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

2017-03-15 20:59宋云奇
躬耕 2017年2期
关键词:柳氏青莲周家

宋云奇

拿到曽臻托人送至的长篇小说《苍野无语》,心里不由猛地一怔。记得多年之前,曾经多次阅读、编发过她的中短篇和散文作品,并为其语言的精炼老到,叙事状物之精细入微,人物塑造之真实可信而由衷叹服。之后沉寂了一段时间,以为辍笔不写了,哪知突然之间,竟捧出一部状如砖块一样的“重磅炸弹”——长篇小说。不得不让人另眼相看。

然而,待我细细读完这部费时六年才写就的洋洋50万言的长篇巨制,随后合上小说,默然品味,所产生的感觉就不仅仅是惊讶,而是由衷的惊叹和无以言表的震撼了。缘何会有这样的感觉?只因这部长篇小说,不管对于曽臻个人或是对于南阳作家群而言,都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巨大的突破。对其个人而言,尽管语言还是那般简练老到,精刻细雕,但其作品的架构布局,叙事视点以及小说所具有的丰富、复杂、巨大的蕴含及外延,已远远超越往日发表的那些中短篇和散文作品。对于南阳作家群而言,也可以称其为这个群体多年以来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本人认为这个评价十分中肯,毫不为过。

《苍野无语》这部长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横跨几十年的时间空间,十分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农村20世纪四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以及发生在周、门两个家族之间的爱恨情仇。这部小说以剧烈的历史动荡和政权更迭为背景,以周、门两族的盛衰转换以及两族诸多人物的命运沉浮、生死荣辱为主线,涵盖了一九四二年发生内在中国大地上的大饥荒、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共和国成立、合作化运动、大跃进、大练钢铁、放卫星、吃食堂等重大历史事件,个人荣辱、家族盛衰和社会变迁、国家命运融为一体,政治斗争与军事交锋、文化裂变、乡村农事缠绕并行,形成了一部云谲波诡、波澜壮阔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叶国运剧烈动荡、社会频繁变幻的恢弘画卷。凡是有过二十世纪中叶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那个时段的中国社会经受了怎样的剧烈动荡?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这块赖以生存的沃土,经受了怎样的灾难而变得贫瘠不堪、颗粒无收?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沃土上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农人们,是怎样在这种人为的折腾中变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还有那数以万计的土制小高炉,吞噬尽我们宝贵的林木资源和农户的吃饭家什——铁锅铜勺,结果炼出一坨坨一无是处的“铁疙瘩”?人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无视科学与自然规律,疯狂地一味盲从,拼命逢迎,不惜付出沉重的物质乃至于生命的代价?……这种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虽然后来得到了彻底的纠正,但历史的真实存在,不能不令我们回味起来,仍然感到格外的沉重与警省。关键是作为一个有良知和良心的作家,这段令人难以忘记的历史能不能写?怎么去写?相信面对这个命题,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深厚的生活、艺术功力的。在多如牛毛的中国当代作家中,敢于选取这段历史作为素材并将其写得较好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曾珍便是这些“凤毛麟角”的一个。

《苍野无语》的成功之处,除了题材的独特,博大的架构和漫长的时间空间跨越,另外一个极大的亮点,就是细致刻画了一大群小人物沉浮命运的历史群像。这个群像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年龄性别不同,文化素养各异。周氏家族以周家仁(父辈)、周兴安(长子)、周兴中(次子)、青莲(长媳)、周明治(长孙)周六指、周二为代表,门氏家族以门广德、门玉轩、门玉保、柳氏为代表,外加革命领导干部代表李芳楷、周家长工鲁德胜,作者能将这么众多、这么复杂的人物群体,各个都塑造得十分真实可信,栩栩如生,真是难能可贵。

周家仁作为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一生秉持儒家的价值观,恪守着“礼义仁智信”的道德规范,“耕读传家”“勤劳持家”是其基本的信念和追求。在他的带领下,长子兴安、长媳青莲辛苦劳作,勤俭持家,吃饭舍不得炒菜,甚至做面条都不加盐……终于使家业扩展到全村首富——几十亩地的资产。然而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富裕”变成了罪恶,也为子辈一代周兴安、周兴中、青莲以及孙辈一代周明治等以后所遭受的无法承受的苦难埋下了伏笔。另外,作为门氏家族代表人物的门玉保,源于其妹玉露嫁给兴中的当晚遇匪洗劫绑票,惨遭受辱怀孕,进而无以面对世人而自杀,直接导致门玉保对周家的深深仇恨,因而在随后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中,对周家老小变本加厉,痛下狠手,利用一切机会对他们进行斗争、迫害,渐次造成周家仁的病亡,周兴安的残疾,孙辈明治的开除,青莲为了两个小儿明田、明和的生存,不得已和興安离婚,改嫁原来的长工、后在城里当工人的德胜……周氏一家人的惨痛遭遇,无不令人扼腕唏嘘,痛心不已。同时,我们也为在社会新旧交替的大变革中,个人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卑微与脆弱,高压的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人性的扭曲和荼害,感到深深的痛苦和无奈。社会新旧交替中个人命运的卑微与脆弱,在周氏家族父子孙辈的人生际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高压政治对于人性的扭曲与荼害,在门保玉、周二以及胡亮、李芳楷等人身上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体现。然而,周氏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并非哪个人的原因造就,而是由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荒谬造成的,这种动荡与荒谬造成社会价值观的轰然更替,导致传统道德观的瞬间断裂,是这种更迭与断裂,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无数个周氏家族这种承传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价值观和精神底蕴的“小家族”的衰败,这种大规模大范围的衰败,又直接导致了中国二十世纪中叶那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灾难。而且,这种体现“个人”和“家族”在社会变革交替面前所呈现出的悲剧性,使《苍野无语》这部长篇小说充满了无比厚重的历史感和无以言表的悲壮感。此是这部小说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曾臻在描摹如上社会大变革中家族兴衰、人物命运变迁,使作品尽显历史的厚重和人生悲壮感的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书中人物对于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对于革命理想的坚执追求以及对于生与死这个终极问题的深深思索与拷问。

