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贤相杨绾墓志发微

2017-03-22 11:26田卫丽
关键词:墓志科举

田卫丽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陈列展览部,陕西 西安 710061)

杨绾(718~777),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进士出身,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3朝,先后出任右拾遗、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修国史、礼部侍郎及至宰相等职务。他清静寡欲,淡薄名利,为人正直,低调行事,为官清廉节俭,洁身自好,其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在当时朝臣中带起一股清廉之风,在社会上起到了镇风移俗的巨大影响力,被史家誉为中唐一代贤相。

一、杨绾研究综述及墓志情况

笔者通过对所及相关论著的梳理,发现史学界目前关于杨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杨绾的清廉为政。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比较多,如谢慧丽的《唐朝大历年间宰相杨绾的清廉为政考辨》[1]、胡戟的《廉政宰相杨绾》等文章,均对杨绾清廉为政给予高度的肯定。胡戟评论道:“杨绾素以德行著闻,质性贞廉,车服俭朴,一贯廉洁自律。这样一位清廉的名儒上台主政,开展廉政建设,对官场产生了净化的效应。他一身正气,对官场的廉政建设产生上行下效的巨大影响,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有借鉴意义。”[2]第二,关于杨绾的人品。刘军华从道家道教思想对杨绾为人处世方面的影响入手,指出:“唐代是道家和道教盛行的时期,唐代许多宰相的为人处世也都深受道家和道教的影响。道家主张个人的欲望要有一定的节制。杨绾精通道家学说,雅尚玄言,为人淡泊名利,清廉节俭,不贪图钱财。”[3]第三,关于杨绾提出废除科举的建议。于俊利在《中唐礼官的科举存废之争与文人素质的转型》一文中专门针对杨绾提出的科举存废问题进行详尽的论述和分析,她在文中提到:“礼官杨绾彻底废除科举制度的动议,引发了整个思想领域的重整。中唐礼官的科举革废之争对中唐文人的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行为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促成了中唐文人由文词空言治道向文学与政治结合的素质转型。”[4]第四,关于杨绾的存世之作。中唐儒士杨绾长于文辞, 但著述不多, 王振芳在她的文章《杨绾与郭夫人碑》中专门考证了杨绾的存世之作:“《全唐文》仅收其文四篇, 中有碑文两篇, 一篇残缺不全,另一篇即《郭夫人碑》。他撰写的《郭夫人碑》凝聚着他和郭子仪的心血和友谊。郭子仪夫人王氏不见于正史记载, 《郭夫人碑》对王氏家世、生平记述较详, 并且对正史记载郭子仪的事迹有所补充。”[5]

杨绾的墓志拓片最早见于胡戟编的《珍稀墓志百品》[6]中,是近年来新出土于陕西西安的流散于民间的唐代墓志。据刊载说明,碑石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志石宽64厘米、高62厘米,铭文25行,满行26字,共计553字。志文以隶书书写,运笔灵活有力,结构严整,行气整齐。墓志由吏部侍郎韦肇撰,水部郎中卫密书。

关于杨绾墓志的研究,目前主要有赵振华的《唐代宰相〈杨绾墓志〉跋》。该文对墓志的录文进行了整理,结合传统文献对墓志基本问题进行了考略,如关于志主的家族世系、婚姻和子女情况、部分历官年代、传世作品等方面的考证[7]。这里笔者服膺赵振华文章对于杨绾的分析考证。然而,笔者通过详读墓志内容发现,墓志中除了有部分内容与新、旧《唐书》等相关史料记载一致之外,另有许多内容能够补传统文献记载之缺, 对于中唐史事的研究多有裨益,该墓志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待发掘,赵氏文中该墓志铭的相关考证尚有补充或完善之处。杨绾墓志较为详细记载了这位中唐贤相的仕宦经历、安葬地点及品行修养等情况,尤其是在代宗朝为相期间杨绾提出的贡举之弊,主张置孝廉科、力田科,为解决这一时期中唐科举存废之争问题提供了线索。中唐贤相杨绾为官时期的一些举措,对唐代政治及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8]。因此,本人不揣浅陋,认为有必要对该墓志再加以探讨和分析,教正于方家。现以《唐代宰相〈杨绾墓志〉跋》中的录文为“底本”,对墓志进行简单考释,呈现全文如下:

