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教学,培养高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7-03-24 19:19赵红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段自主学习

赵红梅

[摘 要]六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尝试理性的感悟教学,授之以渔,教予方法,让学生顺利地接轨初中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初读课文、感悟课文并填补课文空白,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感悟教学;自主学习;高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37-02

六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面临着小学升初中的问题。如何把握六年级的阅读教学,让学生顺利地接轨初中的学习,这个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从教毕业班语文教学多年,我愈发感觉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尝试理性的感悟教学,授之以渔,教予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内涵、感悟文本思想、学会欣赏和评价,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前预习,打好感悟基础

现在学校没有早读课,一周只有7节语文课。因此,课前预习工作就要让学生在家里自主进行。预习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学生字词

预习的第一关就是要把字音读正确,画出由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画出本课中的成语以及关键词、新词等,结合语境或生活理解词语,不理解的词动手查字典词典。

(二)读通读顺课文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难读的、不会读的找家长帮忙,实在解决不了的做个标记,第二天到校后请教老师或同学。如果不是特别易错的句子,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要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自主感悟课文

在读通读顺课文后,要用铅笔写下自己对课文的感悟、批注,读懂了哪些字、词、句以及段落,理解了哪些写作特点等。如果发现了问题,也用铅笔写下来,留到课堂上交流。

做好预习工作就为课堂上对课文的阅读感悟打好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概括无疑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能力。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一篇文章,要先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想表现什么;然后再概括自然段和逻辑段的段意。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为感悟文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学生都能概括出文章大意:在抗日战争时期,聂将军关心照料日本两个小姑娘并把她们送回日本。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能很好地把握,是想表现聂将军的至仁至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发现——照料——送回”这条线索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结构脉络,学生都一目了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感悟课文,一根主线贯始终

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文章精髓,找准课文的切入点,以一个问题展开全文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就是以一根主线贯穿始终,条理清楚,具有整体感。那如何找课文的切入点呢?

(一)從课后练习题中找

课后练习题是课文学习重点的体现,千万不要错过。以课后习题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能够起到提纲挈领、辐射全文的作用。很多课后练习题里就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如,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的课后练习题3:“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以这个练习题作为精读感悟的切入点,展开对全文的感悟,使得课堂变成一个整体。《钱学森》一文的课后第3题:“默读课文,画出文中钱学森说的话,体会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因此,这一题就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精读时,组织学生抓住钱学森的语言进行朗读品味,能让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从中心句子中找

很多课文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都有一句话,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即课文的中心句。这样的句子可以作为本课教学的切入点。如,《郑成功》一文的最后一节:“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我就此提出问题:“本文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哪两件事?(收复台湾和建设台湾)郑成功是怎样收复台湾的?又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并以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对全文的教学。

有的课文概括性的句子出现在课文的中间。如,《轮椅上的霍金》的第8自然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教学时,我就用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切入点:“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分别体现在哪里?”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默读全文,然后再交流。

(三)从写作特色上找

有些课文切入点不好找,没有总结性的句子,课后练习也没有。对这类课文,可以在写作特色上找切入点。如,课文《姥姥的剪纸》一文,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载体。抓住这个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一个词(神),并提出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姥姥剪纸的‘神?”并以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感悟全文。《小草和大树》全文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成长经历:贫苦中奋争——写作中受挫——思考中转型——努力中成功。这条线索展现了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不屈的奋斗历程,表现了她们坚强的意志。二是与保守和偏见相抗争的线索。文中诗人罗伯特·骚塞的一句话,是当时保守与偏见最真实的体现:“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从这条线索去看,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功,更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可以以第一条线索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理解她们发奋努力、不屈奋斗的基础上,进而理解她们成功的社会意义。

四、课堂空白,学生自主发挥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碰撞。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课文感悟完后,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挥,说一说:学了本课后有哪些收获,从教学中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样,进行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在品悟课文之后,有学生就问:“30年后,‘我会回来看这个扫路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他们各说各的理由,争得不亦乐乎。

这样的感悟教学理性、扎实、有效,富有语文味。它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是一个由“感”而“悟”的心理过程。我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感悟的“机缘”,营造一个感悟的氛围,让学生幡然醒悟,获得情感和认识上的提升。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高段自主学习
关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思考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依凤画凰”巧迁移——谈小学语文中高段课文精彩开头仿写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