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电视台如何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2017-03-28 07:48李斌
传播力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会化舆论基层

文/李斌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影响。由于这种传播方式速度快,而且各种思想层出不叠,加上一些恐怖分子或者反社会、反人类、反国家的犯罪分子,通过这种途径宣传一些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利的观念,严重阻碍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并且利用这些虚假宣传,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安因素。因此,应该加强对新闻传媒类人才的舆论引导能力的培养,并增加其内在的实质性,以此来提升对诸多不正当的带有谣言性质与破坏性的舆论的影响的减少。

一、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特性分析

我国社会化媒体中出现的舆论现象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传播迅速、影响力强

相较于其他传统的媒体,社会化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与发布更加的便捷,无论是发布图片或视频都十分方便。由此,网民都可以第一时间去接收到各自关心的新闻,也可以第一时间对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和立场。这也可以使得社会热点在短时间内可以使在网民中进行传播,成为社会焦点。

(二)观点开放

基于新媒体发展,社会媒体的舆论不再是“封闭”的状态,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一位网民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于其他网民进行交流,这都处于一种自由开放的状态。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基于基层电视台提高社会化媒体舆论的最大的优点,也是引导社会舆论需要注意的重要特征。

(三)舆论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新媒体时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都呈现在社会化媒体中,为民众开设了一个更为自由与宽松的渠道,可以将这些信息呈现出来,使社会大众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社会舆论更加的丰富。但是有其积极的趋势,必然存在负面消极的现象。

由此,基层电视台在面对如何引导新闻舆论时需要积极的将其转为社会的主流舆论,尽可能消解负面的舆论。

二、基层电视台对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战略

(一)做好对接,准确选择新闻切入点

基层电视台作为传播的基本媒介,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养成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和准确的“新闻眼”,以敏锐的洞察力去发掘新闻题材的价值,再以恰到好处的新闻切入点提炼新闻价值的内涵,优秀的新闻才能诞生,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的道理,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是到处都有的,而我们缺少的就是“发现”,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记者擦亮新闻眼。

(二)深入生活、汲取营养

新闻节目的采访、编辑和制作是艰苦的精神劳动,是记者对生产、生活的勘探、开掘与发现。把社会生活作为电视新闻的源活水,是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所以,深入生活应当是记者、编辑的必修课。无论采编什么文化内涵的稿件,都要不怕艰苦,深入新闻第一线,广采博览,逮活抓鲜。

关注民生、反映民情、服务民意是广电传媒的应尽之责,也是广电传媒树立新形象、提高收视率、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县级台在信息竞争的日益加剧中,更应在民生上做足文章。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它坚持以“三贴近”为宗旨,组织的大量关注民生的热点新闻,反映问题、跟踪反馈、针砭时弊、温暖人心,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参与。

(三)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虽然在和谐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事件只是少数,但是还是会存在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因素,所以新闻工作者应该利用新闻舆论强大的引导能力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新闻舆论一般都需要先通过新闻记者对信息的采集以及筛选,然后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结合,进而、呈现在公众面前,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影响公众对事物的看法,因此相关人员就要利用积极的新闻舆论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使得公众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并且能够让公众及时了解社会政策,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上报解决,这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基层电视台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舆论引导对策

媒体必须要在新闻报道的工作上建立全面的引导机制,在针对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应该做到事件相关的信息全方位报道,让人们对事件有正确的了解,避免接收错误的信息而出现不好的心理活动。

针对新闻事件的舆论评价需要建立在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基础上,首先要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客观的评价。基层电视台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利用舆论的引导作用科学化解矛盾,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来缓解群众出现的焦躁的情绪。基层电视台必须在新闻报道工作上建立全面的引导机制。

(一)技术层

运用媒体后台的管理技术对社会化舆论趋势进行严格的控制。社会化媒体不管任何一种媒体形态都需要通过最基础的技术手段进行过滤,并可以通过实名进行注册,后台监管。针对一些虚假的舆论信息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技术层的监管,才能有效的保证公民在参与舆论传播时能够谨慎,这样才能规范舆论的传播行为,从而有效的引导舆论。但是这也必须技术层相关工作人员的合理控制,如果滥用技术手段,可能反而导致公民的反面情绪。由此,合理的利用技术手段的同时,也需要保证每位公民在新媒体时代的自由言论的权利。

(二)法律层

运用法律手段监管社会化媒体舆论。我国并非是一个有着悠久法制传统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将“依法治国”上升为“治国方略”,于是法制理念便成为管理者持续倡导的基本社会理念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中,法制意识并没有真正在每一个社会成员中确立,尤其是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以来,针对这方面舆论引导的法律法规更是有所欠缺。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要想做到正确、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需要有相关法律为其保驾护航。可以说立法是实现监管、引导社会化媒体走向的必备手段。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规范社会化媒体舆论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必须要有社会化媒体思维,要用趋前、变化、技术的思维去制定,并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这样的法规才更具有针对性。第二,规范社会化媒体舆论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时必须要对社会化媒体传播规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要认真分析网民这一虚拟人群的心里特点与行为表征、分析群氓心理、网络暴力、极端表达的非理性网络特征,从而对症下药。

四、总结

总而言之,基层电视台直接影响着电视行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面对突飞猛进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电视新闻从业者应当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直面挑战,把握机遇,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在这一新的重要的发展转型期能够紧随大势。

[1] 毕一鸣,骆正林.社会舆论与媒介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2] 闵庆飞,王彦博.社会化媒体的影响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余秀才.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社会化舆论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走基层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