“大唐故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赠司徒杨府君墓志

吏部侍郎韦肇撰 水部郎中卫密书

伊大历十有二年七月己巳, 相国杨公寝疾薨于位。翌曰, 皇帝发哀震悼,乃命作册, 褒述盛美。追位司徒, 賵赠之数, 有加恒典。诏京尹护丧, 百官祖载。粤十月乙酉葬我司徒公于长安少陵南岗, 礼也。

公讳绾, 字公权, 户部侍郎、国子祭酒温玉之孙, 侍御史、赠礼部侍郎侃之子。乃祖乃考, 代有醇德,迈行楙功, 宜昌厥后。公祗服素范,体资上哲,允有斯文。于时攸宪, 举进士、辟贤良, 累登上第。天宝末,陷寇潜遁, 谒见行宫。自右拾遗授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迁悉掌书命。底绩中禁,王言孔章。自太常少卿转礼部侍郎、修国史。兴廉察孝, 斥华从实,执简记言, 书法不隐。改尚书左丞、吏部侍郎。以辖六官,以清九流。历国子祭酒, 领太常卿、礼仪使。学校用修,八音克谐;郊庙有序, 朝廷有则。于是策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公拜稽首以让, 固不获命。又以疾苦由衷而辞, 三表莫遂, 循墙而走, 不敢告休,以及即世, 享龄五纪。乌虖! 夫昔天吏佾德, 崇奸稔祸, 党进憸人,以疑上心。宰政之堙替者,仅十年矣。而公承其弊, 未几经时, 诚达于上, 信孚于下。事无稽难, 俗用丕变。岂不言之化, 本乎忠淳? 何所感之深, 其成也速!凡今之人, 或不知者, 由之而已。公自始仕, 至登大位, 历试之效政之著龟, 自冠岁逮于考终, 率身之行世之表仪, 盖国相常公, 备厥休烈,而刊诸丰碑, 详矣。今所志者, 其丘封乎!

夫人武功县君苏氏, 故吏部侍郎震之女, 有淑德, 生一子先公而夭,是日启殡而迁祔焉。其孤曰弘微, 年未志学,毁过成人, 公有后哉! 谨篆其铭曰:

乌虖! 有唐故相国、司徒公杨府君之墓。”

关于志主在《旧唐书》卷一一九、《新唐书》卷一四二均有列传,记载了杨绾的相关资料,可资借鉴并加以考证。根据墓志记载“伊大历十有二年七月己巳, 相国杨公寝疾薨于位”可知,杨绾亡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 ,又知“以及即世, 享龄五纪”。因一纪为12年,五纪为60年,也就是说杨绾60岁时去世。由此可以推断出志主的出生年份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 。关于杨绾的出生时间,在新、旧《唐书》及其他唐代史料中均未记载,我们通过墓志的记载可以推断出他的出生年份,在这一点上,墓志可以补史料之缺。

二、关于志主的为官经历

关于志主的仕宦情况,墓志文辞精简, 记载稍显粗略。现笔者结合新、旧《唐书》等唐代传统文献记载,进行详尽系统的考证,使得杨绾一生的为官经历得以清晰的呈现出来。考释如下:

