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的道德养成与文化习得

2017-03-15 17:50张志坤
中国德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仪式道德身体

春节已然是中华民族对天地、对人伦、对家庭的最强大的文化表达,它的影响早已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甚至全球华人的血脉之中。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凝结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春节是童年的重要生命组成,对儿童的身体行为、道德情操、伦理关系都会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按照人类学的仪式种类划分,节日属于“时令仪式”,每年或多年规律性的出现,伴以纪念或庆祝等活动。春节来临的时刻,既是中华子民温习家族传统、重演回归仪式的时机,也是中华子民精神更新之时,一元复始,万象更新。[1]春节,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标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张文化名片,影响很广。作为农历新年的开始,春节充分体现着中国人的传统情怀与更新意识。而在这场盛大的节日仪式中,儿童不仅仅是欢乐的在场,更重要的是通过节日氛围的熏染、亲身经历的活动,来发展道德、习得文化。

一、儿童在春节中借助模仿进行道德养成

儿童品德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节奏与规律,外部的环境和实践活动可以影响和养成他们的道德。道德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个体与他者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养成是一种模仿(mimesis)养成的过程。模仿在人类学的视角中被解释为个体,尤其是儿童建立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人类一个重要的能力是“mimesis”,中文翻译成“模仿”。教育人类学家Christopher Wulf把mimesis描述为个体连接外部世界的通道,儿童借助于模仿在活动中完成身体、情感、心灵的生长。而春节所营造的节日氛围,正是给儿童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横贯古今、全民参与、周而复始的宏大、规律、稳定的仪式时空。在这样一个仪式时空里,儿童从自身开始,以同心圆的方式逐步扩展、丰富自己与他者的关系,儿童紧凑而丰满地触碰到家庭伦理、家国情怀以及与世界的联结。从这一点来看,春节文化巧妙地实现了隐性德育,它在愉悦温馨又神圣庄重的仪式空间里,通过模仿实现了儿童的道德成长。(见图1)

(一)春节增进儿童的家庭伦理观念

家庭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第一站,被描绘为童年的摇篮。一个人后天成长的很多品质与行为习惯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家庭教育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土壤。家庭生活是由日常生活和特殊活动组成的,节日属于家庭的特殊活动。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每年的春节会是所有节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家”更因为“年味”而有了更特别、更浓郁的滋味,过年成为许多儿童感受家的存在的最强记忆。“年夜饭”“穿新衣”“放鞭炮”“收红包”这些特殊的过年习俗,年复一年地在儿童的生活中出现,它们符号化地印刻在儿童的生命成长之中。拥有一个热闹、温馨、和谐的“在家过年”,会有效促进儿童对家的归属和依恋,进而形成健康的家庭伦理观。

家庭观念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庭概念就比较凸显,无论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四大境界,还是对“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期待,都充分表明了家是中国人生活和生命成长的重要场域。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观念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上已经有所改变甚至淡化了。因为父母为持家的打拼,孩子为学业、特长的进步,各自都在努力拼搏着,居家过日子的天伦之乐成为了偶尔和想象。由于春节的长假,使得家庭成员有机会较长时间相处,届时能够静下心来,放下手中忙活的事情,坐在一起聊天,聚在一起吃饭,愉快地携手出行,儿童可以暂时脱离原本紧张高压的家庭生活,體会到家的舒适与温馨。可见,春节是对生活紧张节奏的制动与调整,春节时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无疑会大大促进孩子对家的理解与感受、温情与热爱。

(二)春节养成儿童的民族和国家意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虽然各地有些许习俗上的差异,但是我们拥有共同的记忆与追求。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低龄段的儿童,他能理解的民族与国家的概念,需要成长叙事与共同经历。首先,春节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的历史与精神通过神话、传说、故事、仪式、游戏等方式完成大线条的宏大历史与文化传承,让我们的孩子们体会中国第一大传统节日的浩大声势,无论是家庭内的长辈给晚辈讲述他们儿时过年的有趣往事,还是社会风俗如空气般的全面包裹,抑或媒体节目的宣传衬托,都全方位地使春节在儿童的内部世界中构筑了深刻的记忆空间,让他们深深感受和体验到了一个所有中华儿女都欢心鼓舞、热切期盼、尽情享受的文化狂欢。其次,儿童在春节时候会发现所有的人,包括家人、邻居、亲戚朋友都做着同样的事情,他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同在”感,觉得周围人都是一样的,都是一起的,这种原始的质朴统一感,就是最基本的归属感和集体感。在网络社会兴起之前,春节对于儿童和成人是相似的记忆,都是传统、世俗而崇高的。再次,春节有助于儿童形成爱国的朴素情怀。“爱国主义之所以在与传统节日的互动中,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它源于人们对群体力量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高于这种力量表达本身;二是它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性地互动与融合,并且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维护、发展安全提供内在的持久的精神支撑;三是它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始终表现并契合着时代精神。”[2]所以,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培养儿童爱国、爱民族的最重要的仪式活动。

