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见领袖
——互联网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新尝试

2017-03-22 23:41孙洪波崔晓庚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领袖师范生师德

孙洪波,崔晓庚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034)

网络意见领袖
——互联网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新尝试

孙洪波,崔晓庚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034)

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实效,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更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落实。网络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培育所面临的职业认同、价值判断、网络舆情等一系列现实拷问,可以尝试以师范生网络意见领袖为抓手,从三个方面开展高校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新尝试:一是抓住“关键少数”,开展师范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的建设;二是紧跟网络舆情发展态势,抓住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时效性;三是利用网络语言的优势,实现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话语转型。

高校师范生;师德建设;意见领袖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这里已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即是“立德树人”。 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师范院校又是培养和造就师资的重要阵地,因而师范院校大学生即师范生的师德培养,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更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落实。

随着信息技术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越来越成为公众进行信息获取及传播的重要渠道,这在高校表现得尤其突出,也由此带来了双面效应。一方面,网络成为高校师范生群体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的快捷渠道和生活交往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也对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培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此,以加强培养师范生网络“意见领袖”为抓手,发挥其在师德教育中的引导功能,牢牢把握师德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和话语权,就成为师范生师德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概念阐释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中自发形成,在学习、社会经验以及情感等多方面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见地,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有效地传达和影响身边同学和朋辈的大学生 (群体),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高校教师[2]。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兴起与网络的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当前网络已经由原来的新媒体时代升级为自媒体时代。面对强大的互联网,网民的选择权和参与权越来越大,他们自发形成各种社群、团体,并将信息以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等各种形式呈现出来,被形容为“全民DIY”。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的自媒体代表载体主要为:微信、QQ(群)、微博等。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社会交往格局被颠覆,原有的依靠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获取信息的渠道被打破,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意见场”。而网络世界纷繁复杂,鱼龙混杂,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多渠道等等,使得大学生在接收、消化、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进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第一,网络媒体在满足大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同时,一方面被“围观”,另一方面被“围观”氛围感染和绑架,影响个体的独立判断;第二,网络媒体更偏好风险,热衷于传播“坏消息”,特别在自媒体的传统平台上体现出极强的扩散力;第三,网络媒体将社会热点问题无限放大并标签化,且以病毒传染的速度和广度进行扩散,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和群体情绪,冲击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生态环境。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与实践日益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的生长点。

2 网络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现实拷问

2.1 网络多元价值观给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带来了负面冲击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由一种最初的技术交流媒介转换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杠杆,深刻地浸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群体,他们不仅在网络学习、网络购物等一系列的网络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更新、文化交融的态势下,也面临着网络带来的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具体就师范生而言,一些师范生对于未来是否从教,表示“走一步看一步”,甚至有些师范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不当老师,转行干赚钱的”。这种片面看重工具价值,追求利己主义的倾向,对教师职业价值是一种淡化甚至否定,引发一些师范生从教信念动摇,专业情感淡漠,以及对教师角色认同淡化。

2.2 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给师范生意识形态带来了负面冲击

网络舆情是公众以互联网为载体,对自身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或者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所持有的态度、意见、情绪的总和。通常情况下,这些意见和言论是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和倾向的,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其影响力。近年来,网络舆论的“导火索”,往往源于热点社会问题或突发事件。由于网络舆情的评价信息良莠不齐,加之网络把关机制尚不健全、一部分师范生的判断力不强,引发一些师范生在网络热点舆情面前,遭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理想信念动摇甚至怀疑。特别是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担负着对学生主流价值观传播与培育的重要政治使命,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面前,一些师范生面对热转的师德舆情的微博、微信、bbs论坛的帖子,缺乏应有的政治判断力和分析评价能力,造成他们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出现了应对无力或集体失语的情况。

