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分歧与立场

2017-03-22 11:26姜永志陈中永
关键词:实证主义中国化范式

姜永志,陈中永

(1.内蒙古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2.内蒙古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心理学研究的文化立场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近40年来,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呼声持续高涨。由于“本土化”这一概念相对宽泛,而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心理学研究,因此将心理学研究的文化立场界定为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在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的创刊号上,张耀翔就指出,中国心理学者的研究方向有3个:“一是昌明国内旧有的材料;二是考察国外新有的材料;三是根据这两种材料来发明自己的理论和实验”,并要求“内容尽量求适合国情,形式尽量求中国化”[1]。潘菽在《把应用心理学应用于中国》中也提出“中国应当提倡应用心理学,还应提倡中国的应用心理学”的主张[2]。中国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真正开始,是以中国台湾地区的心理学研究者发起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为开端,随后国内其他心理学者逐渐加入研究行列,正式拉开了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序幕[3]。由于人们对心理学中国化研究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导致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并未形成统一学术立场,这主要体现在心理学的科学观、研究范式、研究内容等基本问题上[4]。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尽管没有形成一致的学术立场,但在研究目标上却有着一致的主张,即都希望通过基于中国文化语境的心理学研究,推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并有助于对中国人心理的理解。

一、文化异质与心理学中国化立场

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与西方心理学研究传统相比,根本的差异在于文化根基异质所形成的哲学基础不同。心理学中国化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立足中国文化语境开展心理学研究,并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描述、解释、干预和预测。西方心理学则是依托西方文化语境开展心理学研究,并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描述、解释、干预和预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心理学研究除了希望能解释美国本土民众的心理与行为,它还希望将根植美国文化的心理学推广到其他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霸权”色彩。无论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传统,还是根植于美国文化的心理学传统,心理学研究共同的活水都源自各自本土文化。在后现代哲学的影响下,不同文化取向的心理学希望站在同一平台上开展交流与对话,但西方心理学根深蒂固的“科学精神”仍是当下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西方心理学“文化霸权”与“文化扩张”也依然存在,这一方面来自西方心理学自认为拥有“高贵的血统”而对“边陲心理学”的有意或无意忽视,另一方面也说明非西方心理学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不能与西方心理学开展平等对话交流。

心理学中国化的历程表明,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不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学术抗争,也不是因学术自卑而产生的心理叛逆,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应是一种心理学研究的学术自觉和对待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学术自觉是中国心理学研究应有之义,也应是中国心理学者致力于发展的心理学学术传统[5]。在中国几代心理学研究者的努力下,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已经不断深化,如王登峰等构建了中国人的“大七人格”[6],吴莹等开展了中国转型期社会心态的研究,汪新建等开展了本土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研究[7]。同时也有一些原创的新理论被提出,如葛鲁嘉构建的新心性心理学理论体系[8],彭彦琴等关于佛教心理思想的研究[9],汪凤炎等对传统智慧观的理论建构及实证研究[10],郭斯萍等对传统幸福观及中西方心理学体系整合的思考[11]。由于中国心理学研究者所持有的学术立场不同,虽然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需要在学术立场上形成统一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学术传统,才能与西方心理学实现平等对话交流。

二、科学观的学术分歧与学术立场

诚然当代心理学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和融合,但无论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等),还是从自然科学的融合(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来看,心理学能否看作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才是各学科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样,心理学的科学观是否需要转变,也是近年心理学文化取向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当代主流心理学研究基本都是按照实证主义科学观来规范学科发展,但从国内心理学专业期刊来看,目前只有《心理科学进展》是一本刊发综述类文章的杂志,而另外的《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探新》等杂志,所刊发的文章90%以上均为基于测量和实验的实证研究,从国内的现状便可间接看到国际同行们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实证化倾向。从哲学的视角谈当代心理学科学观的学术分歧,实证主义科学观是遵循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物理主义、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客观主义、价值中立等基本假设,将心理现象物理化和实体化,通过客观可观察的方法对心理现象开展研究,并揭示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12]。这种研究模式在早期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学科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世纪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也正是以这些学科为样板,心理现象的基本假设、研究范式的选择、研究议题的选定等都要求在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来完成。实证主义科学观对心理现象的物化和实体化为自然属性的人进行“立法”,对于兼具精神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人来说,显然实证主义科学观并不能为之“立法”。

也就是说,实证主义心理学所秉承的是一种小科学观,不能完全揭示人的心理规律,心理学研究应以大科学观统摄小科学观,这种大科学观既应包括实证主义科学观,也包括人文主义科学观。人文主义科学观持有的是自然主义的研究态度、整体主义的研究策略、主位研究的独特视角和对主体间互动的研究立场,倡导关心人的心理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13]。人文主义科学观与实证主义科学观一样同属小科学观,也不能完全揭示人的全部心理规律。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在科学观的规范上,可以借鉴西方的研究准则,但也应立足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研究特点,从包容、整合的视野开展心理学的研究。此即心理学中国化应以大科学观为基础,以大科学观统摄小科学观,既注重对心理规律实体性研究,也注意对心理规律精神性的研究。因此,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立足大科学观的立场,是一种折中主义取向的选择,其主要目的是要弱化心理学研究中方法中心论的倾向,强化心理学问题中心论的立场。

