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艺术灵感的来源

2017-03-24 14:24陈星睿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透视社会生活艺术

陈星睿

摘 要:艺术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不一定是完全程度上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依然要秉持全面、客观、严谨的态度。同时,艺术高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高度概括的集中反映,凝聚了艺术家的智慧与技巧,令我们珍视与敬仰。从透视、鬼神主题创作等角度重析艺术与社会生活,提出思考。

关键词:艺术;社会生活;艺术灵感;透视;再析

一、关于艺术

艺术一词,由“艺”和“术”组成。艺,在甲骨文中即“埶”,是种植的意思。当“种植”本义消失后,隶书再加“芸”(“耘”,锄草),另造“藝”代替,表示栽种植物。俗体楷书省去正体楷书中的“埶”,并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中的“云”简化成“乙”。对早期农业社会来说,种植事关生存技能,因此“艺”也代表“技”。

周时技艺六艺与最初种植类劳动行为关联,“艺”常指才能、技巧、技艺。《广韵·祭韵》解释是“艺、才能也”,《庄子·天地篇》注释是能有所艺者,技也。清末学者刘熙称:“艺,包含诗词、曲、赋、散文书法等。”

“艺”在现代多指技能、技术,比如有些农学院还设立“园艺系”,这个“艺”字指种植蔬菜、花卉等的技术,在艺术学院中,“艺”是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技能。

因此,艺术一词主要指才能、技能、技术,是戏剧、曲艺、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电影、文学等的总称。

二、艺术灵感的来源

(一)艺术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如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又如狮虎奔马、金鱼蝴蝶,在社会关系中,既有各种历史社会事件,又有品格高尚的众多人物。所有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事物、人物,都是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题材。

例如纪实摄影,则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内容,没有虚构与夸张,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图1),表达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2)(局部),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繁荣热闹的都市风貌和汴河两岸的景物风光。画的第一部分是郊区风光,第二部分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的运输和贸易活动,水波激荡的汴河是画卷主脉,沿河街道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店铺,画面焦点是一艘准备驶过虹桥的木船,船桅已经放倒,桥上的人在喧嚣叫嚷,人们聚集在桥的周围观看这紧张的一幕,而最后船是否驶过了虹桥呢?画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第三部分是城门内外的都市景象,天色渐暗,灯笼点亮,人们傍晚归家吃饭休息。

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面正中主峰巍然矗立,山峦林木茂密,山涧中瀑布直泻而下,岩石山体皴纹苍浑,显示出逼人的磅礴气势。由人的小映衬出高山大壑的壮观雄伟,画面静中有动,气势雄伟,这样的画面感都是由画家对自然山川的长期观察与细致的体验中积累而来。

又如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他如实地描绘农民的劳动生活及艰辛命运,他的作品是基于自己对劳动的体验,人物质朴单纯,呈现出独有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拾穗者》描绘了三个农妇正在麦田里弯腰拾捡遗落的麦穗的劳动情景。

如歌曲《十送红军》《南泥湾》等革命歌曲反映了中国在抗战时期军民一心的社会风貌,而《好日子》《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则体现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面貌。

又如戏曲中的“趟马”(是一套骑马的虚拟动作)(图3),演员扬鞭、打马的动作必须准确而严谨,必须完整地符合生活的客观逻辑,如戏曲《蓝齐格格》中的趟马便是如此。

在缪哲的文章《以图证史的陷阱》里提道,以图像来反映历史并不能完全持肯定态度,如在“韦偃(唐)放牧图卷”(图4)(局部)中,有的牧手有马镫,但是脚尖是朝下的,是沿用了一种图像的旧程式,并不完全是当时实际生活的反映,而在虞弘墓的浮雕里有一种七个花瓣的花,却在图像中有四种名称:石榴树、七叶树、生命树、豪摩花。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图像与文字都能够反映真实的历史和社会状况。

因此,我们在面对图像时,应当结合相关文献及其他资料予以佐证,不能完全相信图像本身,图像也只能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我们应当用严谨、客观、全面的态度审视。

(二)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

艺术将现实生活中各类事物不那么明显的本质真理形象地提炼出来,使观众通过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典型认识真、理解善、欣赏美。正如毛泽东所说,艺术比起普通的实际生活来,应该“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比如鄭板桥爱画兰竹石,他在“题画”中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园中之竹指现实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指艺术家眼睛中所看到的竹子,胸中之竹指经过头脑改造的审美意象,由思维作用而进行了强化、概括和典型化,而手中之竹是在画竹子的过程中,将美的部分提炼,改造了园中、眼中、胸中之竹,形成了一个新的纸上之竹,是更为鲜明的美的典型形象,因此是基于现实的又一次新的创造。

