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及维度

2017-03-22 02:54何景毅
关键词:怀特海自然界有机

何景毅

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及维度

何景毅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联系的、动态的有机整体,反对机械论、二元论、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主张以仁爱的、厚道的、共容的态度对待自然,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现代性危机的同时,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有机马克思主义;过程哲学;生态危机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一种生成中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有机马克思主义(Organic Marxism)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正在兴起的思想潮流,其代表人物是小约翰B柯布、大卫·格里芬、菲利普·克莱顿、王治河等。有机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希望为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寻求一条出路。菲利普·克莱顿和贾斯廷·海因泽克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一书中,最早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有机马克思主义”按其表述,可理解为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和过程哲学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1]。它包括3个基本范畴:一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二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三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机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中国元素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真正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60年代末,加州圣芭芭拉石油泄漏事件使柯布开始关注生态问题。随后,他的《是否太迟?》于1972年出版,该书主要探讨的是环境伦理问题。2015年,他和赫尔曼·达利合著的《21世纪生态经济学》一书,可以看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理论架构。在该书中,他们所建立的ISEW(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理念是一致的。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文化语境中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观念相互碰撞,使有机马克思主义获得了多重阐释,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统一

当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学或环境学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力图重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强调整个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作为这个整体中的一员并不具有特殊的地位;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同人类一样,皆有其自身内在目的性和主体经验性。过程哲学认为,过程中的每一个单位都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现实存在,因此,每个个体都具有内在价值。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一切以人为尺度去衡量他者价值的做法,主张重新调整机体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起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在关系。

在本体论上,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万物最根本的存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被视为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最根本的目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则主张不能仅仅把人作为宇宙的唯一目的,而应该赋予整个自然界存在物的生存权利。怀特海十分赞赏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认为莱布尼茨的思想赋予了单子内在价值;但怀特海又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他的过程哲学意图打通原子与外界的联系,使个体实在与外部环境形成互动。有机马克思主义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作为其思想来源之一,强调整个自然界在其现实性上是一个关联性的有机整体,人类和其他存在物都存在于这个关联性的整体之中。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将人作为衡量万物价值的标杆,认为人类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都是地球这个有机系统中的普通一员,人类相对于他者并不具有特殊的生命位格。不仅如此,人类还受制于所在环境,一旦环境遭到破坏,作为机体单位的人类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不再是单纯地去满足个体单位需求的问题,而是处理个体单位同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认识论上,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唯一解释者,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总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从人类的角度以人类固有的内在尺度去把握的;而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简单地用主客二分法划分人与自然在世界中的地位。有机马克思主义从过程哲学的立场出发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以及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反对表象直接性的感知方式,而重视经验效应在认知活动中的地位。怀特海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宇宙内的所有单位都是通过彼此间的摄入而相互关涉。摄入作为经验主体的活动,表明我们人类与他者都处在一个共同的经验感受整体中,一切现实存在都是关系性的存在。整个宇宙就是作为这样一种动态开放的关系性系统而存在的共同体,共同体内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无法离开他者而独自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关怀其他存在者的责任。有机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一种建设性后现代的认识论,它一贯拒斥以还原论的方式解释世界,反对物理主义和二元论的世界观,认为这种机械论的世界观生硬地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实体思维进行批判,摆脱机械论世界观的束缚,从而构建一种有机的、联系的、开放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在伦理价值观上,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活动的目的在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他者存在的意义则在于服务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有机马克思主义则与之不同,认为非人类的自然存在物本身也具有自身的生存规律,这种规律独立于人的认识。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也都是有经验体验的存在主体,这些生命同人类一样具有其内在的价值,人同自然共处于一个关联性的系统之内。人同自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的长久幸福依托于自然界的持久永存,而自然界的持续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这就从价值论上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的问题。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3个维度

(一)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思维方式

有机马克思主义可以为当前全球性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即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思维方式。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过程哲学,其实质是过程哲学的一种全新表现形式。在过程哲学看来,整个宇宙是一个无限开放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都处在这个关联性的整体之中,世界万物都不是相互割裂的碎片,而是有机联系的互在整体,彼此之间相互关联、共同生存在这个有机的系统之内。在这里,关系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属性。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正是以这种关系实在论为基础的,他拒斥机械性的实体认知方式,强调机体与环境的整体关联性,认为一个机体的特性取决于它的环境特性,一个环境的特性便是联合起来共同构成该环境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实际实有群集的特性的总和[2]。

