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祭祀与中华文化自信

2017-03-22 11:26霍彦儒
关键词:黄帝陵黄帝中华文化

霍彦儒

(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陕西 宝鸡 721000)

“黄帝崩,葬桥山。”(《史记·五帝本纪》)陕西黄陵县桥山自汉武帝开始,就为中华民族祭祀始祖黄帝的“国祭”之地。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陵庙祭祀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亦成为实现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因而,黄帝陵祭祀不仅对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乃至中华国家认同,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对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自觉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黄帝陵祭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在中国起源很早,最初是自然、图腾崇拜,随后扩展到对神、对人的崇拜和祭祀,并使之上升为“国之大事”。在各类的祖先、帝王和神祇的祭祀中,黄帝祭祀从未中断过,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隆重,其形式由畤、坛、郊、庙等祭祀,发展到陵祭。在长达两千多年的黄帝陵庙祭祀中,积淀了深厚的祭祀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这句话不仅科学地指出了黄帝陵的历史定位,而且深刻地概括了黄帝陵祭祀文化的深厚内涵。那么,黄帝陵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积淀”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体现在黄帝与黄帝文化方面。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不言而喻,黄帝陵祭祀的对象是黄帝。黄帝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始祖、部落领袖,是原始社会父系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以其文治武功统一了当时的各个氏族部落,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位共主,开创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系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先河。根据史书记载,黄帝的创造发明上至国家(部落)制度、国家(部落)管理,下至族民的吃、穿、住、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于右任编著的《黄帝功德记》一书,依据历代文献古籍,将黄帝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贡献列举了20项,黄帝和黄帝时人著作60余项,黄帝的政绩3项。当然,有些是假托于黄帝,不全是黄帝所为。但是,根据考古发现,至少衣食住行中的七八项或更多的均与黄帝或黄帝时人有关。如协和百族、教民农桑、创制舟车、采铜铸器、规划地理,以及发明书契、医术、音律、历算等。为此,于右任在其著作序文中把黄帝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皇古荒昧,孰起鸿濛?生活文物,孰为大备?黄帝不惟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抑又为中国文化之创造者也。其发明制作,除人民衣食住行日常资用者外,尤要者如文字、算术、历数、医药、音乐等,皆万世之资,而一时已备。至于指南之针,辨方定位,迄今为世界交通所大赖。然此犹事功之章著者言耳。更加至德要道,典籍恒垂,后世玄言,动皆称述。是此精神文教之施,亦万世万类矣。”[1]正因为黄帝有如此伟大的发明创造和贡献,所以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人文之始祖,成为中华古代文明之象征。如元代人胡一桂所说“至黄帝之世,实为文明之渐。”(《十七史纂古今通要》)钱穆说:“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华文明的第一座基石。”[2]

第二,体现在祭祀礼仪、礼器、服饰、音乐和祭文等诸方面。这是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着祭祀的“礼制”。自汉武帝起,除在祖庙、圜丘、郊外、帝王庙祭祀黄帝以外,自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鄜坊节度使上言请求于坊州轩辕黄帝陵置庙,并列入四时祀典,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从此,今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就成为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奠定了黄帝陵祭祀黄帝的传统,逐渐形成了一套“国祭”的祭祀礼仪。根据《大唐开元礼》记载,祭祀帝王陵庙的一般仪式分为:前享五日(享官前三日散斋正寝,后二日致斋帝王庙所)、前享一日(清扫陵庙,整拂神座,安置配神)、享日未明(烹牲于橱)、赞礼引导(引亚献、终献诣盥洗处洗手及取爵献酒)、祝各进神座前跪、彻俎豆(三叩九拜)、赞礼者引初献就望瘗座。因唐代将黄帝列入帝王祭祀的范畴,所以黄帝陵祭祀也沿用的是一般帝王祭祀的仪式。宋代初年在黄帝陵置守陵五户,每年春秋“祠一太牢”(《宋书·礼志》)。据《政和五礼新仪》记载,祭祀黄帝陵仪式分为时日、斋戒、陈设、省馔、行事等程序。明代初年,在对历代帝王陵庙考察、清理后,再一次确定黄帝陵庙由陕西延安府祭祀。并规定每三年一祭黄帝陵庙,并将由地方官员代祭改为由朝廷派员致祭。清代对黄帝陵庙祭祀更加重视,不仅每年仍令有司以时致祭外,若遇到登基、亲政、册立、加徽号等,也要遣官告祭。《大清会典》规定历代帝王祭祀仪式分为拟祭文、造香亭、备香烛、备制帛、钦点人、择吉日、先期致斋、备祭品等。清代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黄帝陵庙的礼仪。

