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本质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017-03-21 14:35郝佳梦刘宏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运动性医学杂志中医学

郝佳梦,刘宏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

疲劳本质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郝佳梦,刘宏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

疲劳是一种生理和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现代医学多以运动性疲劳代指疲劳,中医并无明确的“疲劳”概念,多以“劳”称谓。疲劳可根据发生原因、产生部位等分为不同类别,如根据疲劳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疲劳、心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3类。实质上疲劳并非疾病,具有可逆性,过劳则会导致疾病发生。

疲劳;运动性疲劳;中医药疗法

Abstract: Fatigue is a declining phenomenon of physiological and working ability.In modern medicine, sports fatigue refers to exercise fatigue, TCM does not have a clear concept of “fatigue”, mostly it is called by “Lao”.Fatigue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causes of occurrence and the generating parts of body.In fact,fatigue is not disease, it is reversible and excessive fatigue will lead to disease.

Keywords: fatigue; sports fatigue; TCM therapy

疲劳,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生理现象。运动性疲劳作为疲劳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由于体力工作和运动训练及竞赛所造成的身体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1]。在体育领域和医学领域,疲劳概念一直没有明确阐述;中医学中“劳”的含义与现代医学的“疲劳”也不可一概而论。现就“疲劳”一词收集近年来相关文献,对有关疲劳本质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开展疲劳的研究提供指导。

1 疲劳的概念

1.1 现代医学疲劳概念 自1880年MOSSO开始研究人类疲劳之后,不同学者对疲劳产生的原因尝试进行多方面阐述,1982年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对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某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在这之前运动性疲劳和疲劳的概念并未做明显区分,目前所载文献中,多以疲劳代指运动性疲劳,指一种工作、生活和运动能力下降的生理现象[2]。

1.2 中医学疲劳概念 中医学范畴中未提出“疲劳”一词,对疲劳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劳”这一病因和症状上,经典医籍中多称为“劳倦”“疲”等[3]。《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中提出劳伤病机大致可分为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类[4],其中劳力过度与运动性疲劳颇为相似。

现代中医学者研究运动性疲劳时,常将其归类于中医某类病证,进而加以辨证治疗,张世明等[5]将其归入“虚劳”,张艳红等[6]将其归入“劳倦”,李永峰[7]根据其主诉将其归入“郁证”“不寐”“汗证”等病。

2 疲劳的分类

2.1 现代医学的分类 历代学者根据疲劳发生部位、性质等将疲劳分成了不同类别。根据疲劳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疲劳(<1个月)、持续疲劳(1~6个月)或慢性疲劳(>6个月)[8]。按照疲劳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生理疲劳和精神疲劳两类,生理疲劳中又包括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两大方向[9]。按照疲劳发生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疲劳、心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三类;按疲劳发生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特点,可分为脑力型疲劳、情绪性疲劳、感觉型疲劳、体力型疲劳四类;按疲劳发生部位的范围,可分为全身性疲劳、区域性疲劳、局部疲劳三类[1]。

2.2 中医学的分类 张世明等[10]将运动性疲劳分为形体疲劳、神志疲劳、脏腑疲劳三大类型和筋肉疲劳证、运动性失眠证、脾胃功能失调证、肾气不足证、月经失常证五个证候,之后又扩充了关节、骨疲劳证、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气血两虚证4个证候[5]。乔玉成[11]将运动性疲劳分为运动性肾虚、运动性脾虚、运动性肝郁、运动性神疲、运动性心血虚、运动性脾肾两虚六类。

3 疲劳的性质

3.1 疲劳的过劳性 李术钗等[12]认为疲劳作为一种亚健康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因过度劳役导致脏腑、气血的失衡。与张艳红所提“劳倦”“劳损”之异类似,疲劳与过度疲劳之间也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张世明[13]认为二者本质皆为内伤不足的虚证,但疲劳属于机体代谢功能不足时产生的生理状态,而过度疲劳实际上是脏腑功能受损的内伤性、病理性状态。王瑞元等[14]指出,产生一定程度的疲劳后,以合理手段及时消除,可以促进机能的恢复和提高,过度疲劳则会损伤机体健康,或可引起机能障碍。

3.2 疲劳的可逆性 疲劳并非疾病,张世明提出,疲劳有别于虚劳,是暂时的脏腑功能下降,可以恢复。这一观点常波[15]颇为认同:运动性疲劳的本质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不足所导致的一种疲劳证候,属功能性病变,可以自行或调养后恢复。

3.3 疲劳的危害性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五劳”致病:“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类经》云:“烦劳过度,阳扰而阴亏”,劳伤致病可导致机体气血阴阳及五脏等各方面受损。代朋乙等[16]从生理学角度阐明,疲劳发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恢复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紊乱,产生一系列疾病,甚至出现器质性病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4 结语

自疲劳概念形成之后,百年来不同学者对疲劳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但由于机体的复杂性,疲劳的机理仍没有明确阐述。近阶段的研究多偏于寻找优势药物或合适的治疗方式来缓解疲劳,对疲劳机理、产生原因关注不足。今后开展疲劳研究时,可对疲劳本质的探索投入更多精力,或可寻找出更为长期有效的疲劳消除方式。

[1]杨翼, 李章华.运动性疲劳与防治[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 1-2.

[2]王步标, 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48-449.

[3]李连容, 沈坚, 侯博文.谈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J].搏击体育论坛 , 2011, 3(9): 72-84.

[4]瞿德兹, 梁嵘, 陈家旭.中医学对疲劳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 7(8): 1-4.

[5]张世明, 叶锐彬, 虞亚明, 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3, 22(1): 47-51,101.

[6]张艳红, 刘丽萍, 董尚朴.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0, 29(4): 506-508.

[7]李永峰.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 25(5): 4-6.

[8]MORELLI V F, Chronic Fatigue in the Elderly:Definitions.Diagnoses,and treatments[J].ClinGeriatric Med, 2011, 27(4):673-686.

[9]CADY E B, ELSHOVE H, JONES D A, et al.The metabolic causes of slow relaxation in fatigued human skeletal muscle[J].J Physiol, 1989, 418(1): 327-337.

[10]张世明, 虞亚明, 马健, 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研究 [J].体育科学 , 1998, 18(6): 59-63.

[11]乔玉成.关于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立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23(4): 490-492.

[12]李术钗, 王松, 钱宁.运动性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探析认识 [J].中医研究 , 2008, 21(12): 6-10.

[13]张世明.利用中医手段消除疲劳恢复竞技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 , 1997(19): 30.

[14]王瑞元, 苏全生.运动生理学 [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63-376.

[15]常波.中医药与运动性疲劳[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13(11): 15-16.

[16]代朋乙, 黄昌林.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 , 2016, 41(11): 955-964.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fatigu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O Jiameng, LIU Hongya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R255.5

A

2095-6258(2017)05-0853-02

2017-03-03)

10.13463/j.cnki.cczyy.2017.05.057

郝佳梦(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研究。*通信作者:刘宏岩,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电子信箱- hong.yancc@163.com

猜你喜欢
运动性医学杂志中医学
《海军医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简介
姜黄素对大鼠运动性肾脏裂孔隔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转化医学杂志》稿约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针刺“五泉穴”联合华佗再造丸治疗中风运动性失语38例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