一直以来,我们过分关注知识材料和事态的表象结果,忽视了事物中最本质的内在联系和过程。过程哲学将每个实际实有都看作是过程的,所谓“过程即实在”。宇宙中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从过程中生成、涌现出来的,这个生成的过程不是个体的、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事件,不仅会影响其所在社会环境的变动,还会影响其所在自然系统的变化。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柯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对人类自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3]。过程哲学告诉我们,人同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都处于一个整体联系的生存系统之中。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并有责任维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一味地追逐物质生产而忽视与他者的联系,那么工业文明的生产模式引起的将不是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区域的生态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崩溃。

(二)反还原论、二元论、机械论的哲学主张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它拒斥物理主义和二元论的世界观,反对用还原论和机械论的方式去解释世界。经典物理学相信自然界中的一切复杂现象都可以还原为简单的粒子运动。在数学的逻辑中,还原是可能的,因为数学的规律和原则在一开始就处于一个自明的系统中。系统内部是理想的封闭状态,内部的结构也只是由几个简单要素构成,无需和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世界的图景展现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它的运动轨迹总是线性的、单线条的,它的运动状态总是确定的、可预测的。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是经典物理学的成熟时期,因此他们也顺其自然地运用这种方法来论证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4]。机械论的世界观特别强调规律性和决定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看作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决定论的。也就是说,以为仅仅依据简单事实和解释框架,就可以将历史演化的轨迹描绘和预测出来。

然而,这种封闭性的简单系统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是极其罕见的。人类的社会活动和发展的过程处于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与物理学所说的简单封闭的系统截然不同。人类的社会活动几乎集中了科学所知的各种复杂状态和运动形式:开放、要素数量巨大、随机、混沌、涨落、突变等。“用经典物理学的实验模型解读如此复杂的大系统,是19世纪人的天真。”[5]菲利普·克莱顿在《心灵与涌现——从量子到意识》(Mind&Emergence—From Quantum To Consciousness)中提到,机体特性总是从那些复杂的系统中涌现出来的,而涌现的属性则表现为不可还原性和不可预知性[6]。奢望依据物理科学的对象和规律去解释自然界中的所有现象,无异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然而,如果说采用一种纯粹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的所有现象是存在问题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解释人类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延伸至物理科学范畴?难道我们不能够从物理科学的范畴之外来寻求答案吗?

作为一种建设性后现代的世界观,有机马克思主义针对的是还原论解释世界的方式,力图回答物理科学难以阐释的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物理主义和二元论的世界观,认为这种机械论的世界观生硬地割裂了事物间的联系。有机马克思主义深受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影响,主张自然界中的现实事物都是关系性的集合,事物之间彼此联系,共同生存于动态联系的有机系统之中。

(三)仁爱的、厚道的、共容的生态意蕴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和工业的巨大进步,满足了人类的物质财富需求。它本质上是围绕人的自身价值而展开的,人类的利益需求成为评判是非好坏和万物意义的唯一标准,万物存在的意义被降格为对于人的意义,人以外的对象被看作是服务于人类利益的客体。这实际上否定了人类之外的其他存在者的福祉,野蛮地剥去了他者的内在规定性。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专横且缺乏远见的[7]。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主客体的支配关系,而是和谐共存的利益共同体。如果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绝对控制,肆意践踏生态平衡,忽视他者的福祉,则必然会遭受自然界的回击。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8]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需要对自身利益进行考虑,同时也有责任去保障他者的福祉。若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太过相信人对自然的绝对控制能力,将人作为自然界的绝对主体,进而肆意压榨自然资源和践踏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将失去地球家园。有机马克思主义既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过程哲学的最新表述。有机马克思主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强调共同的福祉,呼吁互蕴共容的生存观。所谓互蕴共容,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关联性存在状态。当说到其中的任何一方,与之有互蕴共容关系的其他各方也随之在场[9]。这种互蕴共容的生存观体现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即仁爱、厚道、共容。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新事物,不应当将其等同于任何特定形式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文化和社会模式或教育制度。“有机”要放在它的环境里,才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这个鲜活的生命力就体现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社会环境。有机马克思主义当然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它需要被融入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并在融入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发展和完善自身。有机马克思主义的3个维度表明,在当前全球化生态危机的现实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理念仍然令人信服,仍然是使世界避免遭受现代性危机破坏的期盼之所在。

[1]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

[2]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周邦宪,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66.

[3]COBB J B J, BIRCH C.The liberation of lif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7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102.

[5]孙美堂.复杂性科学对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

[6]CLAYTON P.Mind and emergence:from quantum to consciousnes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4.

[7]何景毅.有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城市生态危机的反思:从雾霾现象说起[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9]张秀华.历史与实践:工程生存论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162.

(编辑:王苑岭)

B505

:A

:1673-1999(2017)06-0001-03

何景毅(1988—),男,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现当代实践哲学。

2017-04-20

猜你喜欢
怀特海自然界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自然界的一秒钟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例说“自然界的水”
一封“安慰信”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