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价

2017-03-18 08:28
关键词:皖江战略指标

周 琦

(安徽绿海商务学院 会计系,安徽 合肥 230601)

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价

周 琦

(安徽绿海商务学院 会计系,安徽 合肥 230601)

2010年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简称战略)开始落实,2010—2015年里安徽经济迎来了飞速的发展。本文通过构建战略综合层次结构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战略进行指标评分,最终得出战略总得分。探究战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称《规划》)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政策。力图到 2015年实现地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更加良好;到 2020年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1]。2010年《规划》实施以来,从定性角度看安徽经济迎来了快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不足。因而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规划》带来的成效和不足,对战略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至关重要。

一、相关研究工作

目前关于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

李强、徐康宁、魏巍[2]利用区位熵指数对皖江城市带行业聚集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业聚集水平较低、资源依赖性较强、结构不合理以及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不强四方面问题,提出承接产业转移思路,拟提出承接产业的重点。程霞珍[3]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研究,发现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产业综合配套优势不足、两大省管集中区建设中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三方面问题,提出坚持自主探索与政策支持相结合、充分挖掘比较优势等对策建议。吴艳娟[4]研究以定性与定量为立足点,定性分析产业转移优劣势和承接能力得分,得出规划区各市承接能力的现实状况。通过灰色关联法、熵值法等定量法全面把握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能力,提出坚持确定各市承接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各地市利益协调等对策建议。王玉梅、夏茂森、李翠萍[5]采用DEA评价方法,从产业规模、结构和科技能力三方面对规划区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体系的效率进行测评,分析得出各城市在所选指标体系下的综合绩效方面的差异和问题。

(二)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综合实力的研究

方大春[6]运用SWOT分析提出整体上示范区的优势、机遇大于劣势、挑战,优势与机遇是潜在的,只有善于把握,才能真正促进示范区建设的观点。云坡、倪丽等[7]利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皖江 9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研究,将示范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分为三类,最终提出提高皖江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的对策。

(三)发展战略实施效果方面的研究

张曦、雷平[8]通过对《规划》具体实施行动的实证研究,从经济规模、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相比规划指标和“双核”地区 GDP占示范区的比重几个方面的分析研究,得出《规划》取得阶段性成就。提出土地利用不集约,用地潜力尚可继续挖掘;融资缺口大等问题,继而提出对策建议。程必定、袁宏[9]从产业层面、转移层面、承接层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层面指明皖江城市带建设对中国当代区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须克服“区域粘性”问题。

(四)文献评述

通过诸多学者多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示范区综合实力方面,示范区拥有着区位、政策、综合成本低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产业机构相似、产业相对分散、产业层次低、城市带聚集力欠缺等劣势,但总体上优势大于劣势,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大于挑战,我们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搞活制度体制,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加强自主创新,把握机遇,战胜挑战。在战略实施效果方面,《规划》的实施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双核”局面形成等正面效应,但尚须通过政府引导、扶持来解决土地利用不集约、融资缺口大等问题。

目前,对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尚未从整体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整个《规划》为切入点,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整体评价。本文选取经济效益标准、环境效益标准和社会效益标准3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为评分标准,以AHP确定指标权重,设定统一的评分标准对各指标进行评分,最终得出战略综合得分。通过最终评分判断政策实施效果是否显著,分值越大,实施效果越好。同时对单个指标分析,发现不足,改善不足。与单一指标评价方法相比,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的分析方法,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

本文以战略实施全局为研究视角,以比较评分法评价战略实施效果的优劣,对症下药,更好的提升实施效果。研究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不是重复别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AHP将复杂的多目标系统,分解为多个目标以及多指标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的方法确定单位权重与总权重,从而确定最优决策。适合综合评价指标系统,并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

(二)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本文根据《规划》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更加良好等5大发展目标,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科学性、客观性、数据可获得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内容

本文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包括5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见表1)。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楼海鹏《区域经济政策评价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改进构建。

(四)战略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指标选择原则和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内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评价指标体系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评分方法设定

本文采用平均增速对比法,避免了主观预测的不准确性。

综合评价体系判断矩阵经一致性检验后需进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一般标准化处理包括定性指标处理和定量指标处理。定量指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越大越好,如:人均生产总值等,一类是越小越好,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所有经济指标均存在着自身固有增速,若标准化得分为正则说明政策具有正效应,加速了经济指标的增长;若标准化得分为负则说明政策具有负效应,阻碍了经济指标的正常增长。

定量指标打分分为 4种情况[10]:(G1:2005—2009年经济指标值平均增速;G2:2010—2014年经济指标值平均增速)越大越好指标,趋势是上升的:

越小越好指标,趋势是上升的:

(J1:2005—2009年经济指标值平均增速,J2:2010—2014年经济指标值平均增速)

最终根据W=∑Wi*Pi计算汇总得出总评分,W越大,政策实施效果越好。

概之,具有模块化结构的复杂网络模型是对实际系统较为真实的模拟,基于该模型的相同步的研究,有助于判断完全同步之前的集体动力学行为。其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复杂系统动力学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改造和利用实际复杂系统提供有意义的理论指导和方法上的借鉴。

四、实证分析

(一)构建判断矩阵

征求专家意见后构建判断矩阵如下。

表2 标准层判断矩阵

当CR<0.1,判断矩阵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表3 经济效益评价标准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CR<0.1,判断矩阵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环境效益评价标准层层次单排序权重为 1,总排序权重为0.1634。