玄宗天宝十三年(754),杨绾参加了制举考试,“时登科者三人,绾为之首,超授右拾遗”[9]。右拾遗为唐中书省所属谏官,从八品上。杨绾从此步入官场。墓志中提到:“天宝末,陷寇潜遁,谒见行宫。自右拾遗授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迁悉掌书命。”起居舍人是唐代的史官,隶中书省,从六品上,掌修记言之史,记录制诰德音,每季末汇总以授国史馆。杨绾逐渐受到朝廷的重用,后升朝议大夫。朝议大夫为文散官名称,正五品下。再升中书舍人,兼修国史。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掌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兼管中书省事务,正五品上。

代宗执政时期,杨绾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学才华和较好的政治才干,得到当政者的器重和提拔。根据墓志记载:“自太常少卿转礼部侍郎、修国史。”[9]太常为掌宗庙祭祀、礼乐及文化教育的官职。唐有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太常少卿二人,正四品上。代宗宝应二年(763),志主任礼部侍郎。唐制设礼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官,其职协同礼部尚书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广德二年(764),又出任尚书左丞,这与墓志中“改尚书左丞、吏部侍郎”的记载一致。尚书省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唐自太宗以后不设尚书令,有左右仆射各一人,总统省事,左右丞各一人,其中尚书左丞,正四品上,统吏、户礼三部;尚书右丞,从四品下,统兵、刑、工三部。大历七年(772),杨绾任太常卿兼充礼仪使。 墓志中也有相关记载:“历国子祭酒,领太常卿、礼仪使。”大历十二年(777),“策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旧唐书》中有相关记载:“是年(大历十二年)三月,(元)载伏诛,上乃拜绾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9]中书侍郎为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掌佐二中书令之职,参议大政,承宣诏旨。唐初从唐太宗开始,中书侍郎虽然是中书省的副官,为正四品上,但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已经拥有宰相权力,到唐高宗时代正式成为宰相,中唐以后为正三品。

由上可见,在杨绾的仕宦生涯中,他政绩卓著,行政能力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受到每朝皇帝的重用和优待,最终担任了宰相的要职。根据墓志记载:伊大历十有二年七月己巳,相国杨公寝疾薨于位。翌曰,皇帝发哀震悼,乃命作册,褒述盛美。追位司徒,賵赠之数,有加恒典。诏京尹护丧, 百官祖载。”杨绾在相位仅3个多月便病逝,史料中较多笔墨体现出代宗李豫对杨绾的情意:“及绾疾亟,上日发中使就第存问,尚药御医,旦夕在侧,上闻其有间,喜见宽容。”[9]杨绾去世后,“上深惜之,顾谓朝臣曰‘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朕杨绾之速也!俯及大敛,与卿等悲悼同之’”[9]。

三、关于志主的葬地少陵原

(一)少陵原的由来

大历十二年葬杨绾于长安少陵原南岗。少陵原,又作少陵塬,“原”同“塬”,为中国西北黄土地区的一种地貌。四周为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仍保持原始堆积平坦面的形态,是良好耕作地区[10-11]。西安的原不少,最著名的莫过于白鹿原、神禾原、少陵原、乐游原这“四大名原”,少陵原属于其中之一。

在汉代,少陵原被称作鸿固原,后来汉宣帝杜陵建于此,亦称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死后葬在杜陵南,因规模和封土堆都比杜陵小,故被称为少陵(古时,“少”“小”二字同义)[12-13]。少陵原是唐人的称谓,唐代杜佑在《通典》卷一百七十三京兆万年县中记载:“有少陵原,则汉宣帝许后陵。”唐著名诗人杜甫的祖籍便在杜陵,他曾在此地居住过,故取号少陵,自称“少陵野老”[14]。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后人也常称他为“杜少陵”。

(二)少陵原为历代皇室贵族的丧葬宝地

少陵原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南,泛指两河(浐水和潏河)之间的地区,南起引镇,北到陆家寨,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10公里。北望长安,南接秦岭,土层深厚,地势高亢,视野开阔。该地日月所照,雄浑高大,历代帝王将相和皇后妃嫔、官僚贵族均以入此厚土为望,因此成为西周、西汉、隋唐乃至明代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贵族之丧葬宝地[15-18]。