(三)春节提升儿童国际理解的素养

春节虽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国际交往已经越发紧密。每逢春节,我们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对外传播中国的春节文化,如,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世界各地共享中国春节的庆祝活动,孩子们也会从电视、网络看到世界各地过中国年的欢乐场面;同时,我们还可以请进来,通过邀请国外的一些艺术团队在春节时期来到中国表演,各大剧院都可以有类似的节目,如交响乐、歌舞剧、马戏、杂技等,甚至我们可以直接将国外的一些节日元素呈现在中国的春节狂欢之中,如北京朝阳公园每年春节的“洋庙会”。通过这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国家化”春节活动,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节日文化比较的机会。儿童在知晓和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可以对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之处,同时,借春节的节日窗口见识了国外的各种文化。这种学习是增强儿童“国际理解”的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国际交往与合作的日益密切,当今的儿童不但生活在中国快速国际化的时代中,而且将来必将生活和发展于国际交往更加紧密的世界中,拥有“国际理解”的素养,正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借助春节活动体验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的这一素养。

二、 儿童通过实践知识实现有关春节的

文化习得

(一)儿童在春节中参与身体表演

春节从整体上看是一种时令性仪式,其中又包含着很多的仪式和仪式性的活动,如团圆饭、吃饺子、拜年祝福、放鞭炮、逛庙会、拜祖先、祭灶神等等,在这一系列仪式性活动中,无论是表现在身体上的手势表情、言语歌辞,还是特定场合的布置、符号性器具的准备、乐曲声音的配合,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性。仪式行为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动作,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和功能,它套嵌在一些事件、时间和行为中,再通由身体表现出来。如团圆饭的座次、吃饺子的时间、拜年的话语、放鞭炮的心情、逛庙会的感受、拜祖先时的行礼、祭灶神的献词,等等,都是丰富的身体表述与展演。儿童在成人的示范和指导下,完成了身体表演的象征维度的操练,从而增进了身体的文化性和历史性。身体的表演性操练是儿童模仿学习的重要体现,也是儿童内部知识外显、熟练的重要方式,还是儿童文化学习的身体表征,更是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联通与实现的重要保证。

(二)实践知识是儿童习得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会获得一种可以应对该事件或活动的知识,进而可以应对相应的生活和事件,这种知识被称为“实践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儿童的整个学习成长不单单包括学科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更为普遍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儿童生活、成长的重要构成,也是儿童文化习得的主要内容。文化习得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学习体验过程,它有助于个体了解和适应自身文化、发展和革新所处文化。文化习得发生在儿童认识世界的种种经历之中,仪式是儿童文化习得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在仪式活动中,参与者会借助一整套带有象征意义的身体动作直接应对和完成内涵深刻的文化事件。(见图2)

如上图所示,当儿童面对外部世界时,会遇到很多陌生的、新鲜的事物或事件。他们往往通过观察、参与等间接的和直接的方式试探性学习,形成最初的内部映像(inner image),这种学习具有一定的模仿性,需要借助人类学习的模仿(mimesis)机制,当相似或相同的事件反复出现,儿童个体反复借助已有内部图像应对之后,儿童就会形成越发稳固清晰的内部映像,即内部实践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当真实的外部事件再次出现时,个体就可以独立判断和应对这些问题与事情,以前习得的实践知识,便可以发挥实效。在春节的经历之中,有许多的学习是文化习得。孩子在每年的年三十都看到或者直接参与家人准备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那么孩子就慢慢学会了年三十的这些习俗。孩子在大年初一开始跟随家人走亲访友,见面要问“过年好!”,握手或拥抱,收到红包要答谢……耳濡目染,孩子也就学会了如何拜年、如何应答等拜年的礼数。这些都是关于身体的实践知識,可以直接内化在自己的实践知识框架内,最终可以应对自己的现实生活。这种基于身体的实践知识,直接体现在仪式活动中的手势、言语、表情、心境,还包括器物、氛围和关系等。

春节是中国传统美德传承与文化习得的际遇,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最为美好的生命童谣。我们不能只是简单把它当作节日度过,而更应在珍视中传承春节文化,增进春节文化对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与稳固作用,在欢庆中感受春节伦理,让春节伦理滋养人们的道德和精神。春节已然是中华民族对天地、对人伦、对家庭的最强大的文化表达,它的影响早已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甚至全球华人的血脉之中。

参考文献:

[1]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2.

[2]黄玲丽.国·家·人:善用中国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三维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6-9.

【张志坤,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栏目投稿信箱:zgdy_huati@163.com

猜你喜欢
仪式道德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我de身体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