弱势群体通过微博、微信等一些社交网络平台来发声、寻求社会的援助,也通过新媒体技术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打破精英阶层垄断话语权的常态。一些事例一旦经过有效的传播,能够激发更多的弱势群体对于互联网的重视,这成为激发自我赋权的一个原因。

二、赋权理论

赋权是西方20世纪60、70年代末出现的用语,主要被应用于社会工作领域,并在弱势群体如城市移民、失业者、残疾人等的研究上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网络赋权的双重性:形式化增能与实质性缺失》中表示:“从个体动机角度来看,赋权即是‘赋能(enabling)或是一类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它源于自主的内在需求,基于该意义,赋能通过提升个人效能感,以增强个体达成目标的动机,是一个让个体感受到自我掌握的过程。从社会关系角度进行审视,赋权的核心则在于其核心词power,一方面,权力赋予人们影响生活过程的能力,和他人共同控制公共生活的能力,以及加入公共决策机制的能力;另一方面,权力也可以用来阻碍被打上耻辱烙印(stigmatized),把他人及他们的关注排斥出决策,以及控制他人”上述表明了其定义包含了三个要素:人们的能力,人们行使权力的过程,以及人们的成就;因此“赋权”不仅是一种过程还是一种结果,而且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为了赋权,人们需要力量来改变环境的各个重要方面,并且需要了解自己,也需要有动机愿意以个体与集体的努力来进行改变,分析赋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当事人、社会环境与社会工作者。衍生开来从赋权的理论出发,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赋权同样的與弱势群体自身、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等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跟弱势群体自身有关的赋权叫做自我赋权,与社会他人和环境有关的称之为社会赋权。

三、自我赋权与他者赋权

赋权是一个主题性生成或重建的过程,要借助主体自身的参与才能完成。虽然强调自我参与,但新媒介赋权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它往往要在推动力的作用下展开。根据激发来源不同,分为外力推动的他者赋权,以及内在驱动的自我赋权。只有自我赋权和他者赋权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赋权活动。

1、自我赋权是弱势群体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条件之一

自我赋权表现为自我效能感过低,希望能够改变目前所面临的弱势地位,社会化媒体的多样性发展为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自我赋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自我表达的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纵观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最开始都是从学习媒介技术开始的,技术的学习使得社会公众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从而利用技术实现自我表达。社会化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参与社会互动的新媒体平台,诸如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一系列社交网站平台,因此在这么多的技术平台下,只要弱势群体有强烈的自我赋权意愿,完全是能够融入到信息社会当中。比起传统媒体时代,媒介掌握在精英手中,弱势群体缺少媒介话语权,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使得弱势群体的自我赋权成为了一种可能。

赋权既是一种赋予权力的过程也可以作为一种结果来看待,但不管如何,都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从弱势群体的自我表达和赋权的实例来看,主要包括弱势群体涉事个人作为信息源、弱势草根个体为单位以及由一些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发起的对弱势群体给予帮助的信息。对于弱势群体自身而言这些信息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从认知层面经过正向理解,再经信息扩散最终达到促成实际行为的全过程,了解传播背后的效能以及利用信息化社会如何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

2、他者赋权是为弱势群体媒介素养自我赋权提供动力和保障

(1)媒介环境

早在上个世纪,一些观察家们就曾预言互联网所引发的信息革命会给传统媒体带来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报业、电视广播行业以及出版行业等逐渐衰退也验证观察家们的预言。在整个媒介环境中,社会性媒体传播所占的比重较之大众媒体开始越来越大。就从媒介权力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媒介环境就是以精英群体为主,他们通过控制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塑造了有利于自己的媒介环境。而在社会性媒体发展的时代,网络化用户占据了主流,这一部分的网络化用户不仅仅包括原来的精英阶层,也包括在慢慢寻求媒介权力弱势群体。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也就是说媒介形态本身就蕴含着有意义的讯息,新的信息技术不仅仅重新定义了媒体,也重新定义了社会,包括重新定位了弱势群体与社会进行沟通的方式。传播格局和传播模式的变化的确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

(2)媒介素养教育

在我国,媒介素养的教育是没有存在于学校的教育之中的,起码在课程的设置上是没有的,相比于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我们的确是落后的。教育本身也是一种赋权,是外界环境对人塑造的一种过程。就这一点简单来说,在课程设置上都没有的教育,对于弱势群体这样的特殊群众来说更不存在规范的意识灌输。所以国家层面的大面积教育必须为公众的媒介素养打基础。媒介素养的教育作为一种赋权行动自然而然也应该波及弱势群体,也许弱势群体本身无意于自我赋权,但是当他经过外界思想的熏陶时,遇到自身利益受限时,自然而然会激发自我赋权的能力。

(3)社会工作者

这里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指一些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等等,在我国NGO的发展也是比较慢的,包括政策的一些限制,社会组织比较少。但是在互联网平台,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组织机构帮助弱势群体发布信息,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所谓的“帮助”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给与弱势群体“权”,同样的这种“权”可能于无形当中影响了事件的结果,使得弱势群体在自我感知上是觉得社会化媒体给他带来了自我表达的途径,哪怕这种表达是借助别的机构,但是这种表达还是能够被自我感知的。通常这种表达最后会引起社会共鸣,由一些社会网络大V引领表达社会同情心,比如说在官民矛盾上,这种事件一出现在网络上,一般的组织群体都是站在弱势群体这一方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弱势群体这个身份会为这个群体赢得很多在互联网表达上的同情分。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简单阐述,总的来说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他者赋权的确是为弱势群体所保驾护航。很多情况下,大部分学者的阐述都是在表达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我个人的确也是认同的,但是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对待弱势群体媒介素养这个问题上也应该是一个变化的眼光去看待,承认现状但是还是为弱势群体提供了自我表达和利益表达的空间,相比传统媒体时代,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 开. 媒介素养概论[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100.

[2] 周葆华. 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D]. 新闻大学, 2008(4).

[3] 王思斌. 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3).

[4] 信莉丽. 社会化媒体中的弱势群體——自我表达与赋权[J]. 东南传播, 2014(4).

[5] 朱 逸. 网络赋权的双重性:形式化增能与实质性缺失[J]. 天府新论, 2015(5).

[6] 孙奎立. 赋权理论及其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制约因素分析[J]. 东岳论丛, 2015(8).

[7] 张 波. 新媒介赋权及其关联效应[J]. 重庆社会科学, 2014(11).

猜你喜欢
赋权弱势群体媒介素养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期刊评价中小同客观赋权法权重比较及其思考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赋权理论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