2.3 网络传播的匿名化对师范生的道德伦理形成负面挑战

网络传播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符号化,即通过声音、头像、户名、个性签名档等这样一些符号体系集成为“化身”来进行网络交往,也因其所具有的特征使得 “这个化身也具有人格特质”。这使得传播范围、传播速率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用户在场、道德伦理缺场”的网络道德的普遍危机,而这一危机对于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从师范生师德培养要求来看,师范生相较于非师范生,其道德修养的要求具有较高的门槛,一方面,他们不仅要学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另一方面,作为未来的准教师,又要在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学会既教书又育人,做德才兼备的师范人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我国师范生没有开设专门的师德课程,有关师德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散地分布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中。进一步而言,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师范生要面临的师德教育的现实考验,更使得师范生要提升自身网络媒介素养,以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开展网络人际交往,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等,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序列中,网络媒介素养课程并没有列入必修课,一些高校的相关选修课也寥寥无几,因此,造成一些师范生出现了发布虚假信息、恶意灌水、人身攻击以及留言色情暴力网站等问题。综上所述,这也暴露出师德教育中整体教育和协同教育的缺失。

3 依托师范生网络意见领袖,加强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路径选择

3.1 抓住“关键少数”,开展师范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知名网站或论坛都迅速培养起大量的意见领袖,他们通过这些意见领袖的作用,将一些权威的,有代表性的论点、意见放在网站的突出位置,吸引人们的注意,以此来引导主流的言论,排斥甚至是孤立非主流言论,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敏感问题,通过意见领袖来加强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高校师范生面临的舆论生态环境来看,师范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来源,一般是师范生学生或高校教师,其相对于整个师范生学生群体而言,虽然仅仅占极少比例,但比普通师范生拥有更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方便快捷的信息来源渠道,他们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且对事物的看法见解独到,对网络语言和网络表达技巧运用娴熟,因此凭借较多的发帖数量和质量在大学生中拥有较高的威信,并通过“意见领袖—校园网—广大学生”这一特有的“二级传播”机制,对整个高校的网络社区和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高校需要把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的方法同发挥大学生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朋辈群体榜样示范作用,利用师范生论坛、红色网站以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政治理论社团、党建协会等载体,选取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扎实并且了解师范生实际的学生干部和高校教师,作为师范生网络意见领袖,使他们以普通网民和游客的身份参与到网络舆情中,在与师范生学生进行交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价值观以及师德思想进行引导,对其传播正面能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动性。

3.2 紧跟网络舆情发展态势,抓住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时效性

研究显示,网络舆论经由互联网生成,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显著特点。它在传播空间上不受国别、疆域的限制,只要信息一经网络发布,即使远隔重洋也一样可以轻松获取;它在时间上所受的束缚也不断减小,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一般2至3个小时后就会出现在互联网上,6个小时后便会被多家媒体网站转载,24个小时后网上的跟帖讨论即可达到网络舆论传播的高潮。可见,网络传播的这些新特点给网络舆论的控制制造了难题,这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新课题,我们必须要对网络舆论实施控制,使其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基于此,这也对我们师范生师德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师范生网络意见领袖要牢固树立教育的“时效性”,自觉与政府官方网站密切配合,在政府建立的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基础上,注重先“声”夺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有效祛除虚假信息、网络谣言造成的负面舆情影响。结合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规律,紧密追踪事件进展和师范生的关注焦点,及时开展宣传疏导,做好因势利导和造势利导相结合,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在网络舆论的“群体围观”和“信息爆炸”中,增强网络意见领袖话语的辐射力、穿透力和影响面,抢占网络舆论阵地的话语制高点。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有关研究表明,虽然互联网上的网站的数量以几何数层级增加,但信息集中的态势却没有改变。表现为:少数网站仍是众多新闻向大学生群体传播的聚集点,而且其关注的网络议题具有较高的共同指向程度。其传播的方式为官方主流新闻网站直接影响其受众以及商业网站间接影响其受众,这也启示高校的师范生师德教育要顺应网络信息公开化的潮流,高度重视网络时代师范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体系的构建,探索高校师范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引导机制,建立起科学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既要注重以官方主流新闻网站以及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引导为主的“风向标“作用,保持和强化官方主流新闻网站对于师范生网络舆情引导力和影响力,又要高度关注商业门户网站网络舆情反映的“水位表”作用,有效达成对师范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实效。