三、研究范式的学术分歧与学术立场

客观研究范式是西方心理学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范式,它受实证主义哲学和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以建立普遍性心理科学为目标。客观研究范式要求心理学研究应利用量化的研究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但客观研究范式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没能完全揭示心理现象的精神性[14]。客观研究范式的自然还原主义导致人性的物化和人的主体性的迷失,限制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主观研究范式来自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主张应肯定人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存在,回到经验主体本身,确立人的主观经验的真实性,提倡研究人的价值、尊严、自由、责任、选择、人的意义等与人的主观精神性相联系的问题。主观研究范式恢复了心理学对人性的关注,尽管主观研究范式自称优于客观研究范式,但有走向对精神性过度追求的可能性,尤其是二元对立思维作为一种内隐的西方文化精神,也已经深植到主观研究范式中。

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应采取什么研究范式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是认为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应采取客观研究范式的立场,这样才能与西方研究者平等交流。如黄光国特别强调:“如果要做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在西方既有的认识论基础上进行,因为科学知识本来就是西方发展出来的。这样,用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跟西方对话、比较,就知道中国人的心理如何不同。而不是说自己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另一套,也不比较,那怎么知道是不同呢?”[15]二是认为心理学中国化应采取主观研究范式的立场,这样才能充分对人的精神性进行研究并加深对心理现象精神性的深刻认识。如汪新建等认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重点是价值论的,而非知识论的;是功能论的,而非本体论的;重点不在于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式认知,而在于落实到生活世界中的体验式感知与实践行动。这样,从事本土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并不是要像源自西方的科学心理学那样提供所谓的客观性知识,而是结合当下社会生活的实际,为人们疏导自身的心理困惑,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以及重建社会的价值共识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和实际的借鉴。”[16]

客观研究范式和主观研究范式都有其自身合理性,二者并不是对立或排他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固然要受到本土文化影响,但又不应受制于其人文性,人文性固然需要操守,科学性亦不可弃之不用[17]。客观研究范式和主观研究范式本身都有其适用性,关键是看研究者对其持有的态度。若将某一研究范式作为心理学研究安身立命的法宝则是偏颇的,但全盘否定亦不能苟同。客观研究范式或主观研究范式都只是开展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选择,仅凭某一种研究范式要么无法获致其对心理现象科学性的理解,要么无法获致其对心理现象精神性理解。心理学中国化研究要保持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从多维视角开展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在对待客观研究范式与主观研究范式的立场上应采取“适度原则”,既应看到心理学的客观性研究原则给心理学发展带来的诸多益处,也应看到心理学的客观性研究原则在当代心理学危机中所发挥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在心理学中国化具体研究中掌握“适度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但不迷信客观性原则。

四、研究形式内容的学术分歧与学术立场

西方心理学发展有着过于注重心理学形式而忽视心理学内容的传统。实证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研究形式,人文主义心理学也是一种心理学研究形式。这两种研究形式在哲学基础、基本假设、方法论、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两种文化。在心理学诞生的一百多年里,实证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从未停止过争吵[18],为了追求实证主义科学的外在形式,实证主义心理学忽略了心理文化的存在,或仅将文化作为一个背景变量来看待,为了追求人文主义科学的外在形式,人文主义心理学则刻意批评实证主义心理学用数字量化心灵,进而导致心理学研究的人性缺失。美国心理学家布罗克曼在《第三种文化:超越科学革命》一书中提出致力于消解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裂痕的“第三种文化”,认为“第三种文化”并不是一种具体文化,而是一种融合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的语境[19-20]。“第三种文化”的提出意味着心理学研究正在从过于注重心理学形式向注重心理学内容转化,以改变实证主义心理学贬低人文主义心理学过度注重主观性而缺乏科学性,和人文主义心理学批评实证主义心理学过度注重客观性而缺乏人性的现状。

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不仅要注重心理学的形式,更应关注心理学如何有效服务于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民众心理诉求。对心理学形式的关注是为了以更加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学内容的关注是为了重拾被实证主义心理学遗落的人性。因此,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不在于它是否采用了客观研究范式或主观研究范式,不应固于对“科学”形式的追求,而应以现实解释力和价值引导力为标准,注重心理学内容的研究。具有现实解释力的研究,可以吸引其他人愿意采用这一研究范式来解释心理现象;具有价值引导力的研究,可以凝聚思想共识和价值共识,共同规范和促成某一导向的研究思路与社会行为。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应改变过于强调外在形式的观念,注重对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理现象开展具有现实解释力和价值引导力的研究。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从形式到内容的关注,要以本土文化传统为根基,突破对自然科学模式或人文科学模式的依赖,开展更具现实性和更接地气的心理学研究,但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向仅是对过度实证主义的矫正,而不是否定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

