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道咽喉剑门关

2017-03-23 04:41陶诗秀
养生月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剑门剑门关蜀道难

◎陶诗秀

古蜀道咽喉剑门关

◎陶诗秀

童稚时,抬头仰望湛蓝的天,它饱满圆润地覆盖着大地。近在眼前,伸手却遥不可及。满心迷惑:这天怎么就跟别的东西不一样呢?略长,逐渐明白这天可真不一般,是摸不着、也到不了的。待醉心于唐诗宋词时,读到李白之慨叹“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心一惊,这世上还有比登天更难的?究竟蜀道为何?身为蜀人,焉能不认识及见识它?!

企盼经年,去年金秋十月终于踩在这剑门蜀道上了!

蜀道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咸阳和长安通往边远之郡巴蜀的道路。从陕西汉中、宁强入川,至广元、剑阁、梓潼、绵阳、成都,全长1000多公里,在四川境内有450公里。沿途古栈道蜿蜒绵亘于秦岭、巴山、岷山之间。地势险峻,山峦叠翠,集雄、险、幽、奇、秀于一身。道上分布着众多的名胜古迹——明月峡、千佛崖、皇泽寺、昭化古城、剑门关、翠云廊等,其中尤以享有“剑门天下险”美誉的剑门关为著。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此处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七十二峰绵延起伏,峰峰像剑,直插云霄。大、小剑山中断处,相峙如门,故称剑门。三国时代,蜀相诸葛亮北伐中原,经此,见壁高千仞,莽崖峭壁,形势险要,依崖砌石为门,成为著名的天然关隘,并在此建关设尉,成为军事要塞,故称剑门关。

踏进剑门关景区,穿过横刻着剑阁二字的石牌坊,“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分刻在两侧的门柱上,好高大气派!进入后,未见秋天金黄、酒红、浅橙、深枣等色交织的缤纷树叶,反倒是郁郁苍苍、植被葱茏的一片青翠迎面扑来。再往里走,方于万绿丛中,惊见数点醉上枝头的枫红,此时特别稀奇醒目,格外来得美!

脚下长约500米的幽深峡谷中,时见石桥弯架在较为平缓的潺潺溪流上有“金牛桥”“立关桥”“守关桥”等,石板路两旁插着写有“汉”字的旗帜,整个园区飘着浓郁的蜀汉风,我们似已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三国。

栈道依山傍势、凌空架木修建,这30里长的栈道延伸盘旋着,就像是一条长龙游走在苍莽的悬崖峭壁间。目前的栈道多半是现代化旅游用,而古栈道则是先民在险恶的绝壁上,悬挂着身体,凿石孔、砸木桩、钉踏板,以斑斑血泪完成的艰难工程。心想,这数千年来惊心动魄的历史,又何尝不是一代代人用血汗积串写成!

景区内,有诸葛亮北伐军行图,他发明的“人不大劳,牛不饮食”的木牛流马代步器械、攻城连环弩、诸葛亮与刘备伟岸的石雕像等,三国的历史快速地在脑子里闪过。此时,看见好些游客拿着相机对着左侧崖壁猛拍,我突然醒觉,当年蜀大将姜维,仅以三万人马镇守剑门关,拒魏国邓艾十万大军于关外,令邓艾梦断于此。这左侧崖壁,从侧面看就像一尊天然的武士像,守卫着剑门关,当地人由于尊敬他,纪念他守关的英勇事迹,而将其称为姜维神像。

走着,走着,雄踞关口的剑门关楼,终于气势恢宏地呈现眼前。两崖石壁如刀砍斧劈,平地拔高150多米,长500多米,宽100余米,底部宽50多米,真是“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难怪李白在《蜀道难》内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进而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它扼古蜀道咽喉,成蜀北屏障。若想进攻蜀地,必先攻下这个天险,因此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四处弥漫着硝烟的战场。不走剑门蜀道,不知蜀道之难!