中华民国时期,从1935年起确定黄帝陵庙祭祀为每年清明节。公祭时,在黄陵前设一祭棚,内置供桌,陈设酒醴、鲜果、时菜、杯箸、香炉、烛台等祭器。各界代表集中于陵前,举行祭祀典礼。其典礼程序分为主祭官就位、参祭者就位、上香、献爵、献花、恭读祭文、行礼、静默、奏乐、鸣炮、绕陵、摄影等[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祭仪式在沿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程序,如击鼓鸣钟、乐舞告祭等。在乐舞告祭中,增加了“御龙升天”。除公祭外,于1988年重阳节,黄陵县恢复了民间祭祀黄帝陵庙活动,也形成了一套礼仪形式,除与公祭程序有相同之外,更突出了民间性,增加了敬献三牲、上香、烧纸、奠酒等内容[3]。台湾地区于每年4月24日,遥祭黄帝陵,其仪式基本上采用古代传统的祭祀礼仪。

自明代起,恭读祭文是礼仪程序中必不可少的。据统计,明清两代祭祀黄帝陵的祭文共有41篇,中华民国时期共有26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有82篇。这些祭文也已成为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祭祀场地、陵地古柏也是构成“精神标识”和“文化积淀”的组成部分。进行祭祀礼仪,必要有一定的环境和设施。黄帝陵经过两千余年的建设、修缮、扩建,已形成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人文景观方面:陵墓、庙宇、大殿、黄帝塑像、祭祀广场、展览馆厅等设施完善,规模宏大。在自然景观方面:古柏森森,四季常青;沮水环绕,桥岭巍峨;山水相映,蔚为壮观。清澈蜿蜒的沮水,苍莽起伏的群山,黄帝陵雄踞在古柏环绕的盘龙岗,形成了一处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祭祀场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尤其是数万株千年古柏,莽莽苍苍,已不是天然生成,而是历代炎黄子孙养护使然,渗透着炎黄子孙的心血和汗水,印记着华夏儿女崇敬先祖的思情思绪。传说的“黄帝手植柏”,不仅是始祖黄帝的象征,而且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写照;“汉武帝挂甲柏”不仅是黄帝陵“国祭”的见证,而且是黄帝陵源远流长的祭祀文化的见证。这一切都与黄帝陵的祭祀礼仪,共同构成了黄帝陵祭祀文化的丰富内涵。

总之,黄帝陵祭祀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和强烈感召力的民族盛典,成为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平台,也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民族和国家信仰的体现。而依此形成的祭祀文化已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黄帝陵祭祀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的重要思想理念,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说:“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又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

那么,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实现中华文化自信的多种途径和方法。而黄帝陵祭祀作为中华传统祭祀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说,黄帝陵祭祀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对提高中华文化自觉有着重要意义。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亲临现场的体验性。我们说,黄帝陵祭祀向世人传达出多个重要文化信息:黄陵县桥山是安葬黄帝的神圣之地;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血缘始祖。黄帝的发明创造,开创了中华文明之先河,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之基础。黄帝与炎帝、蚩尤的联盟,孕育了华夏族,进而产生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因而,黄帝才受到历朝历代华夏子孙的顶礼膜拜。参祭者通过参与一系列祭祀仪式典礼,不仅能深切地体验到黄帝所发明创造的文化即黄帝文化、黄帝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之源、之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通过亲身祭拜,产生对黄帝及黄帝文化的敬畏,进而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敬畏生自信,自信生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意识就在这黄帝陵的祭祀仪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增强,得到树立和坚定。正如张岂之所说:“借助祭祀活动……提高施礼者、参礼者、观礼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体验或感受。”[5]