周门长子兴安与青莲的患难真情,麦花和六指的俗世爱情,门氏寡嫂柳氏和兄弟玉轩的梦里爱情,都描绘的相当感人。青莲和兴安是患难夫妻,但兴安憨厚实诚,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大事决策还是青莲拿主意。尤其老爷子周家人去世后,她更是以一羸弱女子之身,独独撑起了周家里里外外一应事务,当然也作为一个当家人,承受了一切常人无法承受的种种屈辱和灾祸,以至于最后为了两个小儿子——明田、明和的活命与生存,不得不与兴安形成默契,改嫁已是工人阶级、共产党员、在城里当了烙花厂工人、并对青莲暗恋已久的原周家长工鲁德胜。这个结局令人理解也接受。最让人感慨的当属柳氏和玉轩的梦中爱情了。玉轩的哥哥身体羸弱,新婚两天便溘然离世,于是新娘柳氏成了寡妇,开始了漫长的独守空房、暗自涕零的孤苦岁月。她暗恋玉轩,却耽于旧俗,不敢有任何的语言表达,只能在生活上对玉轩殷勤呵护,细致入微地照顾。同样,作为村里学历最高的文化人,敏锐而又多愁善感的玉轩对于柳氏的心思自然一清二楚,而且他对于柳氏也有好感,但囿于其是“兄嫂”,故而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两人的迟疑和畏惧不前,后来让民兵连长门玉保钻了空子,趁机将柳氏强奸,怀了身孕,最终嫁给对其垂涎已久的罗圈腿周二。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无法接受,但又不得不忍痛接受。

书中人物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周兴中、门玉轩和李芳楷三个可以为代表。周兴中是一个跟他哥哥性格截然相反的敢作敢为的新时代青年,他有大理想,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囿于新婚妻子玉露被土匪“黑秃鹰”劫掠强奸,导致玉露怀孕自杀,兴中为报此仇想尽办法,后来几经周折加入保安队,终于消灭“黑秃鹰”。后因得罪国军,削职回家,又经玉轩引荐,进了芳泽酒厂,参加了李芳楷的地下党游击队。一次参加战斗,全体队员牺牲,兴中死里逃生,伤好后追随国民党内进步人士刘先临,走上民主救国的新路。国民党战败形势稳定后,兴中和刘先临回到家乡,准备开创救国实业,却被民兵以“伪人员”罪名扣押枪决。兴中之死令人扼腕。与兴中不同,玉轩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他想做的事就是教育兴国,大办学校。他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又对共产党在土地革命和合作化运动中的某些做法持不同意见,尽管他的老同学李芳楷多次相邀参加革命,都被他婉言拒绝。然而玉轩还是太过单纯和理想化了,这种单纯和理想化,直接导致他在“给党提意见”的运动中毫不隐晦直抒胸臆,造成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打回农村接受改造的凄惨后果。玉轩追求理想四处碰壁的结局,同样令人感慨不已。

三个人中,对理想最坚执最忠诚的要数李芳楷了。这个坚定的革命者对共产主义事业坚信不疑忠贞不渝,在学校就加入了共产党,毕业后在芳泽酒厂发展党组织,秘密为八路军输送医用酒精,组织游击队打击日伪势力,后加入解放军正规部队。解放后回地方工作,先后担任区长、县长、县委书记职务。后在大练钢铁、吃食堂、虚报粮产等大跃进浪潮中,虽也质疑过“芝麻杆炼油”“食堂伙食作假”“虚报粮食产量”等虚夸行为,但他仍然坚信中央的决策正确,只是下面执行出了偏差,并为纠正这些“偏差”身体力行竭尽全力,努力维护党的威信与形象。譬如:三番五次给地委写信,要求紧急调拨救济粮,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严厉斥责区干部为完成棉花上交任务,竟然掏空农民棉衣、棉被凑数的行为;个人拿粮票菜票请村民吃饭;自己掏钱让村民买锅买勺,暂停大锅饭食堂等等。然而,李芳楷的个人努力并未在多大程度上减轻浮夸风对农民造成的伤害,仅他任县长的那个县就饿死了几万人之多。后来上级派调查组纠偏,追查领导责任,李芳楷被停职检查,送交省委严肃处理。他面对处分,悔恨万分,自恨没有坚决抵制浮夸歪风,自愧对不起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的农民群众,最后选择跳井自杀,以谢罪全县百姓……值得着重指出的是他在自杀前夕,仍然对信念坚信不悔,宣称假如可以二次选择,他仍会选择参加共产党,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李芳楷对于理想的坚贞不渝和执着追求,怎么不让人感慨万千?

