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伦理学谈卓越工程师培养

2017-03-21 14:40孙丽丽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伦理学卓越工程师

孙丽丽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教务处,山东 青岛 266106)

基于工程伦理学谈卓越工程师培养

孙丽丽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教务处,山东 青岛 266106)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进,各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日趋成熟,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的成绩和问题,阐述工程伦理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通过多途径渗透工程伦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要注重实现,从专业知识、技能的卓越,到意识形态上工程伦理的完整,从而实现未来工程师完整素质的培养,是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补充。

工程伦理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科教育

1 基于“卓越计划”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其目的在于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在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充分体现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教师通过多渠道合作完善自身工程实践背景,扭转学生动手能力弱、缺乏创新性的现状,教学过程由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化。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在学科规划和专业建设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1 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工程技术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2011年1月28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目标的提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先后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的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工程技术领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突出了工程实践的导向作用,强调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综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课程改革中普遍表现出了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要想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必须突出实践性。高校课程设置的实践性改革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上突出实践性,课程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1]。开设大量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项目,通过开放式、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方法,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学校注重调动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外围的观看者,而是通过开设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实践课程,这些课程紧密联系工程实践和行业前沿,对这部分实践课程实现以企业人员为主开展教学,发挥企业的行业优势,使企业深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的完整性。为满足工程实践领域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通用标准对工程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制定了具体专业人才应该达到的专业要求。为了使人才培养达到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高校在“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充分考虑了“大工程观”的概念[2]。所谓“大工程观”,不是指工程本身规模大,而是指为工程提供科学支撑的理论基础知识范围大,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也是目前大工程综合考虑科学、技术、经济、环境、人文等因素的特点决定的。在大工程概念的引领下,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一方面充分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学基础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实践课程的引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加强动手能力,开阔学生的工程视野,学生在熟知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广阔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大工程体系的要求。

1.2 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引进和培养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

“卓越计划”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其本身丰富的工程实践背景和实践经历决定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力度和深度。“卓越计划”中建议高校能够针对各专业特点及行业特色,有计划地选送本校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这需要高校政策上的倾向性和待遇上的保障。例如,部分高校对于工程类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从侧重理论研究转向评价工程项目为主,去企业兼职的教师按照工作时间折合教学课时发放待遇等,这些都使得教师本人愿意积极投入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这极大地弥补了部分高校教师“出校园进校园”,即毕业就到高校任教的弊端。通过到企业的深入实践将理论基础扎实的高校教师培养成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背景的复合型教育人才。高校在注重提升内部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从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适当承担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任务,同时结合专业研究性学习课题及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导师身份参与课题及项目的设计管理全过程,将自身工程实践经验应用于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

1.3 人才培养过程缺乏专业人文素养的教育

“大工程观”要求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具有宏大的工程视野,还应拥有相应的人文情怀。很多高校在制定 “卓越计划”专业发展方案时,注重了专业的 “卓越”,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配套的教材建设、完备的师资力量、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充分的实践锻炼,培养出了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专业的“卓越”上,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这种人文素养,不是文学修养,是在“大工程观”背景下,除了需要加强学生的科学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之外,还需要大工程体验,需要人文情怀以及宏观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这种体验、情怀以及宏观思维能力,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具备人本思想的合格工程技术人员,才能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才能在工作的每一个阶段,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坚持社会正义、坚持可持续发展[3]。

2 国内外工程伦理学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

20世纪70年代,工程伦理学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开始创立。到目前为止,美国工程伦理学基本上完成了重要理论体系的构建,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理论内容有效地应用于指导工程实践应用中去。美国工程伦理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确立了该学科的主要目标,即增强工程职业的道德自主能力。同时依据基本的伦理原则,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工程伦理决策问题。与此同时,美国工程伦理学很快从理论构建层面发展到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有效性。一方面完善了工程伦理教育体系,教育体系的完善,保证了美国工程伦理学理论框架体系的推广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教育体系的“渗透”,逐步形成并确立了该学科在指导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该学科的发展使得工程领域中伦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在工程伦理学发展之前,很多工程问题被泛泛地概括为效率和利润的冲突问题,而忽略了从学理上讲,工程本身也具有伦理的性质和意义[5]。工程师伦理意识的觉醒使得其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2.2 国内

李伯聪教授用“起飞”和“起步”这两个词分别概括工程伦理学在美国和中国的发展现状[6]。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的工程界和学术界,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工程伦理学。然而,在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认识等条件的限制下,工程伦理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多数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应首先着眼于利润与效率,导致工程师把工程实践本身看成是自然科学的应用,否认了伦理价值因素,下意识地将工程科学和人文伦理对立起来,割裂了工程与伦理对话的可能。尽管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但是这种伦理教育又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而忽略了人在自然活动中从事的工程活动的伦理性,这些错误认识导致工程界人员伦理观念薄弱,因而在工程实践中出现了只顾利润不管公平、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社会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3 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关注专业卓越与伦理完整

