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7-03-21 14:40杜海玲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分类人才

杜海玲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国际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杜海玲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国际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高校都在进行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改革,转型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本文分析如何通过分类培养的理念来促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异质化需求,支撑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发展。本文从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入手,系统介绍了分类培养的实施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分类培养的建议,以期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分类培养;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目前国内学者对其基本理解集中于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与教学理念相配套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等的总和。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经济发展急需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颁布后,全国各省市掀起了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热潮,但是目前为止,不少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培养规格仍然处于模糊阶段。忽略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学科专业特色,盲目转型,不但容易造成学校自身的投入增加,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未必就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需求,造成社会所需人才的结构性失衡。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要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出发点进行改革。因此,以分类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成为当前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1 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015年以来,教育部密集出台了多项文件,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等,力促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和创新创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是具有本校特色的,能够与其他同类院校差异化发展,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异质化需求,但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不足,同质化问题严重。因此,应用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必须实施人才分类培养,以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否则,将达不到转型的真正目的。

具体来讲,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实现学生个体兴趣、能力与未来工作对接,学生个体的知识和技能与具体行业和岗位对接。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涌现了大量的新业态和新产业发展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对大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新形势下,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具有战略眼光又能把握高端技术的战略管理人才,同时也需要能落实执行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更加广阔,更容易发现和培养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往往会自发地通过信息技术渠道去分析行业热点、就业热点,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就业方向,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需要,并且实现个人兴趣、能力与未来工作的有效对接,这就要求我们的应用型高校应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这种个性化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培养方向及课程设置,实现学生个体的知识和技能与具体行业和岗位的有效对接,从而实现学生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平衡。

(2)突破同类高校的同质化人才培养瓶颈,实现差异化发展,实现专业的整体化培养目标,高质量完成学校通过人才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应用型高校的提法只是近几年才出现的,2014年19号文件确定了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但是,应用型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对应用型人才概念的界定过于狭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规格大同小异,培养模式一刀切,不分总模式和分模式,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基本都是应用型定位,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注重学科特点及专业特色,只有共性的认识,如“3+1”模式、订单培养模式等,看似各校都各具特色,实则培养模式雷同化、同质化严重,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是空架子,很难落地实施。转型高校在应用型转变过程中,通过对人才的分类培养,在学校整体定位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衔接、与行业发展无缝对接的专业,既可以厘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糊的认识,同时又可以突破同类高校的同质化人才培养瓶颈,占差异化发展,实现专业的整体化培养目标,高质量完成学校通过人才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解决我国目前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长期以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已经发生变化,依靠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明显不足,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加强供给侧的改革,通过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来切实有效地带动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我国目前高校人才供给的情况。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1年的114万,到2017年的795万,每年都呈阶梯式递增的态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近些年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总量过剩以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要想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尤其是新建本科或是向应用型转型的本科院校,必须从人才培养质量上入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找到社会需要和学校定位的最佳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否则最后的命运和企业是一样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应用型高校。通过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以及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设计不同的培养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明确自己的专长,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使学生个体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和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同时,应用型高校更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深入调研,根据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状况,因材施教,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能够发掘他们潜力的专业方向进行分类培养,这样企业才能得到所需要的、能够胜任工作的人才。

2 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管理与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立足辽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培养服务于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从2015级开始,学校在整体上确定了分类的理念、原则与方法后,以工商管理专业为试点,进行了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的思路是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结合学校的专业和学科优势,进一步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工商管理特色化的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工商管理专业成立了课题组、确定带头人,相关教师、企业专家也经过了多轮论证。

2.1 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确定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从2010年开始有第一届毕业生,从第一届学生开始建立了毕业生随访及就业跟踪机制,连续5年的数据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集中于两大类:一类是基础性管理岗位,主要有人力资源岗位、市场营销岗位、物流岗位等;另一类为财务管理岗位,调查显示,在校期间考取了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同学,就业的岗位基本都与财务有关。毕业生在随访调查中普遍认为,所在就职岗位中,财务分析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就业技能。因此,我们通过和有企业任职经历的教师、企业专家多轮论证后,修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了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现代服务业、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的“一体两翼、三元共育、四个对接、五进五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设计实施针对大学四年递进式的能力提升框架,达成融汇贯通“基础知识—岗位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一体化人才培养链条和学生职业能力成熟度提升路径。进一步凝练了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即专业分类培养特色:以职业培养为目标,专注培养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实施工商管理人才分类培养,从大二后半学期开始分类培养工商管理综合技能扎实或擅长财务决策的管理人才。不仅关注就业,更关注学生全面性、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市场需求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出发,我们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两类培养方向。

