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教诲

2017-03-20 18:27苗炜
新民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特蕾修女戴安娜

苗炜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然而没啥人能做到,我们喜欢口舌是非,很少反思,很少忏悔。

1997年夏天,我用9600块钱攒了个586电脑,学会了收发电子邮件,学会了上网。但电脑一般是打游戏用,我还没有见识到网络世界的美妙。直到那年8月底,戴安娜去世。我在雅虎和CNN上看到好多篇新闻报道,一个链接跟着另一个链接,我每天吃过晚饭就拨号上网,“猫儿”发出刺耳的声音,等好长时间,才能显示出国外那些新闻网站。看了大概有一个星期,忽然看到特雷莎嬷嬷去世的消息,看到戴安娜与特雷莎交往的故事,知道特蕾莎修女的种种事迹,知道印度要为这位修女举行国葬。我还知道了一串语录,叫anyway,据说特蕾莎修女将这段话涂在加尔各答救护所的外墙上,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们经常不讲道理、没有逻辑、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总是要友善/即使你诚实坦率,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要诚实坦率。

后来我才知道,这段语录并不是特蕾莎修女说的,它来自1968年学生运动中的一个小册子,原本的标题是“悖論戒条”。这些戒条传播于世,时时有人增删。特雷莎出生在马其顿,生命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印度为贫苦人服务。1997年去世时,她的仁爱传道修女会已在全世界127个国家开设了600多座分部,其工作包括弃婴收容院,麻风病中心,救助吸毒者、酗酒者、艾滋病人等等。2007年,戴安娜又一次成为热门人物,她的照片再度出现在杂志封面上,她的衣物也搬到澳大利亚去展览。那一年9月的一期《时代》周刊,封面是特雷莎嬷嬷,这个封面故事说,在特雷莎去世十年后,她的一本书信集将要出版,这些私人信件显示,很长一段时间,这位修女都怀疑上帝是否存在,她总哀叹“黑暗”、 “孤独”、 “痛苦”,她说“微笑是一种面具,能掩盖所有事”,她怀疑口口声声宣扬上帝的爱是不是一种“伪善”。

那时候,有一个叫希钦斯的知识分子写书抨击特蕾莎修女的伪善。他说,特蕾莎并没有真心帮助穷苦人,她认为受苦能接近上帝,祈祷比医疗救助重要,传教也比慈善重要,她的救护所里医疗条件糟糕,她也从来不公布善款的账目。希钦斯说的没什么错,特蕾莎做的也没什么错,她又不是红十字会的,她来自教会,传教是她的责任。理性地看待事物,和超越理性地去信仰,这本来就是不同的维度。而我们这里的风气是不相信什么圣人的,但凡有个圣人,都是伪善的,欺瞒的,大家都是通过丑化他人来净化自己的,都乐见一个圣人被揭穿、倒掉,这样彼此都不那么高尚,也就没什么负罪感。

有一位神学家叫朋霍费尔,1945年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他有一段语录——“如果我们费尽心计寻找别人身上的恶,那我们真正的动机显然是证明自己的公义,我们试图通过评判他人逃避自己的罪,并假定上帝的话用在自己身上是一个意思,而用在别人身上是另一个意思。”我们这里也有一句格言,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然而没啥人能做到,我们喜欢口舌是非,很少反思,很少忏悔。

2010年,我每天都上网看看国外的新闻,有一天在纽约时报的网站上看到一个消息,爱沙尼亚的作曲家Arvo Part去世,文章介绍他的生平、宗教色彩浓厚的音乐,介绍他的一些言论,他说,精神生活中有一条重要的准则,被人们淡忘,那就是常念自己的罪较他人为多。我是四十出头才知道这条准则的,过了好几年也未能践行,你要是打算过一种好点儿的精神生活,还是该知道有这么一条准则的。

猜你喜欢
特蕾修女戴安娜
愿望
许筱颜 陈明华 戴安娜
欧亚裔混血族的曲折发声:解读戴安娜·张和《爱的边界》
凌波微步
特蕾莎·梅——英国版“默克尔”
修女错过教皇祝福电话
从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