3.1 高等教育是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最好切入点

(1)高等教育规模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6月公布,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2016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中,公布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本/专科院校在校生3261.2万人。这一数据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学扩招、高校合并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和改革后,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伦理学的缺席,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从内容上不够完善。美国加州查铺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哲学教授、著名的工程伦理学家迈克·W.马丁曾经谈到:严肃认真的工程伦理学学习应该在工程师的培训过程中进行[7]。自1985年开始,美国的大多数工程院校在接受工程与技术委员会认证时,都多了一个重要条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和实践的伦理特征的认识”(Fifty-Third Annual Report,1985)。到目前为止,美国几乎所有的工程学院都在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学教育,这一点在美国成了学院得到工程与技术委员会认证的必要条件,也使得工程伦理学教育在美国得到重视和迅速推广。由此可见,在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能够通过政府政策导向、学校制度保障等有力措施,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阶段以各种形式探索性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开展工程伦理学教育,将会极大地加速工程伦理学的传播,从而在理论层面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2)工科学生群体工程伦理观念亟待加强。按照我国目前的学制规定,一般高校的本科生在校年龄为19-23岁,这部分学生经历严峻的高考,走入高等教育的学府,经过高等教育的培养,他们将在最生机勃勃的年纪走入社会,成为国民经济的建设者和创造者。然而我们很容易看到受到传统“重文轻理”思想的影响,很多理科生本身人文观念就很淡漠,对于大多数学生工程伦理概念在他们的知识领域中尚属空白,没有纳入他们的视野。面对这一庞大学生群体和众多传统思想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等教育应该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工程伦理学科思想的渗透,注重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工程活动的设计者、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才能更好的承担和履行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3.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日趋成熟,进入完善整改阶段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自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启动“卓越计划”至今为止,分三个批次共有1257个工科本科专业加入到这一改革项目中。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经过7年的实践积累,“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许多重大突破。高校为推进“卓越计划”的落实工作,从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从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化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启动等方面采取了具体有力的措施。同时,高校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聘请企业师资、学生的实习补贴、教师到企业培训、开展教学研究等方面。至今,这一重大改革项目可以说“赛程过半”,到了该沉淀和思考总结的重要阶段。通过“卓越计划”,高校在原有优势特色学科的支撑下,完成了重点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探索适合工科学生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批参与到“卓越计划”的学生已经进入职场,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中。我们能够看到经过“卓越计划”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这部分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上大多都有出色表现,在各行各业中很快承担起骨干角色。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伦理学的缺失,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处理具体工程案例时并没有特别的优异表现。他们在面对工程中的诚信问题、环境问题、技术保密问题、雇主责任与公众责任的平衡等等问题时,显得无所事从,当面临这些问题作出错误判断时,可能对其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无法挽回的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理论,正是应该在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工程伦理学教育来实现的。所以,“卓越计划”在下一步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上应该充分考虑工程伦理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3.3 人才培养上专业的卓越必须以伦理的完整为前提

基于“卓越计划”的引领,高等教育能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有意识地推进国际化培养,培养了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同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工程伦理教育的缺席,使得工程技术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否认工程本身的伦理意义,面对工程问题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糟糕的决定,使自身的职业生涯受到牵连,也给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工程伦理上的完整能够使工程技术人员正确地判断和处理好各类工程问题。最近几年,媒体多有报道在工程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因偷工减料而造成的重大事故、开发过程破坏了生态环境、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等,人们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管理、制度、经济、技术等层面不完善造成的,不把它归为伦理问题对待。要改变这些传统认识误区,应该通过在高等教育中有计划地安排工程伦理学教育,目的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使学生明确工程活动不单单是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它是包含了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活动”,伦理要素是工程活动诸多要素的组成部分,不容被忽视。

工程伦理上的完整能够使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多一些人文情怀,而不仅只是追求所谓的精确和效率。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工作中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了一些“只顾赚钱,不管道德”的丑陋现象,工程师一味地去追求高质量有效益的产品,忽略了产品本身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或者根本认为这种影响不应该是工程师关注的,而是政府、企业、销售、使用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些错误想法必须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加以克服和剔除。通过高等学校工程伦理教育使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明确基本的伦理准则,工程师的责任和义务。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未来工程师专业基础及实践能力,更要培养有责任感的工程师,熟悉适用于本专业的法律和安全标准,清楚职业准则和伦理责任,具备正确的道德推理,懂得理性选择,只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于人民。

4 结语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各学科门类提出了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要求高校结合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办学定位进行理性思考与合理设计,而高校明确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抓手,具有导向作用。要想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同时又具备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工程伦理素质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的理工科高校要重视工程伦理教育,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将常规工程伦理学课程及专业课程中加入工程伦理内容,以此构建适合未来工程师成长的培养模式。工程伦理学教育在中国刚刚起步,通过高等教育的大力重视和推广,希望中国的工程伦理学能够早日“起飞”。

[1] 陈立章. 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计划课程建设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7):14-18.

[2] 李培根. 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3):1-3.

[3] 曹南燕. 中国高校伦理教育的思考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5):37-39.

[4]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一种社会学分析 [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16.

[5] 李世新.工程伦理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93-97.

[6] 李伯聪.工程与伦理的互渗与对话:再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 [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71-75.

[7] 迈克·W.马丁.美国的工程伦理学[J].张恒力.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3):106-109.

责任编辑:张晓辉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Based on Engineering Ethics

SUN Lili

(Department of Academic Affairs, Qindao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266000, China)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the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are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at home and abroad is expounded an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effective penetr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are focused 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training pla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grity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engineering ethics in ideology, so as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ngineers with whole qualities in the fu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s.

engineering ethics;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7-03-21

山东省教育厅项目(J16LG56)

孙丽丽(198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结构分析与力学研究。

B82-0

A

1009-3907(2017)08-0059-04

猜你喜欢
伦理学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青年工程师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