从传世文献资料以及出土墓志得知,2005年考古发现东杨万坡村一带有周人429座墓,出土陶石铜玉,并有灰坑和殉马坑。秦葬皇子在少陵原西畔,遂有皇子陂村。汉宣帝杜陵在三兆村一带,其许皇后陵少陵在司马村村东。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敬陵在庞留村界面;夏殿村一带有唐韦氏家族群茔;司马村西村有唐代长安杜氏的家族墓地,著名宰相杜如晦、杜佑,晚唐诗人杜牧均埋葬于此;鲍陂村一带有唐颜氏家族群茔;在蕉村一带有唐吏部尚书萧灌之墓。此外,还有宪宗之女岐阳公主、昭义节度使辛秘、剑南东川节度使杜济等均葬于少陵原上。明代时,朱元璋对西安颇为重视,分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守卫此疆域。明代共有秦王14位,其中13位皆葬于少陵原,凡帝王亲臣、宠妾死后也有很多人陪葬于此。现如今,在少陵原这块腹地上胜迹累累,满是皇室贵族的坟冢,遍地都是文化遗产。

四、关于唐代科举存废问题之争

(一)杨绾科举改革的提议

墓志中提到“兴廉察孝, 斥华从实,执简记言,书法不隐”。代宗宝应二年(763)六月,礼部侍郎杨绾针对社会上重文轻儒的风气,上疏指出进士之科的弊病,《旧唐书》对此有大篇幅的论述:“幼而能学,皆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递相党与,用致虚声,《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皆同挂壁,况复征以孔门之道,责其君子之儒者哉!”[9]他认为科举进士科的考试办法只会使学子们死记硬背经文。他强烈主张废除进士、明经等科举制度,反对投碟自举。“凡国之大柄莫先择士,自古哲后皆侧席待贤,今之取人令投牒自应,殊非经国之体也。”[19]他建议请依古制,置察举孝廉科。“欲望请依古制,令县令察孝廉,审知在乡闾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於州。刺史当以礼待之,试其所通之学,其堪者送名於省。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比来有到状、保辨、试牒等,一切并停。”[19]他的建议得到了当时朝廷一大部分人的支持,“建复古孝廉、力田等科,天下高其议”[20]。

改革后的制度不允许自由报考,这无异于废除科举制。科举制度于隋代开创,唐初李渊建国后沿用至今[21-22],现在杨绾却明确要求废止科举考试,这个来势凶猛的废科举之举,在当时最高统治机构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关于科举考试的存废问题,当时的朝廷分为态度截然相反的两派。“给事中李廙、给事中李栖筠、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所奏议状与绾同”[9],均要求废止科举。而以翰林学士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进士行来已久,遽废之,恐失人业”[9],认为科举坚决不能废除。营垒分明,观点对立。以李栖筠等人为代表的支持杨绾废除科举的一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其祖辈均为前朝的宰相、望族或显官,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而以翰林学士为代表的反对派,他们大多出身寒门,不少人都是在科举取士的新制度下凭借自己的能力跻身于统治阶层的上流社会。可见,杨绾要求取消科举考试改为层层推荐的做法,这符合一大批豪门世族扩大家族势力的要求,相反,与寒门出身者的入仕追求相违背。