远处斜坡上满布着穿士兵军服的假人及随风飘扬的红色军旗,剑门关箭楼上还有面大鼓,这样的景色,加上阴霾的天,我仿佛置身战场。频催的战鼓、士兵冲锋陷阵的杀伐声,在耳边轰然响起。

翻开历史,秦灭巴蜀,这里有司马错大将军铁骑的蹄印;魏、蜀交兵,有诸葛亮五伐中原的足迹;安史之乱,有玄宗幸蜀的车辙;黄巢作乱,有僖宗奔蜀的在道不豫;五代纷争,有宋灭后蜀的硝烟;蒙、宋鏖兵,有元灭南宋的战火;满清入关,还飘扬过李自成、张献忠的战旗等等,它一一记录了剑阁喧赫的过往,也让骚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千古吟唱。

步下剑门关石梯,沿溪行,来到雷鸣桥,每逢山洪奔泻,由于山高谷深,水声如雷,蔚为壮观,正如李白在《蜀道难》中所云:“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接着是五丁桥,相传战国时,秦王欲伐蜀,因山道险阻,作五头石牛,言能日屎千金,以欺蜀王。蜀王命五丁开道引之,秦军于是沿五丁所开的道路而进蜀灭蜀。因此从汉中穿越秦岭、巴山余脉而直达成都的道路,称为“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可见人若起贪婪之心,必招祸,古今皆然。至于五丁,一说是指多人开工的一个概数,意即人工众多;另一说则是指确有五丁这个人,引领干这项工程。

子规桥:子规即杜鹃,剑门有很多这种鸟。相传春秋初期,蜀国望帝杜宇失国身死,化作杜鹃,哀声啼叫,李白在《蜀道难》中感叹:“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在春暖花开时节,索道附近常听到杜鹃啼鸣,因此就叫它子规桥。

细雨廊:剑门细雨系蜀中一佳景。陆游从抗金前线陕南奉调到成都任新职,路经此地,吟成这首名篇《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细雨廊一名正取自他此诗。有前人评此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壮志未酬,黯然神伤的陆游,多么希望他过的仍是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涯,而不是到后方充任闲职。

心里想着,走过园区内那么多的景点,是否该有李白的千古名作《蜀道难》呢?当看到一大块石壁上将294字的《蜀道难》雕刻于上,我好兴奋,赶紧恭敬地念着,尤其刚走过关景,相互映照,心中更能充分感受到此诗雷霆万钧之势。

虽限于时间得快游,我们仍宁愿饿着肚子,不乘索道,一步一脚印,踏在这具厚重历史、令人发思古幽情的蜀道上。出了景区门,饥肠辘辘地直奔路边餐馆,要一尝名闻遐迩的剑门豆腐。名“锦囊妙计”的菜一端上,许是太饿了,吃了好几口,才猛然想起要拍照。那一长条,炸得黄黄的豆腐卷,让人想挑开看看,里面究竟藏有什么妙计?取了这么个贴切、有学问的菜名,哪怕盘里的菜已被吃乱,我还是要照它一张。

相传剑门豆腐始于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在汉中被魏将钟会、邓艾打败后,退到剑门关。当时姜维营中兵疲不能战,马乏不能骑,眼看蜀北屏障剑门危在旦夕。剑门一地方官忙向姜维献计:闭关三日不战,号令百姓家家磨豆浆,以豆腐犒赏士兵,以豆渣喂战马,待兵马体力恢复再战。三日之后,姜维仅引五千兵将杀下关去,大败钟会,解了剑门之危。

剑门豆腐是以剑门山区砾岩油沙石土出产的黄豆为原料,用来自剑门七十二峰的泉水,经浸豆、磨浆、滤渣、煮浆、点浆、脱水等工序制成。剑门豆腐颜色雪白,细嫩鲜美,口感不涩,且有淡淡清香,并韧性极强,可制作出200多个品种的菜肴。做法分两种,一种是传统家常菜,如麻婆豆腐、鱼香豆腐;另一种是与三国典故有关,如桃园三仁豆腐(花生仁、核桃仁、杏仁)、火烧赤壁(锅巴豆腐)等。

俗话说:“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我们游完且也品尝了剑门关一绝的剑门豆腐,给此行画下了完美的句点。如同姜维兵马,吃饱喝足,体力恢复,酸痛的脚也好多了,立刻又精神抖擞地朝蜀道上的下一站出发。

猜你喜欢
剑门剑门关蜀道难
西当
剑门关
剑门关
游剑门关
开心校园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登剑门关
蜀道新韵(三首)
别具风味的“剑门豆腐”
阅读剑门蜀道(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