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党内政治生活十种不正常现象

2017-03-21 21:43曾亚波
领导之友·综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客气现象党组织

曾亚波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梳理了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类型上看,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主要分三类,有十种表现形式最为常见:

一、思想作风方面

《准则》指出,“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紀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分别列举了思想、行为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表现1:不正常的“学习”

认真学习中央精神,是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准备过程。但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上缺乏创新,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习惯于念报纸、读文件、看电教片、传达上级讲话,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有的检验学习成果时,答案与试卷一同下发,党员普遍抄写答卷,没有真正领会,有的党员干部甚至让普通工作人员代抄代答,完全流于形式;一些机关党组织往往把党内生活制度仅限于“三会一课”,对党的政治生活制度的理解比较狭隘,本来很好的制度成了摆设;一些党员很少在党内生活会上汇报思想,很少从思想深处剖析,很少从工作实际出发,很少主动接受组织监督,变成了“特殊党员”。

表现2:不正常的“称呼”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9年就作过指示,要求大家互称同志,改变以职务相称的旧习惯。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核心也一直倡导党内互称同志,并且身体力行。党中央也曾专门下发有关文件。但在很多基层党组织极少在党内活动中听到互称同志的声音,即使是在党委会上,甚至在党小组会上,党员之间也都互称官衔,不称同志。有的为了图省事,将党组会与办公会杂合在一起开,认为称呼职务很正常。即使称呼职务也是绞尽脑汁相互抬举,有的怕对方不高兴,将副职叫成正职,被叫的人被高帽弄得飘飘然,动辄打官腔,做官样文章。

表现3:不正常的“客气”

“局长您亲自来视察啊?”“书记您骑自行车辛苦啊!”“您儿子出国留学我来看看是应该的啊……”时下,在个别党员身上有一种现象:对下级顺着、宠着,对上级捧着、迎着,对同级哄着、抬着,对不良风气看在眼里却又忍着、让着。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前,这种假客气表现得尤为显著,不仅言语中拍马成风,逢年过节及红白喜事都得用礼品礼金表示“客气”,其实绝大多数是被迫“客气”或用公款“客气”。凡此种种“假客气”都是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的表现。“假客气”就是不讲政治,是只讲和气不讲正气,只讲私情不讲原则,不是诚心诚意地关心人、爱护人和帮助人,不是真心实意地尊重领导、善待同志,更不是全心全意地维护团结、顾全大局,而是为了掩盖一些问题和矛盾。时间一长,由“假客气”积累而成的怨气就会爆发,将会给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巨大损失,在今后的政治生活中必须摈弃。

表现4:不正常的“批评”

相互批评是党内民主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只有严肃认真的批评,才能真实揭示党员个人及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帮助他改正,党员个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但有的同志崇尚表扬与自我表扬,不愿自我剖析,在开展自我批评时浮光掠影,说远不说近,说人不说己;有的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处世哲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喜欢打“太极”,好人主义盛行,特别是在民主生活会上一团和气,认为批评领导丢“帽子”,批评同级失“选票”,自我批评没“面子”,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表扬与自我表扬,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

表现5:不正常的“带头”

“台上做报告,台下搞腐败。”这是群众对一些因腐败问题而被查处的领导干部的评价。为什么有的党组织的党内政治生活为何搞得“一团糟”?根本原因在于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带好头,或假学习、假带头。在党组织内部讲得头头是道,而在外面却干着见不得人的事情。党内腐败分子,几乎都是这样的“两面人”。没有人真正带头,这个组织内的成员就会失去方向感和战斗力。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仅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他怎么做。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事关政治风气的培育、政治环境的形成,因此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二、权力运行方面

《准则》指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前4种现象剑指选人用人和选举中的暗箱操作、不正之风,后4种直指因权力而滋生的违法违纪腐败现象。

表现6:不正常的“待遇”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享受什么样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党内很多文件都曾作出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被突破,尤其是生活待遇。中远集团原副总经理徐敏杰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报销个人费用,其妻将做美容、美发等私人费用都拿到公司报销。在有些地方,公款报销成为个人的“小金库”,违规配备秘书、公车、公款配备保姆等也大有人在。

党的十八大后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了公务接待集中管理制度、公务接待清单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办公用房、公务接待及公务用车等容易滋生浪费奢靡的领域,都作出了全面规范,遏制了以上不良风气。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做斗争,不准利用权力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禁止违反财经制度批钱批物批项目,禁止用各种借口或巧立名目侵占、挥霍国家和集体财物,禁止违反规定提高干部待遇标准。”2016年11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办公用房、住房、用车、交通、工作人员配备、休假休息等待遇进一步作出规定。这些规定坚持从严要求,按照“保障工作需要、待遇适当从低”的原则,统一规范,强化约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的拓展和深化,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全党具有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

表现7:不正常的“办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部署时,往往缺乏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要么千方百计拈轻怕重,要么找借口阳奉阴违,要么虚晃一枪应付一下,要么于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弃之一旁,个别甚至我行我素,另搞一套,小“办法”盛行,大纪律全无。

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如果不能纪律严明、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后果不堪设想。纪律执行不畅、标准不一,“中梗阻”现象将严重影响党的战斗力,危害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

表现8:不正常的“决策”

党的各项决策应是由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做出的,但在很多时候、很多领域,虽然也有民主决策的程序规定,但讨论并不充分,民主发扬不够,先定调后讨论等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的领导把集体领导当陪衬,把集体讨论当形式,搞个人专断、“家长制”,“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决策一言堂”,一些地方的一把手习惯于凌驾于组织之上,决策失误频频,导致党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其根本原因在于党组织内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者少数人手里的问题,民主集中制得不到真正落实。

三、政治动机方面

《准则》指出,“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特别强调存在于极少数高级干部中的政治动机不良问题。

表现9:不正常的“传言”

有少数党员或为一己之利,或因片面认识,或政治动机不纯,常常散布政治谣言,利用各种手段特别是新媒体工具,宣传与党的政治主张不一致的内容,甚至有些党的理论工作者,也利用自身便利,散布与党的主张相抵触的理论,已经违反了党的政治生活准则,却认为是自己的理论更加高明,认为是他的言论自由。

党内并非不让党员反映不同意见,但是对反映方式和途径都有具体规定。共产党人应光明磊落,实事求是,讨论问题、传达主张都应以《党章》为前提,坚持党性原则,不能异想天开搞突破。

表现10:不正常的“圈子”

一段时期以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圈子”文化现象沉渣泛起,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成为一些党员干部引以为荣的事情,政治生活“江湖化”,严重背离了党的宗旨。有人认为,只要跟领导搞好关系就行,一个单位或部门,活跃的总是那少数人,整天吃吃喝喝,有事私下讨论,决策或明或暗,甚至不明不白,而普通干部则被边缘化,混日子。一些不是一个单位和部门的党员干部也相互利用,形成另一种圈子或帮派。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党内关系异化为帮派关系或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问题。不正常“圈子”的实质,是“公权私化”,权力为地方保护、部门保护、个人保护的对象所利用,玷污了党的纯洁性,损害了党员的利益,危害了党内团结。

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这十种不正常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认清其危害,并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采取强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一些部门党内政治生活尽快转到健康的常态上来。

(责编 / 吴耀明)

猜你喜欢
客气现象党组织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不懂礼貌”跟我走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美味巧克力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不客气
“三挂钩”管好村党组织书记
第四章光现象
别客气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