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下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

2017-03-28 14:01张红建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张红建

[摘 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倡导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孕育了毛泽东思想,使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新时期,提升文化自信应充分吸收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文化自信;延安;文化认同;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264;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3-0030-04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一个民族基于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理念、行为和习俗等。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立足陕北,放眼全国,领导中国革命近13年,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毛泽东关于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根据地逐步形成了知识分子聚集、文艺创作繁荣、理论研究兴盛的景象,为党在全国执政后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内涵。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开展文化建设的历史缘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不断冲撞与融合,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较大的变动,产生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文化。延安时期的文化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撞之下诞生的新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

1.加强文化建设是党纠正错误思想的必然选择。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向全世界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欧洲诞生。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发生历史性转折,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化的左翼转向以俄为师。在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精神源泉,俄国丰富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指导和帮助,但是不顾自身实际情況的照抄照搬俄国革命经验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经常陷于“左”和右的两面漩涡之中,这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央到达延安后,在对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加深对本国国情的了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清算了党内右倾主义、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2.加强文化建设是党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现实呼唤。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进一步加深,并逐步从军事和经济上的统治镇压发展为文化上的奴役,利用文化手段为其武装侵略服务。日寇一方面强调“中国文化外来论”,企图削弱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众中形成的价值认同,同时利用文化的软性特征进一步掩盖自身侵略罪行的本质,在“日满文化交流”的幌子下强行对殖民地进行文化输入。日本侵略者还大肆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妄图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方面奴化和麻痹人民。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深刻影响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积极性。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危害性与严重性,在抗日根据地内大力提倡研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进一步提高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加强文化建设是党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的历史积淀。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是由其所处的时代现实条件所决定,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文化又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切新文化的产生必然是对旧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主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形式。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涵盖了儒家经学、墨家“中庸”思想、道家“自然观”、古代兵学文化等多个方面,并将其中的精髓运用到革命实践之中,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王朝的夜郎自大,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逐步开始丧失文化自信,不堪受辱的各个阶层爱国人士开启了漫长的向西方求索的时期。直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在此指导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文化自信之路顺势展开。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立场。自从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近代中国文化开始了广泛性和深刻性的转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碰撞中发生改变。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地主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的领域从器物层面发展为制度层面,但均以失败告终。深受革命洗礼的先进知识分子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变革必须以文化体制的改造为基本前提,没有思想文化的革新,单纯的制度和器物的变革不可能取得成功。于是在“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之下,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左翼,开始转向以俄为师,这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习惯用俄国人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缺少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能力,在革命的方向性问题上经常陷于摇摆之中,而这些归根到底在于缺少自身文化立场。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和血脉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毛泽东思想,发展中的中国革命拥有了坚定的文化立场支撑,普通民众的文化热情被激发,文化大众化的要求进一步强烈。

2.新民主主义文化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方向。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了长期探索。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开端,革命早期主要领导人李大钊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思考分析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分析国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革命形势的日益严峻对党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纲领提出了迫切要求。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文化问题认识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党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初步形成。毛泽东将当时的中国现状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与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663-664“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理论的统一,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揭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

3.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宽松的文化建设氛围。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工人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少数,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则占人口的大多数,无产阶级政党如若一味强调其党员成分的纯洁性,忽视对其他阶级成员的吸收、教育和改造,革命必将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知识分子是中间阶层之中革命性和觉悟性最高的群体,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党的革命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党内“左”倾关门主义及领导干部“工农化”等错误思想,知识分子被视为了最危险的敌人而遭到无情的迫害和打击,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吸取以往革命经验的基础之上,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等文章中指出“知识分子在现阶段的革命运动中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等论断。在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了党内党外的大量爱国知识分子,并在精神上、物质上保障其创造和写作的自由,延安文学创作进入到了一个繁荣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深受人民喜爱的新作品,为血与火的民族救亡运动提供了精神支撑。

4.科学的方针原则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近代以来,在外力的直接逼迫下,中国文化在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中得以曲折发展,这一历史背景必然会产生如何对待、选择中西文化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既反对“尊孔圣儒”的“文化保守主义”,同时也反对“言必称希腊”的“全盘西化”思想。延安时期,毛泽东从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角度主张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号召全党“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同时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对于国外文化,只要对我们有益,都“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确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化建设方针。针对拥有强烈理想追求的知识分子所带去的精英文化与延安当地的民间文化相互碰撞的问题,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强调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原则”,号召文学家艺术家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这些原则和方针的指导之下,文艺工作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延安文化建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有力推动了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对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延安时期文化建设对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中国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武装全党,有力地推动了战争的胜利,并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从总体性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延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夯实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4]任何阶级的政治组织,必然要提出反映本阶级利益的理论纲领,以求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唯一从根本上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规律与中国文化建设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了中华文化血脉之中,开展延安整风运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使党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96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5]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提升我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民众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特征,最终使其成为国家和社會发展的精神纽带,夯实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2.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涵养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泉。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在相互的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文化的两重性特征对传统文化做了批判性分析,指出“应尊重本民族的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同时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3]707-708最终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服务。新时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核心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命脉,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之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切实增强全体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将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以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为己任,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感染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完善、补充和提高,增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3.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优化文化安全战略环境。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多元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由此导致某些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将我国作为其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它们在“文化多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掩盖之下,强行将西方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输入我国,妄图依靠其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动摇社会主义制度所依赖的价值文化根基,同时它们将中国的和平崛起丑化为“中国威胁论”,宣称中国的发展将会损害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在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各阶层对于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逐渐减弱。面对内外部的复杂形势对我国文化安全提出的双重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借鉴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传播力,在文化交流之中摒弃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争取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为国家的发展确立文化意义和道德基础,为社会成员提供新的价值取向和认同感,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培育提供稳固的外部基础。

4.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以文化软实力展中华文化魅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既离不开由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所支撑的硬实力,同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外交政策等软实力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软实力中,文化占据核心地位,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依赖于健康的文化体制,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当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文化市场体系改革滞后、文化产业的效益界定模糊、国家宏观管理和监督体制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文化体制的改革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政策和法规建设,革除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中展示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十八届六中全会公告发布(全文)[EB/OL]http?押//news.china.com/domesticgd/10000159/20161027/23823178_1.html.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3]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编辑 董瑞军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