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儿童习得同伴交往的基本策略

2017-03-24 01:52沈丽新
江苏教育 2017年31期
关键词:折纸同伴共同体

沈丽新

指导儿童习得同伴交往的基本策略

沈丽新

同伴交往指儿童或青少年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这种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班级或学校生活中,有些学生一直游离于各个共同体之外,缺乏与同伴共同的交往经历,从而导致他们的社交、认知甚至运动能力的发展都会明显滞后,这会影响到他们作为儿童个体的存在感。教师要关注儿童在同伴交往活动中的参与度,指导儿童顺利加入已有的活动共同体,帮助儿童在共同体内提升彼此的信任度,并能够以爱护与开放的心态正确保护他们的活动空间。

儿童;同伴交往;活动共同体

所谓“同伴”,对于儿童来说,一般特指日常生活中一起相处、一同玩耍的伙伴。他们可以是住在同一个小区里的邻居,可以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当然也可以是同班同学。事实上,年龄较小的学龄儿童,他们接触最多的同伴就是同班同学。这些同龄孩子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形成独有的同伴交往文化。

朱迪思·哈里斯在《教养决定论》一书中提到有关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这项研究展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当行为遗传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共享环境(家庭内)与非共享环境(家庭之外)对性格的影响时,他们发现,即使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被同样的父母抚养,兄弟姐妹成年后的性格所受环境影响甚少,或根本不受影响。”因此,朱迪思·哈里斯认为“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同伴比父母的影响更为重要”。[1]所以,教师必须去指导儿童习得同伴交往的具体策略。

一、指导学生学习“指导准入机会”的策略

儿童一旦迈出家庭,他们和同伴的共同活动就会变得特别重要,但有一部分学生在同伴交往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他们往往会一直游离于各个共同体之外,缺乏与同伴共同的经历,从而导致他们的社交、认知甚至运动能力的发展都会明显滞后,这会影响到他们作为儿童个体的存在感。其实,他们不是不想加入各种共同体,只是不敢表达或者不会正确表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作具体的指导。

1.不要询问基本信息类问题。

在课间或者活动课上,经常听到有些学生问“你们在干什么?”“我可以一起玩吗?”等问题,而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否定的。也许那些正在玩游戏的学生十分珍视彼此之间的共享活动,担心“请求者”并不了解正在进行的共享活动的游戏规则,担心其他人的加入会中断现有游戏,所以他们往往会直接拒绝。

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醒“请求者”在试图加入他人游戏的时候,先要在边上看一看,看明白他们在玩什么游戏,看明白游戏规则,并且想好了愿意遵守他们的规则,然后再提出申请:“我知道你们在玩……我知道规则是……我会遵守规则的。我和你们一起玩吧!”

当“请求者”询问游戏的基本信息的时候,同时传递出一个信号给大家:我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并做到:如果你不知道大家在玩什么,就不要打扰他们;如果想要加入其中,就不要去问“你们在玩什么”,而是自己去观察并看明白他们在玩什么、怎么玩,看明白了再提出加入的请求。

2.不要提及你对这个活动的想法。

有的“请求者”往往还没加入一个共同体,就不断地在边上表达自己对这个活动的想法:“我玩过这个游戏,不可怕的!”“这个游戏其实不好玩!”这样的“请求者”,往往不一会就被同学们赶走。其实很多时候,某些共同体成员也不是真正讨厌或者排斥“请求者”,只是他们一旦启动了一项游戏或者活动后,就会对自己的互动空间进行保护,将游戏之外的其他人视作对他们已建立的共同体的威胁。

所以,教师要提醒那些“请求者”:在加入某个游戏或者活动之前,不要表达你对活动的想法,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对你的见解毫无兴趣。如果你默默地表达出遵守所有的游戏规则并对这个游戏感兴趣时,大家才可能接纳你。

二、指导学生学习“建立相互信任”的策略

“友谊为儿童提供有关世界、他人和自己的信息。朋友为儿童提供了情感支持,从而使他们更有效地应对压力。”[2]而发展友谊、成为朋友,大都是儿童在日常的同伴交往活动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来判断谁值得信任、谁不值得信任。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同伴交往时习得以下策略: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不随便给别人添麻烦;有能力的时候多帮助别人;小事不计较;等等。也可以更具体一些:让学生依据重要性对朋友中“最受欢迎的行为”和“最不受欢迎的行为”进行排序。在欣赏他人身上最受欢迎的行为的时候,儿童也会自我对照查看自身有没有不受他人欢迎的行为,然后努力去改正,从而慢慢获取同伴的信任。

三、指导学生学习“保护共同体空间”的策略

斯特兰德尔基于对芬兰学龄前儿童进行观察,开展了“游戏人生”的研究。她在这项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观点:“同伴文化中的游戏活动,不应该仅仅是被视为儿童达到成人能力的一种方式……这些游戏是儿童在同伴文化日常活动中可供使用的一种资源。”[3]

儿童极为看重这种资源,并把这些资源视为共同体的秘密。在他人主动表示要参与同伴活动的时候,儿童常常会拒绝其他人来共享资源。当一个共同体日渐具备“排他”的特质,其实不利于共同体内成员的成长。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保护互动空间的策略。一方面要尊重儿童对原有共同体的排他性,另一方面要刺激儿童注意到共同体之外其他人所拥有的能力。如:一个爱好折纸的共同体,几个孩子有空就聚在一起研究折纸,还经常拒绝他人跟他们一起玩。时常有同学来跟我抱怨:“我想和他们一起折纸,可他们总不带我一起玩。”我便问:“你喜欢折纸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常常建议这个“请求者”别去打扰人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会建议这个“请求者”带一件自己的作品再去申请加入。这样的指导常常让共同体的所有成员有所收获,他们也渐渐明白如何正确保护自己的共同体——既果断拒绝凑热闹的家伙,也积极吸纳真正有相同兴趣的人加入。

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要关注儿童在同伴交往活动中的参与度,指导儿童顺利加入已有的活动共同体,帮助儿童在共同体内提升彼此的信任度,并指导他们能够以爱护与开放的心态正确保护他们的活动空间。

[1]威廉·A.科萨罗.童年社会学[M].张蓝予,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97-98.

[2]罗伯特S.费尔德曼.儿童发展心理学:费尔德曼带你开启孩子的成长之旅 [M].苏彦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68.

[3]威廉·A.科萨罗.童年社会学[M].张蓝予,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144.

G455

A

1005-6009(2017)31-0045-02

沈丽新,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江苏苏州,215122)教师,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折纸同伴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寻找失散的同伴
折纸鹦鹉
折纸
折纸图形
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