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信仰

2017-03-20 01:15朱自清
教育 2016年40期
关键词:功利品格做人

朱自清

教育被压在沉重的功利下面,不免有了偏枯的颜色。

我总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现在一般号称贤明的教育者,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功利是好的,但是我们总该还有超乎功利以上的事,这便是要做一个堂堂的人。学生们入学校,一面固是“求学”,一面也是学做人。一般人似未知此义,他们只晓得学生应该“求学”罢了。这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误会,而在教育者,尤其如是。

一般教育者都承认学生的知识是不完足的,但很少人知道学生的品格也是不完足的。其实“完人”是没有的;所谓“不完足”,指学生尚在“塑造期”,无一定品格而言——只是比较的说法。他们说到学生品性不好的时候,总是特别摇头叹气,仿佛这是不应有的事,而且是无法想的事。其实这与学业上的低能一样,正是教育的题中常有的文章;若低能可以设法辅导,这也可以设法辅导的,何用特别摇头叹气呢?要晓得不完足才需来学,若完足了,又何必来受教育呢?学生们既要学做人,你却单给以知识,变成了“教”而不“育”,这自然觉得偏枯了。为学生个人的与眼前浮面的功利计,这原未尝不可,但为我们后一代的发荣滋长计,这却不行了。机械地得着知识,又机械地运用知识的人,人格上没有深厚的根基,只随着机会和环境的支使的人,他们的人生理想是很模糊的,他们的努力是盲目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只能乱转一回,不能向前进行;发荣滋长,如何说得到呢?

“做人”是要逐渐培养的,不是可以按钟点教授的。所谓“不言之教”“无聲之诲”,便是说的这种培养的功夫。要从事于此,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他的人生理想,不用说,也应该超乎功利以上。所谓超乎功利以上,就是说,不但要做一个能干的、有用的人,并且要做一个正直的、坦白的、敢作敢为的人。教育者有了这样的信仰,有了这样的人格,自然便能够潜移默化,“如时雨化之”了;这其间也并无奥妙,只在日常言动间注意。但这个注意却不容易!比办事严明、讲解详晰要难得许多许多,先须有温热的心,能够爱人。须能爱具体的这个那个的人,不是说能爱抽象的“人”。能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得了学生的信仰,就是为学生所爱。

我的意思,再简单地说一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

(原载于1924年10月16日《春晖》第34期,有删节)

猜你喜欢
功利品格做人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
从零开始做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