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的方式亲近书法

2017-03-24 03:20
江苏教育 2017年53期
关键词:线条书写汉字

魏 星

专家点评

以儿童的方式亲近书法

魏 星

汉字具有象形、意合的特点。如,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每个单字构成的“方块”,有结构、有线条、有图像、有意义。儿童认知也具有形象、感性的特点,强调情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书法教学要找到儿童认知与汉字书写特点的“相似性”,使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发生和谐地、相似地共振。

宜兴市东域小学肖瑾华老师的《学习卧钩》的教学,让我看到了这种“相似律”。肖老师采用“变魔术”的方式进行教学,先从书法欣赏中变出“弯弯的月亮”,进而发生相似迁移,让学生认识、书写“弯儿”,由弯儿又巧妙地变出“弯钩”。学生会写弯钩了,奖励学生三颗星星,三颗星星演化成三个点,又变出了“心”字。由图画简易出来汉字,并以儿童游戏的方式亲近书法,学生就会觉得书法特别好玩,一点儿都不枯燥。点如朝露,钩如顽石,竖如修竹,横如水波,撇捺若双桨击浪,推拉扭折和提按更似老藤飞扬,既是笔墨的线条,又无一不是情感的、思维的、审美的融入。找到了儿童认知与书法艺术之间的融通点,书法教学就会变得摇曳生姿。

这种“相似律”也体现在书法规则的揭示上。书法是带有规律性的。掌握了书法的有限手段、书写规则,就可以走向无限的运用。让我们称道的是,肖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书写之道,而是将“变魔术”进行到底,运用儿童化、形象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月牙儿、卧钩的弧线姿态,得出“首尾成斜线”的结论;引入“心”的字源故事,巧妙地揭示写点画要有生气,要做到“笔断意连”;用课件呈现“思”的几何图形,并通过“心”与“田”的拼摆游戏,巧妙地揭示带有心字底的字是“梯形、微调、右移”的书写规律。书法素来被称为线条的艺术。将线的艺术表现普泛化、固态化、规律化、形式化,积以时日,便升华为一种技术、一种程式、一种规则。汉字的点、划、撇、捺、钩、方框(圆)和三角的多形态笔法,以及毛笔笔画的多方向性写法,这些在别的文字中罕有的特色,为各类线条和几何图形大量进入书法铺就了通道,使得现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徒手线艺术、点画造型艺术、符号化艺术、空间造型艺术的许多观念,很早就进入了汉字书写,同步提升了中国书法具象和抽象的双向表达能力。肖瑾华老师深谙此道,并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方式体验、探究线条艺术,让书法与儿童建立内在的、精神的联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倘若教师只是生硬地揭示书法的理论,远离学生个体的生命,那么所教的技巧也是苍白的、无用的。

当然,书法教学不能停留在“技”的层面。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信号系统,书法传导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平衡与欹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齐整与错落等等,尽显中国人独特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书法教学,要处理好“显性”与“隐性”之间的关系。“显性”指的是书写的能力,“隐形”指的是书法背后的情感、思维、审美、文化的价值。肖老师从显性的汉字书写入手,运用还原、比较、游戏等多种方式,把书法的隐性文化价值牵引出来了。正是因为书法与儿童发生相似共振,使得这节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意味。由此也提醒我们:优秀的书法教师,不仅是一名书法爱好者,而且还是一名“教学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的重要职责,就是研究儿童、尊重儿童、发现儿童、释放儿童。

本届杏坛杯书法赛课的主题“人在课中央”,就是期待“人”的真正回归。书法教学不能用教师生命替代学生的生命,更不能用书法“揉搓”、遮蔽学生的个体生命。每个儿童身上都有天然的教育家,这个教育家不是别的,正是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学习欲求或教育基因。如果找到了书法与儿童的相似性,并通过儿童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儿童身上的教育家就会自己走出来,与书法相遇、对话。当学生深深地卷入其中、感觉在书写上、精神上都上升到新的层次的时候,“人”就真正走进课堂的中央了。——肖瑾华老师的书法课,就是让儿童在书法学习中找到了新的自己。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线条书写汉字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线条之美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书写春天的“草”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