(二)科举改革的结果及其影响

这次科举存废之争是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受到的第一次严重挑战。杨绾认为,科举制的存废问题将关系着国家的治乱兴衰,“今取士试之小道,而不以远者大者,使干禄之徒,趋驰末术,是诱道之差也。……四人之业,士最关於风化。近代趋仕,靡然同风,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向使礼让之道弘,仁义之道著,则忠臣孝子比屋可封,逆节不得而萌也,人心不得而摇也。”[9]此时的李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天下初定,代宗李豫面临政局亟待重振的紧迫形势,认识到只有依靠那些代表中下层利益官员的支持和参与,才能使得王朝中兴,所以科举还是得进行下去! 于是,代宗最终做出决定:“乃诏孝廉与旧举兼行。”[9]在实行孝廉的同时,继续保留进士、明经科。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教训,促使朝廷有识之士去思考导致叛乱的原因以及寻求解决的办法[4]。尤其是代宗朝礼官杨绾等人彻底废除科举制度之举,是唐代对科举考试内容、录取标准的最为集中的一次探讨,更值得我们注意。他的思考不仅仅是停留在科举制度的本身,而是力求寻找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良策;要求人才不仅能通晓事务,更要求品行敦厚。他希望通过改变考试制度,达到“数年之间,人伦一变,既归实学……居家者必修德业,从政者皆知廉耻”的社会效果[4]。这次科举存废问题之争对当时及其以后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23-25]。杨绾、贾至等人的废科举动议,引发了当时整个社会思想领域的重整,时人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提出了以致用之学取士的主张,中唐制科向儒学化靠拢的趋向更为明显,更注重致用之科。之后,在德宗贞元至宪宗元和年间,要求进一步改革科举的呼声又一次趋于高涨,其代表人物有陆贽、柳冕、权德舆、柳宗元、元稹、沈既济与顾少连等人[4]。

五、关于志主的品行与修养

墓志记载:“公自始仕,至登大位, 历试之效政之著龟, 自冠岁逮于考终, 率身之行世之表仪, 盖国相常公, 备厥休烈,而刊诸丰碑, 详矣。”杨绾性格天生清静寡欲,秉性正直,淡薄名利,内心沉静,不喜欢扬名于世。史书中记载:他“宗尚玄理,沉静寡欲,常独处一室,左右经书,凝尘满席,澹如是。含光晦用,不欲名彰,每属文,耻于自白,非知己不可得而见”[9]。“雅尚玄言,宗释道二教。凡所知友,皆一时名流。或造之者,清谈终日,未尝及名利。或有客欲以世务干者,见绾言必玄远,不敢发辞,内愧而退。”[9]杨绾生前创作有不少著述,但传世文章甚少,其原因是他为人低调,“不好立名,有所论著,未始示人”[20]。

杨绾为官一身正气,清廉节俭,不贪图钱财。他任职期间,勤政务,以道德垂范,起到镇俗移风之效。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李辅国倒台,元载秉政后,专权贪横,结党营私,公卿多附之,当时的朝野上下贿赂之风盛行。杨绾却“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9]。史料中有不少关于他简朴廉洁作风的记述:代宗大历初,杨绾任中书舍人时,“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9]。但他把所得俸禄与大家平分。大贪官元载被处死后,杨绾被用为宰相,御史中丞崔宽、京兆尹黎幹、汾阳王郭子仪,一听到杨绾拜相,均色变,一改往日骄奢极纵之举,朝廷其他重臣亦纷纷望风变奢从俭。“绾俭薄自乐,未尝留意家产,口不问生计,累任清要,无宅一区,所得俸禄,隋月分给亲故。”[9]他在任职期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和端庄的行为素质,迅速扭转朝政糜烂的局面,带起一股清廉之风。正如墓志所云:“乌虖! 夫昔天吏佾德, 崇奸稔祸,党进憸人, 以疑上心。宰政之堙替者, 仅十年矣。而公承其弊,未几经时, 诚达于上, 信孚于下。”

