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群体心理”

2017-03-14 17:50张莹
青春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消极

【摘要】随着群体的崛起,“群体心理”也随之成为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则一反对群体力量颂扬的惯例,而是通过对现实运动中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分析,进一步指出“群体心理”缺乏理性、易受无意识支配等消极特征。

【关键词】《乌合之众》;群体心理;无意识;消极

“群体”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民主时代的到来,“群体心理”也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颠覆了日常认识中对“群体的力量”赞赏的惯例,他认为“大众时代的到来就是破坏的时代,就是倒退的时代”。无论在中方还是西方,独裁统治之后的“民主力量崛起”频频为人称赞,但勒庞却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之后,个体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群体的行为也会变得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进而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正因如此,经常被贴上“反集体主义”标签的《乌合之众》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从群体的分类、群体心理的特征以及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群体的分类

心理学上的“群体”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群体”,两者虽都包括“聚集”等特征,但日常生活中聚集的“群体”具有偶然性、随意性、无明确目标性等特征;心理学上的“群体”也有聚集这一事实,但更强调组成群体的个人“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的自觉个性的消失”特征。这也说明,大量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并不足以构成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概念。勒庞以“简单的人群”为起点,将人群分为“初级形态的人群”和“更高层面的人群”,“初级形态人群”是属于不同种族的,共同特征并不明显。“更高层面的人群”则在某些影响下获得了一些共同特征,因而最终形成一个种族的人群。共同特征的集中凸显也促使“简单人群”转化为“有机群体(或者说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勒庞将这种“有机或者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划分为两大类,即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

异质性群体可以是由任何特点、任何职业、任何智力水平的个人组成,在其内部又可以划分为“无名称群体”(如街头群体)和“有名称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两种具体类型。勒庞认为“种族”对这一群体作用重大,种族的气质不仅群体性格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而且还限制着群体性格的变化。

同质性群体包括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勒庞认为“派别”是同质性群体组织过程的第一步,共同信仰则将归属方面大不相同的个人联系在一起,从而组成派别;其次,“身份团体”的构成是由职业相同的个人组成,这些个人因为在教养和社会地位方面有了一定的相似性,也让“身份团体”成为了最容易组织起群体的一个因素。相比之下,“阶级”则来源于不同的个人和派别,使他们结合在一起的则是某种利益、生活习惯以及几乎相同的教育。

勒庞之所以选取“异质性群体”作为《乌合之众》一书的讨论对象,是因为“异质性群体”更能凸显“群体心理”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以及具体特征。

二、“群体心理”的特征

1、普遍特征

自觉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一致性是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也是组织化群体的人表现出的首要特征,组成群体的个人在集体心理支配下,在情感、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变得与一个人时不同。性格受无意识的支配的情况发生在大多数普通人身上,由此形成了整个群体的共同属性。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和个性都被削弱,最终形成了“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2、具体特征

由浅及深,在概括了群体的主要特点后,勒庞对“群体心理”在“情感和道德观”和“观念、推理和想象力”两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点进行梳理。

(1)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勒庞认为群体是受无意识动机支配的,不是受大脑的支配,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从而使得群体中的个人是按照自己所受到刺激因素决定自己的行为。群体的感情特征具体表现为冲动、易变和急躁,轻信而易受暗示,情绪的夸张与单纯,偏执、专横和保守。首先,群体因为缺乏主宰自己行为的能力而变得冲动,又因为受到刺激的因素的多种多样,使得群体的感情易变,并且由于群体在数量上获得了优势这一事实积聚了群体情感走向急躁和野蛮,而不同群体体现出的急躁冲动程度不同则是因为“种族”不同这一原因。其次,“易受暗示和轻信”使得某一个人感情在群体范围之内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推广,夸大化为群体感情,在这一传染过程中,“歪曲”不仅使得事实被过度形象化,而且也使得“個人幻觉”变为“集体幻觉”,群体情绪表现为夸张与单纯,群体具有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的“道德”具有双重性,既符合通常意义上的对于道德的定义,又有群体在因在数量上具有的优势而体现出的低劣一面,而放纵自己的低劣本能才是群体的常态。

(2)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与情感相比,群体的观念更稳定。勒庞认为各国文明都是几个基本观念的产物,并且这些观念很少受到更新,这些观念一旦扎根在群体心中,很难会动摇。勒庞将这些因环境、遗传规律和公众意见而具有了极大稳定性的观念称为“基本观念”。而群体由于缺乏批判精神,所以只能接受简单明了的形式,所以对高深观念的改造程度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群体或群体所属的种族性质,但在勒庞看来,无论是何种程度的改造都是将观念低俗化和简单化。勒庞认为群体并非没有推理能力,只是群体的推理能力比较低劣,这种低劣的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群体在采用各种观念联系时,只注重表面的相似性或连续性,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三、“群体心理”形成的原因

间接因素是能够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也难接受别的信念的因素。勒庞认为间接因素是“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形成的“延续良久的准备性力量”,具体来说,群体心理的突然形成、新观念、新意见的自发形成都是一种表象,这些表象都是一种延续良久的准备性力量积累的结果,“间接因素”具有长期性、隐蔽性等特点,有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五类。直接因素是“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如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等。在群体的感情和观念形成或者发回的过程中,直接因素强调如何将准备已久的间接因素运用到实践中,因此直接因素在群体的日常活动中体现的更为具体可感。勒庞认为,在所有重大历史时间中都可以找到这种两种因素相继发生,间接因素赋予了群体心理特定的属性,而直接因素则直接将积蓄已久的准备性力量变为现实,影响“群体心理”的形成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在是存在着相继的、表里的关系。

勒庞对“群体心理”的认知虽然现实感极强,但先入为主的精英主义倾向是明显的。此外,勒庞在分析“群体心理”时将“种族”这一因素明显泛化,无论是群体中体现出的优良品质,还是群体体现出个性品质,甚至是整个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都归为“种族”的作用,“种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然而将其泛化到任何时刻任何环境中都起决定性的因素未免略显偏颇。

【参考文献】

[1] [法]古斯塔夫·勒庞. 冯克利, 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5,7,13,50.

【作者简介】

张莹(1991—),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消极
消极的后果
1分钟迅速快乐法赶走你的消极情绪
Positive Thinking
过度批评或贬低别人,这人可能是消极型人格
不可在消极情绪中浸泡
不可在消极情绪中浸泡
不可在消极情绪中浸泡
让自己发光
赶走那些消极想法 你可以!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