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沟纪行

2017-03-23 16:45周浙昆
民主与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蚂蟥墨脱粮食

周浙昆

德阳沟在哪里?您不用费力去想它在哪里,这是位于西藏墨脱喜马拉雅群山中的一个小山坳。上世纪70年代国家组织过大规模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虽然多支考察队跃跃欲试,试图进入德阳沟,但终因其时中印边境反击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而未能如愿。1992年10月至1993年6月,孙航、俞宏渊和我3人为完导师吴征镒院士主持的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种子植物区系》中,关键薄弱地区植物区系课题的研究任务,组成考察队对墨脱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科学考察。行前,征镒师特意交代,中印关系已经恢复正常,德阳沟至今还未有植物学家对其进行过考察和采集,是一块植物学的处女地,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最薄弱地区,尔等此番考察务必前往之。

深入墨脱之后,经过多方准备,1993年元旦刚过,我们开始了对德阳沟的考察。从我们考察的大本营背崩村到德阳沟总共有70~80公里的路程,我们需要步行30多公里到达希让村,这是墨脱县我国实际控制线最西端的一个门巴族村庄。从希让村沿雅鲁藏布江北岸继续往西七八公里,是一片江边的河漫滩。雅鲁藏布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向南流去。雅鲁藏布江的这个拐弯成了我国的实际控制线的标识,过了这个拐弯向南,向西就出了我国的实际控制线了。沿汇入雅鲁藏布江的一条小河向北而上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德阳沟。我们在希让村简单休整后,来到这片宽阔的河漫滩上扎下营寨,一来作为德阳沟考察的出发营地,二来对河谷周边的植物进行考察和采集。

我们从希让村请来民兵队长风格做向导,又聘请了十几位老乡帮我们背粮食和各种考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出发之前我们反复向风格核实道路的情况。风格告诉我们,从这个河漫滩到德阳沟有30多公里的路程,有一条打猎的小路,但是自从中印边境争端以来,已经20多年没有人走过这条小路。风格专门请教村里的老人关于道路的情况。在墨脱两条腿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我们一天可以走30多公里的路程,于是我们准备了6天的粮食,计划一路采标本带走路,30公里的路程计划走两天;进入德阳沟后进行两天的考察之后用一天返回到出发的河漫滩;放上一点余地,6天的粮食应该足够了。我们之所以这么斤斤计较,是因为在墨脱大部分地区,人是唯一的“运输工具”,这个“运输工具”除了搬运货物以外,也要消耗所搬运的货物。增加一个人其实并没有增加多少有效的荷载量,因此每次考察前都要精心计算。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我们出发了。风格在前面带路,队伍“浩浩荡荡”。没有走出多远,队伍的行程越来越慢,最后几乎陷入的停顿。一打听才知道,传说中的猎人小道,由于长期没有了猎人的行走,已经在茫茫的密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风格不得不凭着经验,和他那说不清道不明方向感,以及他那把万能的门巴族砍刀,一边摸索,一边砍树开道、遇水架桥。天渐渐地黑了,树林越来越密,断断续续我们已经走一天了,这个时候大家颗粒未进。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做饭露营。要在野外露营,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有水源,能够生火做饭,二是要一块平地能够躺倒睡觉。我们很快认识到在这片陡峭的密林中,要满足两个条件,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很快我们就放弃了第二个条件。终于队伍来到了一条小水沟边,我们决定在这里生火做饭。胡乱吃了一点东西后,各人寻找一棵大树作为依托,在密林度过了进入德阳沟的第一个夜晚。第二天队伍继续缓慢前行,第三天的中午,终于到达了传说中的德阳沟!德阳沟是喜马拉雅群山中的一个小山坳,冲积扇形成了一块相对平坦的草地,周边林海茫茫。海拔低处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在阔叶林上面是针叶林,针叶林就是高山植被了。这里完全没有经过人类的干扰,也没有植物学家来过,许多未知的世界等著我们去探索,一路的艰辛一扫而光。

高兴劲刚过,就传来一个坏消息。由于进入德阳沟的时间,比预计的长了不少,加上黑灯瞎火地做饭,又浪费了不少粮食,剩下的粮食勉强够我们吃两天。这就意味着我们如果在德阳沟继续考察的话,粮食就不够维持到队伍走出德阳沟。怎么办?难道费尽“洪荒之力”才进入的德阳沟,就要这么放弃吗?和风格商量以后,我们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打猎解决食物短缺的困难。这片无人干扰的深林简直就是动物的天堂,各种野生动物随处可见。门巴族都是天生的猎人,他们进山很少带粮食,都是就地取材。做出打猎的决定后,风格带着几位门巴族老乡钻进了密林中。两个小时后我们听到两声枪响,又过了一小时,风格和门巴族老乡扛着一头羚牛回来了。靠着这羚牛的肉,我们完成了德阳沟的考察。

下雨使得返回的路变成了另外一种考验。首先是蚂蟥,下雨给蚂蟥们打了一针兴奋剂,它们精神抖擞从各个角落钻了出来,采取各种方式向我们袭击。有的从树上,自由落体直接到我们的脖子上和背上;更多的沿着我们的脚,钻进衣服到达身体。我们一路行走,一路和蚂蟥们进行着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蚂蟥们执着而刚强,赶走了张三,来了李四,李四未走王五又来了,一个个吸饱了血悄然离去。下雨像是给泥泞的路抹上了一层油。回来的路,一路下坡。赶上这雨天,泥泞的道路寸步难行。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起来一看,左手无名指的第二个关节和手指变成了90°的角度。吓得我大叫:孙航你来看我手怎么啦。孙航看了看,也无计可施。于是我咬了咬牙,把手指往回扳了一下,手指居然回位了。虽然仍有疼痛,但好过抬着弯曲的90度的手指行走。

经过7天艰辛的工作,德阳沟的考察完成了,这是我们9个月墨脱越冬考察的一个片段。在9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走遍了墨脱的8个乡,徒步行程2500多公里,采集植物标本7100号、3万份以及活材料700多份,为研究墨脱植物区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其后的室内工作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植物新类群,发表了相关论文20多篇,出版了一部专著,1998年关于墨脱植物区系的研究还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二等奖。

我从事植物系统演化和植物生物地理的研究,2005年后更多的精力是在利用植物化石重建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我的研究是以大自然为实验室,需要去大自然中采集材料,吸取养分,拓宽视野并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我的研究使我有机会走过了许多祖国的山山水水,享受了比常人更多的快乐。墨脱考察虽然艰苦,但其乐无穷,收获多多,给我的人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记得墨脱当地驻军的一位解放军营长和我说,你能把墨脱这碗酒喝下去,今后什么样的酒都不怕了,的确如此。墨脱回来以后,一直想把这段经历、所见和感悟写成为文字,因一直忙于应付各种事务未能如愿。一晃23年已经过去了,再不写恐怕就记不住了。新的一年定个小目标吧,计划写7~8篇:从派区到背崩——进入墨脱之路;难忘布群湖;大峡湾深处;墨脱的酒;墨脱的路和桥;墨脱的狗等篇。但愿这个小目标能实现。

猜你喜欢
蚂蟥墨脱粮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生如远行,不惧陌路
蚂蟥养殖路上不彷徨
好恐怖,被蚂蟥咬了
老酋长之死
空谷幽兰“墨脱”
莲花秘境墨脱
蚂蟥逃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