正所谓邪不压正,杨绾以德服人,凭借其一己之力,一时间竟震慑了朝廷中的一大帮人,使当时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上任3个多月, 朝廷内外莫不受到感化。清代史学家王夫之评价道:“杨绾一相,三日之间,而天下为之震动恪共以从乂,绾于是得立法之本,而行之有序;绾不死,知其可以定天下矣。……绾清修自饬,立法于身,而增百官之奉以养官廉;罢团练守捉以肃军政;禁诸使之擅召刺史以孤悖逆之党;定诸州兵数以散聚众之谋。行之朝廷,可行而行矣;行之内地,可行而行矣。……绾清慎自持,汾阳且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26]杨绾清廉俭朴的高尚品德,在当时朝臣中起到了榜样和导向的作用,其坐端行正之人格魅力在社会上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力。一代贤相杨绾,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政治官员,不仅能够做到洁身自好,同时以其优秀的人格魅力影响于他人甚至扭转整个社会风气,成为彪炳史册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六、结语

《杨绾墓志》是目前西安为数不多的大唐宰相墓志。杨绾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3朝,其墓志虽然内容简略,但志文内容翔实可靠,蕴含了丰富的中古时期社会历史文化讯息。通过对墓志的考释来看,墓志对于志主的为官经历、品行修养、家室以及卒葬等方面的情况记载较为详细。通过杨绾墓志,并结合传统文献中的一些记载,我们发现,墓志志文多处可与文献互证,尤其是他提出的贡举之弊,提倡兴廉察孝的主张,为解决这一时期中唐科举存废之争问题提供了线索。这就提示我们,治史应将传统文献资料与石刻史料记载相结合,以便全面了解历史之真相。

《杨绾墓志》让人感悟到它在展示唐人精神风貌方面的价值。杨绾秉性正直,品行高尚,为人低调,不好立名。他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中许多积极的东西,至今另我们叹服。杨绾为官廉洁,清政为民,一身正气,具有公忠奉国的使命感。以杨绾为代表的唐代一大批廉洁奉公的官员,他们可谓国家的栋梁,社稷赖以维持的核心力量,清廉则是他们的立身之本,这恰恰正反映了唐人当时的价值观。由此启发我们,注意以价值观为切入点,探索唐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唐史提供新的角度。

[1] 谢慧丽,刘芳.唐朝大历年间宰相杨绾的清廉为政考辨[J].兰台世界,2014(5):24-25.

[2] 胡戟.胡戟文存:隋唐历史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刘军华.论唐代宰相与道家及道教的关系[J].甘肃社会科学,2016(3):133-137.

[4] 于俊利.中唐礼官的科举存废之争与文人素质的转型[J].安康学院学报,2014,26(1):87-91.

[5] 王振芳.杨绾与《郭夫人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54-56.

[6] 胡戟.珍稀墓志百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 杜文玉.唐史论丛[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

[8] 赵振华.唐代宰相《杨绾墓志》跋[C]//杜文玉.唐史论丛:第2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212-219.

[9]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地理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11]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中国地理百科:关中平原[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4.

[12] 周晓薇,王其祎.新见隋代《尚衣奉御尹彦卿墓志》研读——兼说“小陵原”与“少陵原”的名称沿革[J].考古与文物,2011(4):95-98.

[13] 赵昊.少陵原墓地的墓向“同轴对立”现象[J].文博,2010(5):9-14.

[14] 胡可先.“城南韦杜”与“杜陵野老”释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5):81-88.

[15]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少陵原西周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6] 张志祥,李祖敏.西周丰镐地区军士阶层食鱼考——以少陵原西周墓地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3,28(9):86-88.

[17] 雨珩.《少陵原西周墓地》简介[J].考古,2009(2):15.

[18] 刘呆运.少陵原西周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9] 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0]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1] 翁俊雄.唐代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演变[J].中国史研究,1998(1):76-88.

[22] 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0(6):142-155.

[23] 马自力,朱玲芝.宋初翰林学士知贡举与科举制度及文风变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2(1):61-66,196.

[24] 李裕民.寻找唐宋科举制度变革的转折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0(2):95-103.

[25] 杨国强.论科举制度力尚公平的历史内容和历史矛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4):1-20,151.

[26] 王夫之.读通鉴论[M].舒士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墓志科举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赋与唐代墓志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