第二,广泛参与的群众性。陕西黄帝陵自古以来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向往的地方。近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随着黄帝陵的大规模整修,祭祀活动的正常开展,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祭拜,祭祀典礼的提升和礼仪形式的完备,每年清明节黄帝陵公祭和重阳节民祭影响越来越大,参加祭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海外华裔,在每年清明节或重阳节都有大批同胞来到黄陵县桥山,参加黄帝陵祭祀活动。不仅如此,在平时,也有大量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或以团体或以个人名义祭拜、瞻仰黄帝陵,参加的人员有时成千上万。祭拜人员上至国家领导人,如李瑞环、李铁映、姚依林、田纪云、陈慕华、郭沫若等,下至普通群众;既有科技界、学术界、文艺界、教育界的著名科学家、专家学者、艺术家、作家、教育家,也有企业界、宗教界的著名企业家、著名宗教人士。可以说,祭拜黄帝陵涉及各行各业、各类人士。正是这种极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通过祭祀活动,使广大群众从祭祀活动中感知黄帝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和认识黄帝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自觉。所以,黄帝陵祭祀是宣传、普及黄帝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第三,肃穆庄严的神圣性。《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古人的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古代对祭祀是特别看重的,从祭祀的仪式,祭祀所用的礼器,祭祀人员所穿的服饰,祭祀对象所享用的食物等,都是非常讲究的。不仅如此,祭祀前三日或五日,祭拜人员就要开始斋戒,这一切都增加了祭祀活动的严肃性和神圣性。现在,虽说古代这些礼仪形式淡化或者不再使用了,但是由于祭祀场面的布置、音乐的演奏、视频的播放,营造成的肃穆庄严氛围,将人们带进一个特定而神圣的环境之中。此时此地各种文化信息汇集于此,感化着人们的心灵,净化着人们的思想,冲击着人们的情感,在感化、净化、冲击中,参拜者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于是,也就在无形中产生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我们说,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面对特定的祭拜对象,往往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一种心灵的升华,产生一种强烈欲望,对祭拜对象产生信赖和敬仰,产生一种自信心。正如钱穆所说:“礼、乐是一种自然感化,是从精神上劝服人心。”[5]

第四,“祭无已也”的持续性。自汉武帝第一次祭拜黄帝陵,黄帝陵祭祀至今没有停止过。虽说在特殊的年代有过几年或较长时间停止过公祭,但这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并且民间祭祀黄帝陵从未停止过,即使灾年或发生战争的年代,老百姓还是照常祭祀。自20世纪80年代清明节恢复黄帝陵公祭和1988年恢复重阳节黄帝陵民祭以来,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便成为祭祀黄帝的盛大节日。因为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需要长期的反复进行才能实现。这种年年岁岁、世世代代、周而复始、永不终止的祭祀,通过反复体验、感受、感知,不仅有利于强化对华夏始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而且有利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自觉。

三、制定《黄帝陵公祭法》确立国家公祭黄帝陵地位

黄帝陵庙祭祀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民族信仰、国家信仰的体现,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利用黄帝陵庙祭祀对坚定文化自信、建立民族和国家信仰中的重要作用?也就说,如何将黄帝陵庙祭祀打造成实现文化自信和民族信仰、国家信仰的平台?我们认为,当前首要的是要制定一部《黄帝陵公祭法》,制定这样一部法律法规有显著的社会和现实需求。

第一,确立国家公祭黄帝陵地位的需要。近年来,有些地方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也有学者在报刊上撰文,呼吁将河南新郑黄帝拜祖升格为国家祭祀,而将陕西黄帝陵作为地方祭祀继续存在。为此,引发了两地将“国家公祭黄帝放在哪里”的讨论。最近,又有学者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在腾讯道学网上撰文,提出“将黄帝国家公祭的主祭地点定在北京天坛,河南新郑、陕西黄陵及其他黄帝遗迹地作为分祭地点”的建议[6-14]。为此,笔者认为,面对这些不同的建议,为了避免在这件事情上继续发生不必要的争论,维护黄帝陵庙祭祀的唯一性,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主持,着手制定《黄帝陵公祭法》,用法律手段确立黄帝陵庙的国家公祭地位。