2.2 调整课程结构,落实分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是落实分类培养的基本保障。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选修课、实践类课程五部分构成。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分类培养的原则,我们把分类的抓手放在了专业选修课环节,原因是公共基础课环节,即通识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的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个性化的价值判断,不宜分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环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一门外语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自己创业或在现代服务业、企业从事管理、咨询等工作的“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必须基础扎实,涉猎的知识面必须要宽。实践类课程是我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客观要求,我们也没有进行具体分类,基于以上分析,最后我们把分类的课程设置安排在了专业选修课环节,即从大二第二学期开始,我们实行分类别人才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可以选择公司管理方向课程或管理会计方向的课程。两类课程都有相应的学分限制及直到大学毕业的方向限制。在选修课环节,既有分类后的模块,又有统一可选的选修课程,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全面、特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2.3 建立分类培养制度保障体系

2.3.1 学分制、职业资格证书为分类人才培养护航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对在规定的学制内修满学分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其中规定选修课部分总共要求修满2学分,其中分类部分必须修够8学分方可毕业。同时规定,对于选择不同培养类型模块课程的学生,需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授予学位。鼓励学生考取两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选择公司管理模块的学生必须考取助理人力资源师、助理企业培训师、秘书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选择管理会计模块的学生必须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其他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2.3.2 大范围调整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

通过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明确了分类培养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我校教务处对工商管理专业全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大范围调整,根据分类的课程性质及要求,把全部课程大纲中有重复开设或分类模糊的部分进行了统一梳理,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类别课程的差异性,提高了分类的特色。

2.3.3 改革考核方式,质量评价机制逐步完善

随着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入开展,我校以工商管理专业为试点,全面铺开转型发展的宏伟蓝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我校打造成辽宁省内一流的应用型高校,为此,我们对全校包括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质量评价机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创新,例如,改革了以往学生成绩主要靠闭卷考试核定的方式,通过开卷、半开卷、机考、商业计划书、论证报告、调研报告、财务分析、学科竞赛等方式,代替卷面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动手实践、实际操作的热情,学生的兴趣高涨了,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个性化能力也就显现出来了。

2.4 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为分类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

分类培养模式出台后,学生面临跨院系选课的问题,如学生选择了管理会计方向的课程,那他的8学分方向课程就要选择会计学院设置的相关课程,这会涉及到会计学院的师资配备及教室设置问题,打破了原来只要在国际商学院内部开设一个方向课程的问题,形成教学管理系统的处理量大,学籍学分系统的统计数据多,学生的选课、排课、成绩、学分统计等诸多问题。2016-2017年第二学期的选课工作已经结束,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也相当给力,为分类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

3 对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教育战线上,我们的应用型大学肩负着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分类培养是提高培养质量、实现供需平衡的有效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3.1 统一思想,加强师生对分类培养的认识和指导

对于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大部分师生来讲会存在观念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传统的观念认为既然采取分类、分方向的培养模式,一定是其中的某个方向没有发展空间了,社会需求降低了,或者是认为把学生分等级培养了,优等生和劣等生会在分类上表现出明显的“聚堆儿”性,这样容易造成某些学生可能并不喜欢某方向,但为了和优等生在一个分类班型里上课,证明自己也是优等生,从而造成选择上的失误。对此,想实行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对所在学校或者所涉专业的师生进行指导,统一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及职业生涯规划,合理选择专业分类方向。

3.2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整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培养质量

分类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使其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从学校层面讲,要提高应用型学生的素质,最基本的条件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借鉴欧美国家应用型大学的经验,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允许教师休企业挂职锻炼假等。国内应用型高校也应该加强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对实行分类培养的学生强化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分类型培养,其中的管理会计方向的课程,全部都是实践技能型的应用型课程,目的就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能够真正用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

[1] 赵桂龙.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40-42.

[2] 施建祥.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C].李金昌.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2-6.

[3] 高成吉.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6):397.

[4] 邓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211-215.

责任编辑:张晓辉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Reform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Applied Colleges

DU Hail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52, China)

At present, many loc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are carrying on reform to transfer into applied ones.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is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ir social adapt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way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to meet employers’ heterogeneous demand for talents and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with characteristics. It starts from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the reform of the classif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introduc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lassification training, hoping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ed colleges.

classification training; applied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mode

2017-04-15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16YB1018);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6XJZXZY01)

杜海玲(1976-),女,山西大同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教学管理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7)08-0055-04

猜你喜欢
应用型分类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分类算一算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分类讨论求坐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