3.3 挖掘校园网络宣传平台,实现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载体多元化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的宣传工作也应该越来越与时俱进,越来越注重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和影响。具体而言,在创新宣传载体上,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应集思广益、开发才智、协同创新,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首先,学校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网络宣传平台工作。如学校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应指派专门人员负责校园网络宣传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做到平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平台作用的有效发挥。其次,利用各种社团、组织构建校园网络平台宣传体系。如利用学校的各级学生会构建立体式的校园宣传网络体系,利用各种社团、协会(党建协会、英语协会、文学爱好者协会等)构建扁平化的校园宣传体系,这样一来,使得师德教育的开展能够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做到宣传教育无死角、无漏洞,切实提高平台宣传效率。再次,利用新媒体创新网络平台宣传载体。微信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微信公众平台渐渐走入大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关注各种校园公众号来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和相关信息,因其更贴近大学生生活习惯的特点,这种宣传形式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因此,要利用微信这一宣传平台,结合学校各种实体社团、组织来设立相关的公众号,通过建立诸如“师德师风、全员育人”等板块来向学生推送与大学生师德教育息息相关的文章,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激发同学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建设。

3.4 利用网络语言的优势,实现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话语转型

从传统的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话语体系来看,其采取的是一种文本语言的话语方式,通常的教育途径是以宣传教育和课程学习为主,具有明显的灌输性和说教性。而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语言则与其大不相同,其更多采用的是一些具象化的话语体系和形式,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反映着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折射出其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倾向,更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话语资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而言,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师范生意见领袖开展师德方面的隐性教育还是显性教育,真正要为师范生所认同、所接受,就必须要借鉴整合网络语言的特点和优势。例如,某高校针对师范生的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师范生集体收看了《我是演说家》电视栏目关于师德的演讲——《万世师表》。演讲者从自己支教的亲身经历出发,结合教育家陶行知放弃优厚待遇,扎根农村,为人民教育贡献毕生精力的感人事迹,深刻地为师范生诠释了什么是崇高师德,更激发了师范生立志从教,为人师表的职业理想。鉴于此,高校师范生网络意见领袖以及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等群体,要跳出理论教科书中宏大叙事的藩篱,一方面要借助网络语言的生活化,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交往氛围,推动师德教育回归话语真诚,引导师范生的教育复归真实的生活世界,从教材的文本语言转向现实语言,提供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生活的科学方法,脱离强行灌输现实生活的空洞道德说教,在倡导师范生基层支教等社会实践中,真正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师德要义的内涵,有效提升师德教育的话语感召力和吸引力。此外,高校有关部门更要以高度的网络文化自觉,关注网络语言的一些不良词汇被师范生接受并运用的负面态势,对高校师范生网络意见领袖进行专业的组织培训,提高他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及运用能力,引导他们运用网络语言传播师德教育的正能量。

总之,师范生师德的培育关乎未来教师队伍的发展,关乎国家教育事业的振兴,关乎民族发展的前途。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新媒体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当下,高校要适时运用新媒体在加强大学生师德建设方面的优势,有效地扬长避短,积极调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群体,使其在引导大学生师德素质的提高和养成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1]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十八大前前后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

[2] 王嘉,戴艳军,王智宇.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基于人人网[J].中国青年研究,2012(7):79.

责任编辑:沈宏梅

Network Opinion Leaders—A New Attempt of Cultivating Teachers’ Morality in Normal Colleges in Internet Era

SUN Hongbo, CUI Xiaogeng

(College of Marxism,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The effectiveness of normal majors’ morality training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ir quality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by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country by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 era, in view of a series of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such as professional identity, value judgm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so on, we can try to take network opinion leaders of normal majors as the starting point,cultivate their moralit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is to focus on the "key minority"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of normal majors’ network opinion leaders; the second is to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ublic opinions of the network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morality education; the third is to mak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language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course for normal majors’ moral education.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opinion leader

2016-11-11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思政专项(15BSZ007);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7lslktyb-154);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育专项(JGJSJY201518);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ZTSZXKTB201609)

孙洪波(1980-),女,黑龙江肇东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崔晓庚(1959-),女,辽宁沈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D035

A

1009-3907(2017)05-0087-04

猜你喜欢
领袖师范生师德
领袖风范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领袖哲学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