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

2017-03-20 08:56李晓宇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李晓宇

摘 要 数学教学活动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中心,是思维的动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和原动力。问题驱动式教学法能够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 共同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29-02

一、问题驱动教学法与数学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驱动问题的提出,通过驱动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在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时要刺激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数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探索还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表达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将客观事实作用于世界。人们在对客观事件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模型理论等进行建构,学生只有在建构认知过程中保持主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这些研究都为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二、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现

1.问题来源于生活。新版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置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些问题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序数的教学采用学生熟悉的排队买票素材,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体会;对百分比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进行问题设置可以从买文具出发,选题过程完全体现了我国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数学的意义,与现实相结合,只要学生在脑海里有了关于生活实际的经验,在生活经验上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不仅更容易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算式,学习积极性还能得到提高。学生对于材料产生了兴趣,身边有了实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对知识在脑海里的保持时间也会更长,会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对于知识的建构非常有帮助。举例说明,在《圆锥的体积》一节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直接开始教学,直接进入操作探索阶段学生就会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厌恶情绪。所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在课前设置一个问题:在晚会上小明和小红为自己的队伍领糖果,他们都用帽子作为容器,他们的帽檐一样,可是小明帽子的高度是小红帽子高度的三倍,他们领的糖果是一样的吗?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设置相关问题:第一,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帽子的什么有关系?第二,从我们学过的公式中找到相关的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与哪个几何体的体积有关系?通过对问题的设置,一步步地将问题由易到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进行了解决。

2.问题来源于探索。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例如在对分数和小数的转化进行学习的时候,我们先对分数化成小数进行了学习,最后提出分数的分母都有什么特点,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学生在猜想过程中不断激发探究欲望,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要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提出自己的想法,再一一对想法进行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学习气氛更加浓郁,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效果得到了增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今后在学习过程中会对方法加以利用,即通过猜想―验证―归纳三个步骤解决问题。

三、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到精彩的问题空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同时,设问还要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点和难点处设问,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和构建创新素质的宗旨,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不能只限于“呈现性”问题,要注重“发现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智力探险”,教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問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上。

2.问题设计上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的难易要适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过于暴露、直接,又不能过于隐蔽使学生难于发现问题。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的原则对问题进行设计,先给出认知理解性问题,然后是分析综合性问题,最后是创设评价性问题。这样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教学活动层层深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关系与作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前提,但是学生主体性能否在参与中极大地发挥出来,有赖于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还有赖于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应在学生主体的活化与能动性的发挥上。为此,问题驱动式教学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不是削弱了,而是提高了。

总之,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变得有章可循,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更显著。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