至于说到对于生与死这个终极问题的深深思索與拷问,书中涉及的地方也不少。比如:玉露受辱自杀前的无措,兴中被误杀时的呼喊,柳氏受辱寻死前的怨恨,青莲难忍羞辱跳坑欲死时的激愤,李芳楷难忍“替罪羊”之辱跳井自杀前的怨愤、反思与忏悔,都处理得十分到位,感人至深。尤其对于李芳楷自杀前的怨愤、反思与忏悔的描摹,更是精妙绝伦,令人心动。书中写到,在被宣布停职检查等候处理后,李芳楷经历了短暂的激动怨愤,随后很快冷静下来深深检讨自己:“什么力量使他这个最善体察民情温饱的一县之长昧下良心伸出铁腕魔掌去夺下他们口中的食物剥下它们身上的棉衣呢?是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吗?党和国家又是什么?没有载天浮地的民众,何以谈政权?如此直白之理竟被迷狂的心扭曲得失去理智,荒谬到了可耻的地步!……骨子里浸淫着媚上畏上的奴性和皇权意识!没有坚挺良知的真诚。自己的信仰多么的虚伪,像妓院的幌子一样媚艳而出卖灵魂!还有何颜面谈信仰?……”他在给自己爱妻的诀别书里这样写道:“芳楷旦夕忧国之不幸,忧民之不饱,如恫瘝在抱。却没想到自己亲手酿造滔天大祸致使全县数万百姓死于饥饿。共产风初到,李芳楷内心不是没有警觉,但私心有所不尽,不能操守高贵之品格。身居要职,推波助澜,为浮夸鼓掌造势,是人祸中之罪魁,罪孽深重,纵使万死不能赎其罪。感天地宽容,是夜,上天赐我玄衣雪裳,缟素挽幔,设高洁典雅之灵堂,遂我初衷夙愿。当你看到这几句短话时,我已身扑清泉,以求濯洗罪孽。……”读着这般剖心裂肝表明心迹的自责与忏悔,怎么不让人潸然涕下?

完全能够想象得到,曾珍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一定是心内刺疼满含热泪的。她能耐住寂寞,排除干扰,坚持六年,将这部五十万字的《苍野无语》完成出版,肯定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对写作的热爱,对生她养她的这块丰沛沃土的热爱,对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的农人们的热爱。“文学是深情的,写作是深情的……”曾臻在这部书的《序》中这样写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人,在时代动荡更迭的变迁中,他们的生命被放逐在荒芜里,天灾、匪患、战乱、饥饿、阶级斗争……在诡异荒诞的生存背景下,他们像惊风中的草一样,不能自持。生命变得惶惧无措,情感被撕裂,人格被扭曲,贞操被蹂躏,情仇爱恨交织于灵肉,无法安守其生。……我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书中的故事从我一出生就在生命中埋下了线索。不过,与我呱呱坠地的那个村落已有着隔世的陌生,我回不去了。我不愿使用‘草根这个自轻自贱的字眼来叙说他们的命运,但他们确实生如草芥,根苦韧地扎进厚土,一生一世,风雨苍黄。谁会在乎这些卑微的生命?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们大多已归于尘土了。面对茫茫旷野,望断苍草寒烟,为表达对一代已逝生命的庄敬,我发出忧伤的浩叹……”

《苍野无语》是曾臻用真情和着汗水、心血写成的。虽然作品尚不完美,还存在某些地方叙述不够精炼,有些转折略显生硬,玉轩和柳氏的情感渲染不够,青莲与德胜的婚姻铺垫不足、尚欠笔墨等等方面的欠缺,然而这些欠缺丝毫不影响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和艺术高度。随着时光的淘洗,这部长篇必将逐步被广大读者与社会认知和接受。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这部作品的书名起得好——“苍野无语”!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啊!只要你仔细读完这部“无语”的巨制,你就能够看见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乡村那令人心荡神摇而又心悸心颤的真实生活写照,你就能够听到那段时光在祖先留给我们的这块土地上滚过的一阵又一阵或暴烈灼热或沉闷喑哑的轰轰隆隆的雷声,然后你一定也会激动、愤懑、叹息、伤感、凄惶、落泪……然后,你一定也会像李芳楷等小说里面的人物一样,禁不住地从心里发出一个又一个沉重而又意味深远的叩问……此便是曾臻的长篇小说《苍野无语》的深远意义和厚重价值之所在。

猜你喜欢
柳氏青莲周家
周家栋作品欣赏
旗袍
周家生
周家生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一朵青莲
试析戏曲《狮吼记》中的柳氏形象
葡萄牙
一朵佛前的青莲
跪出来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