表4 社会效益评价标准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同理构建经济增长指标、社会公平、环境保护指标、公共服务指标、社会保障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并检验,结果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二)指标标准化处理

表5 社会公平指标得分年份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政策研究结论

《规划》最后总得分:52.80。W>0,政策效果显著。其中经济效益得分 16.26,环境效益得分16.34,社会效益得分20.20。可见2010—2014年,战略极大的推动了安徽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方面成绩尤为突出。从经济增长看,科研投入、对外开放水平成绩显著。科研经费的投入以 9%的平均增速快速提升,更加重视科技力量支撑的发展;2010—2014年进出口总额比重扭转了2009年10.61%最低迷时期,发展至2014年底的14.5%,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非农产业贡献率得分 54.11,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难的问题,降低了失业率,但仍未彻底突破就业难。城乡居民收入和储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 2005年的43.7%、45.5%下降到2014年的33.3%、35.6%,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进入小康社会。经济增长更加注重全面可持续发展,虽然近5年平均增速较前5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1%,整体依旧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从社会公平来看,江苏与安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2005年的1.58下降到2014年的1.42,地区差异逐渐缩小。城乡消费水平得分 21.18,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由2005年的3.28下降至2014年的2.75,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缩减。各项指标见表6。

表6 所有指标汇总评分

从环保方面看,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环保设备投资额2014年达282 655万元,比2005年增加6.2倍,森林覆盖率达28.7%。这一成效源于把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中,将单纯追求 GDP快速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方面来看,安徽地区的文化、体育、医疗、社会服务都得到很大提升,尤其是福利救济保障、文体设施、社会治安保障三方面,得分 100。战略大力推进以养老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福利救助单位数平均增速由 1%提升到 5%;优抚、救灾得到了有利的保障,社会福利救济额相比 2005年翻了 4.8倍,人均保障金额达2343.44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从2005年的47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3337万人。但医疗水平尚处于急需提升的阶段,医疗硬件保障须进一步完善。

(二)政策启示

1.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是一个拥有 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加之初级农产品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部分,注定了农业产业作为基础产业,产品必将是低价的,所以导致农民收入常期处于相对低水平,因而与城镇居民收入存在差距。二是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增长赶不上城镇居民工资增长。三是推进农业工业化与创建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城镇相差很大。农村地区特定的外部环境的制约,金融支持的力度小,相对城镇创业来说难度大。

在安徽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仍需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问题,保持势头加快经济发展水平逐步缩小差距、提升生活水平。如:加大农业科技资金、人才投入,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投入;金融支持改善农村创业环境,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发展农村企业,培养一些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生产、农业服务方面模范人给予一定的激励奖励,调动农村生产进步积极性;完善农村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做好农村地区道路修缮工作、完善公共交通,根据人口密度合理安排医疗卫生服务站点、基础教育学区、日常生活服务点;开展农村地区福利扶持工作,为农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给予一定的国家福利资助;统一城乡工作待遇口径,施行城乡政策并轨一致化等。

2.开展多元化经济,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道路。目前安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业技术设备水平低、劳动生产率较低、抗灾能力较弱、耕地越来越少,人口众多,粮食供给基本维持平衡的现状,加之农业产业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下降提醒我们仍需高度重视第一产业发展,依靠国家政策扶植、大力引进农业科技设备,人才力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

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皖江城市带所落实的产业承接园区建设、产业创新升级等各项举措为安徽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带来了质的飞跃。未来安徽经济的发展仍需继续保持势头,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走绿色发展、科技高效发展的道路。

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安徽第一、第二产业生产率低,劳动力束缚,无法流入第三产业,政府关注度倾向于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尚未成熟、发达。要全面解决庞大人口基数的就业问题、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需坚持高效发展第一产业奠定物质基础,大力推进第二产业创造社会条件,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三大产业共同发展、进步。

3.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安徽地区的社会福利救济数额也不断的扩大,新型农村社会保险的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大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截止 2014年底,城镇地区72.41万人得到低保保障,农村地区208.92万人得到低保保障。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仍需秉承“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将人民需求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每年可进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评定,定期开展民意调查,及时发现需求,切实解决。如:近一步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等方面医疗水平;设立农业生产补贴扶持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外地就医服务均等化福利;绿色出行设施城乡全面覆盖等等。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公民待遇均等化建设才能稳步、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幸福化。

[1] 李强,徐康宁,魏巍.产业聚集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 16(1): 45-48.

[2] 程霞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 1(4): 70-73.

[3] 吴艳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研究[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2013:9-10.

[4] 王玉梅,夏茂森,李翠萍.基于DEA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效率测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34(6): 38-39.

[5] 方大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SWOT辩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 33(10): 53-57.

[6] 云坡,王伟,倪丽,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综合实力的差异比较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 12(3): 44-46.

[7] 张曦,雷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效果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 71-74.

[8] 程必定,袁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中国区域发展的时代价值[J].江淮论坛,2010(6): 11-30.

[9] 楼海鹏.区域经济政策评价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2007:36-39.

(责任编校:李延军)

F127

:A

:1674-327X (2017)01-0019-05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1.006

2016-05-05

周琦(1992-),女,安徽滁州人,助教,硕士生。

猜你喜欢
皖江战略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战略
战略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