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董岭村“三变”改革化“茧”成“蝶”

2017-03-23 03:28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三变农地全村

文 / 本刊记者 张永军

董岭村核桃种植基地

蓝田县境内的董岭村,属秦岭北麓典型的浅山丘陵地貌,全村3个村民小组,172户630人。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4.4%;贫困人口105人,贫困发生率16.7%;全村9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是典型的空心村。就是这个既“穷”又“空”的小山村,经过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由“茧”到“蝶”的嬗变。

兴产业,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社

董岭村有核桃种植的基础,2010年以来已形成2100亩的规模,占全村土地面积的90.1%。为了抱团发展,村上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原则,成立了蓝田县董岭核桃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茂咀”核桃商标,并安排专人跑市场,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解决核桃销售问题。2014年,全村入社农户达142户,入社率达82.6%。2015年,全村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26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促改革,土地入股激活资源

董岭村公共服务社区

董岭村村民开会讨论加入股份制有限公司

随着合作社内部成员参与抱团发展积极性的不断增高,用现代企业经营方式做强做大的呼声越来越高。一是成立土地股份合作制公司。合作社发起人李田利将自己承包的200余亩核桃地和私人注册的西安盛康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低于市值的方式入股村级集体组织——西安盛康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康创公司),带动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盛康创公司经营管理。二是土地入股参与经营。2015年11月,董岭村借鉴国有企业划分国有股、企业股和企业全员持股的经验及城镇住房公积金改革的做法,将农地产权(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等)在集体和农民之间按集体占51%,农民占49%的比例混合分配后再市场化流转。其中集体所占农地产权及收益总额的51%主要用于农民土地社会保障金和农地规模化公积金,以解决农地市场流转过程中失地失业农民的生存和就业保障问题,其余49%的收益归农民个人所有,进而形成既能保证农地集体所有制主导地位,又具有双重保障和稳定性的农地产权市场流转机制,股份化以后的土地收归盛康创公司统一经营。三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把已经股改过的土地设为A股,把资金设为B股,把非土地资产资源设为C股,通过清产核资、股民资格界定,全面启动B、C股改革,对符合成员资格的596名股民,以发放股权证的形式明确个人占有股份份额,并予以公示。

见成效,改革红利初释放

村级集体经济的后发优势正在形成,贫困群众迅速脱贫,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6年,董岭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00元,比2014年改革初期的9600元增加了4200多元,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4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9%。“三变”改革之后,董岭村的贫困户由42户减少到15户,由占全村总户数的24.4%降低到8.7%;贫困人口由原来的105人减少到现在的39人,贫困发生率由16.7%降低到6.2%。2017年春节前夕,全村村民已享受到股份公司的第一次改革红利,每家分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2017年4月,部分群众已分到400元钱的股份红利。后期随着影视艺术小镇景区开发完成,只物业收入保守估算也在1亿元以上。董岭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彻底盘活了土地资源,是落实“三权”分置、实现既统且分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践,在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强化利益联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大大增强了村集体集中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三变农地全村
家庭非农收入、养老保障与农地流转参与
——基于农地福利保障调节效应的分析
全村唯一收件人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美媒:1200万公顷农地被外资买走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农地三权分置的风险及防范
Beams Up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