五、实证资料积累和理论反思建构的学术立场与分歧

心理学的理论反思能力是心理学发展和进步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1]。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心理规律的揭示来更好服务人的生活。心理规律的揭示需要对心理现象开展大量的研究和理论建构,而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量化研究恰恰为心理规律的揭示提供了实证资料的积累,对这些实证资料的归纳和演绎便可提取出具有现实解释力的心理学规律[22]。但如果心理学实证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不进行归纳和提取,不进行基于理论的反思与建构,那么很有可能错过发现心理学规律的时机。心理学中国化研究是在对西方心理学有益借鉴基础上,发展能对中国文化语境下民众具有心理解释力的心理学研究,这也同样需要加强理论反思与理论建构的能力。

在早期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中,研究者就十分注重心理学理论的反思与建构。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的心理学者关于面子、人情、缘分、关系等研究,并基于实证资料提出了相关理论模型[23]。潘菽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心理学的口号,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体系的指导思路[2]。进入20世纪90年代,受国内外心理学本土化思潮影响,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如关于中国社会的关系、人情、报、土政策等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24];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本土心理咨询与治疗现象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正如汪新建等在《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导向、核心框架与主要挑战》一文中指出:“心理学的中国化应以人文主义为基本理论导向,以如何用心做人、用心做事为核心思考框架,以符合中国学术传统、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的语言建立包括本土认知心理学、本土人生心理学、本土社会心理学等在内的中层理论体系。”[16]实证资料的积累为心理规律的发现提供素材,但素材太多太杂也不利于心理规律的揭示。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应在实证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加强理论反思与建构能力,这样才能使基于本土文化的心理学研究用来指导实践和服务现实。但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反思并不是要否定实证资料积累的价值,而是研究者要树立从实证资料积累到理论反思与建构的宏观视野,这也应把握一个“适度原则”。

六、结语

一个合理的心理学理论应该是对本土文化中心理学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一个完善的心理学体系也应该由本土心理学历史和与之对应的本土心理学共同组成。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从对西方科学心理学的追求向构建独立的心理学体系转变,需要具有学术自觉之心,更需要有学术自信。这种学术自觉就要求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发展应持有一致的学术立场。那么,学术立场的转变就需要把握一个转向“适度原则”,所谓“适度原则”就是我们在构建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体系过程中(包括心理学中国化研究所遵循的科学观、哲学假设、方法论等),处理好大科学观与小科学观的关系、客观研究范式与主观研究范式的关系、心理学形式与心理学内容的关系、心理学实证资料积累与理论反思和建构的关系等。在“适度原则”的指导下,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应逐步摆脱心理学形式的束缚,构建具有“含摄文化”的心理学研究。对于心理学中国化研究来说,“适度原则”的含义包括“服务、满足、适合、贴切、解释、理解”,这也同样是“适度原则”应遵循的标准,即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学术立场的转向:应能够有效合理地服务于普通民众,应满足于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应贴切于普通民众的心理生活,应有效解释普通民众的心理问题,应促进了普通民众对心理与行为的理解。遵循这样“适度原则”标准的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学术立场的转向,既能够使心理学中国化研究在科学心理学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又能够有效构建具有“含摄文化”的心理学研究体系。

[1] 张耀翔.心理学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 潘菽.潘菽心理学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3] 吕小康.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源起、流变与展望[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51-160.

[4] 姜永志,张海钟.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问题反思[J].心理研究,2012,5(3):9-13.

[5] 姜永志,阿拉坦巴根.心理学的理论觉醒与理论自觉——拷问心理学理论研究[J].理论月刊,2012(6):148-151.

[6]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QZPS-SF)的信度与效度[J].心理科学,2005,28(4):944-945.

[7] 吴莹,杨宜音.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社会与个人的“互构性”——社会心理学中“共识”理论对社会心态研究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3(2):159-166.

[8] 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一种新世纪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5):142-151.

[9] 彭彦琴,江波,杨宪敏.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J].心理学报,2011,43(2):213-220.

[10] 汪凤炎,郑红.品德与才智一体:智慧的本质与范畴[J].南京社会科学,2015(3):127-133.

[11] 郭斯萍,陈四光.试析中西方心理学体系结合的方法问题——兼论“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困境与改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4-100.

[12] 彭运石,林崇德,佟冬英.论主客同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J].心理科学,2006,29(1):143-145.

[13] 张海育.中国本土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探寻[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98-101.

[14] 佟冬英.心理学的分裂与统一研究评述[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5):124-128.

[15] 黄光国.迎接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波[J].心理学探新,2014,34(1):7-10.

[16] 汪新建,柴民权.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导向、核心框架与主要挑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44-150.

[17] 孟维杰,刘俊敏.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心理学探新,2015,25(2): 3-7.

[18] 冯永辉,彭运石.心理学客观范式的内涵、嬗变与未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3):41-48.

[19] Brockman J.The third culture: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

[20] 陈巍,郭本禹.心理学的时代精神:在学科交叉中开辟进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1-65.

[21] 葛鲁嘉.心理学本土化: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选择与突破[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2] 吕小康,汪新建.知识划界、追赶焦虑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导向[J].心理科学,2015,38(1), 762-766.

[23] 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4]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5):48-57.

猜你喜欢
实证主义中国化范式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分析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和法律方法的未来
美国逃奴案审判中的法律实证主义——以首席大法官莱缪尔·萧的判决为例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