第二,整肃黄帝祭祀,提高祭祀质量的需要。新时期以来,除陕西黄帝陵恢复历史上的祭祀黄帝外,其他地方基于扩大本地影响,发展地方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起,根据本地一些黄帝传说,也开始举办黄帝祭祀活动。始祖大家祭,本该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但有些地方为扩大影响,盲目“争名人”,甚至有些地方将严肃的祭祖活动搞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经贸洽谈、招商引资会;有些地方修改历史、凭空臆造,自造所谓的“黄帝陵”和黄帝祭拜场所,反映在祭祀礼仪上不规范、不严肃、随意性大,“乱象丛生,有失尊严,”严重影响了黄帝的崇高地位和黄帝陵祭祀活动的至上性和严肃性,更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基于黄帝祭祀(当然不仅仅指黄帝祭祀,还反映在对其他始祖的祭祀)中的这些乱象,有必要制定一部《黄帝陵公祭法》,以规范黄帝祭祀礼仪,提高黄帝祭祀(包括其他祭祖活动)质量。

第三,制定《黄帝陵公祭法》条件基本成熟。30多年来,黄帝和黄帝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黄帝和黄帝文化的认识已达成多项共识,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形象已在世人心目中树立起来。黄帝陵的祭祀延续了2 000多年,积累了深厚的黄帝陵庙祭祀文化,海内外炎黄子孙对黄帝陵庙祭祀基本认同。所以说,制定《黄帝陵公祭法》的社会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四、结语

陕西黄帝陵“国祭”地位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所形成的,黄帝陵在海内外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对其“国祭”地位已达成共识。因而,陕西黄帝陵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唯一的祭祀黄帝之地。黄帝陵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不仅积淀了深厚的祭祀文化,而且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亲临现场的体验性、广泛参与的群众性、肃穆庄严的神圣性和“祭无已也”的持续性等特征,使黄帝陵祭祀自然成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前夕赴陕西考察时说:“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这既是对黄帝陵地位的肯定,也是对黄帝陵庙祭祀的肯定。发掘和利用黄帝陵庙祭祀文化,无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了发挥黄帝陵庙祭祀在坚定文化自信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维护黄帝陵庙祭祀的庄严性,为此,笔者呼吁国家有关部委尽快为黄帝陵公祭立法,以确立黄帝陵的国家公祭地位,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提高中华文化自信自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1] 于右任.黄帝功德纪[C]//于右任.于右任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322-395.

[2] 钱穆.黄帝[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 何炳武,刘宝才.黄帝陵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2016-07-02(2).

[5] 张岂之.心祭重于形祭[C]//黄帝陵基金会.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5.

[6] 李友广.黄帝陵祭祀的历史地位与文化认同学术研讨会纪要[J].华夏文化,2015(4):63-64.

[7] 王旭瑞.历史之为记忆:黄帝祭祀的流变[J].社会科学评论,2007(2):21-30.

[8] 李俊领,殷定泉.抗战时期的黄陵祭祀典礼[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5):85-90.

[9] 张岂之.黄帝陵与中华文明[N].陕西日报,2016-04-04(3).

[10] 方光华.黄帝陵祭典千年回顾[J].华夏文化,2016(2):8-9.

[11] 霍彦儒.陕西黄帝陵“国祭”地位的形成[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6-11.

[12] 霍纪超.论信仰民俗的历史变迁和功能嬗变——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6):96-99.

[13] 胡雪峰.甲午(2014)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举行[N].丽水日报,2014-11-02(1).

[14] 柯国明.封禅祭祀——缙云对黄帝的祭祀[C]//浙江省缙云县人民政府,浙江省历史学会.黄帝文化研究——缙云国际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省缙云县人民政府,浙江省历史学会,2004:244-250.

猜你喜欢
黄帝陵黄帝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皇帝陵标识碑落成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我党派代表祭黄帝陵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