又如苏绣“白猫戏螳螂”(图5),是苏绣双面绣的代表作之一,由曹克家画稿设计,刘丽英刺绣,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还有许多著名的优秀刺绣艺术家也绣过这幅经典的苏绣作品,精美细致。“白猫戏螳螂”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但是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将这一画面通过刺绣中双面绣的工艺表现出来,一面彩色可爱,一面黑白素洁,既有生活趣味,又有工艺美术欣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从透视角度看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

透视,是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者技术。最初研究透视是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看景物,然后在这个平面上准确描画所看到的风景,之后,再运用此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一般情况下,遵循近大远小的原则,远的物体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而这些也是经过对自然、对物体、对空间进行科学地观察和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因此,透视属于艺术中的创作规则,即艺术的一部分,因此也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

如乌切罗的《圣罗马诺之战》(图6)运用了透视原理,其前景为单点透视,背景是传统的自然透视,倒地的士兵、白色和金色的枪杆,排列成引申向远处的斜线,都暗示了透视原则的运用,也使得画面更有空间感,更加真实生动。

四、关于梦、鬼、神等为主题的艺术创作

如清朝时期王鉴的《梦境图》(图7),作者描绘了梦中所见,过着田园生活,山水之间松柏树木自由恣意生长,一个书屋,曲曲折折的回廊,悠悠的琴声回荡,烟波浩渺,河流之中一只小船轻轻地飘荡,生活闲适安稳。但是梦中所见与现实的田园生活也是相似的,也是由山水、花草、悠闲的生活为主要内容。梦境是日常所思所想的反映,是思想意识的另一种形态,同样也是源于社会生活。

又如近代画家任伯年的画题材丰富,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肖像画等,他画过《钟馗》(图8)等,而画家陈洪绶也画过“钟馗像”(图9),头上有淡淡的花,左手拿着一个青铜爵,有植物置于其中,右手拿着长剑,服饰的笔法苍劲,钟馗微微皱眉,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描绘了在海中贝壳托起的刚刚诞生的维纳斯,娇柔妩媚,岸边的花神张开披风为她披上盛装,左边风神为她送了清新的空气,维纳斯的形象犹如出水芙蓉,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她纯洁美丽,带着娇羞与惆怅。

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女神的外貌設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

不论是钟馗,还是维纳斯、自由女神,他们虽然出自故事、传说或者艺术家自己的想象,但是他们都具有人的形象特征,因此他们依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又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图10),运用了焦点透视法,横放的桌子和后墙、窗子、天花板上的横断线与画面平行,左右墙面与地板呈直角,墙面纵深引申的直线成为了斜线,向后退汇集于耶稣头部后的一点为消失点。不论是晚餐这样的生活情节,还是近大远小、视线交汇于一点的透视规律,都是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

再如戏曲《钟馗嫁妹》,虽然钟馗在故事中是鬼的形象,但是他的表演依然是以人的特征出现,而且嫁妹的情节也是属于社会生活习俗的范畴,故事的人物形象以及情节都是符合社会生活的,因此,艺术依然是以社会生活为内容进行创造的。

五、结语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不一定是完全程度上地反映社会生活,做学问、做研究,依然要秉持全面、客观、严谨的态度。同时,艺术高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高度概括的集中反映,具有艺术的审美特征,是艺术家智慧与技巧的成果,是一种至真至纯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美)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M].三联书店,2014.

[4]陈彭年,丘雍.广韵[M].北宋.

[5]庄周.庄子[M].战国.

[6]王英.绘画透视漫谈[J].科学咨询,2015,(29).

[7]李岩.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J].今日科苑,2014,(4).

[8]缪哲.以图证史的陷阱[J].读书,2005,(2):140-145.

[9]朱兰芝.艺术与社会生活[J].理论学刊,1986,(4).

[10]吴敏.关于哲学、艺术及其辩证关系[J].理论探索,2006,(3).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透视社会生活艺术
纸的艺术
户外写生课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透视”近视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音乐剧《变身怪医》中杰克角色的演唱与情感特点透视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