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3-29 18:34杜春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文人才

杜春华

近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除了应用型人才外,也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教育部门根据这一社会发展形势,进行了教育改革,要求各学校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与观念,以不同学科的特点为基础,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教材已经给出的创新板块,弥补原有教学方式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领域逐渐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前提,企业通过创新,可以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学校教学观念与方法的创新,可以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创新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取决于求异思维的发挥。

高中教育因为受应试教育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让学生形成既定的学习思路,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提高自己的分数。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渐渐失去了市场。求异思维的应用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求异思维有很多含义,这些含义在不同环境中会通过相应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求异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属于创新思维,它虽然属于创新思维,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求异思维会把创新思维作为中心,除了运用创新思维求异外,也会求同。求异思维是思维模式向外拓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与人文知识,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与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人才向创新型转变。而高中语文教学对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分析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模式,提升文化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求异思维的形成铺路。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找准自己的定位,把学生作为主体,给出教学方案。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养成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水平有一定的差异,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有的学生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其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形成求异思维。

比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教师会在课前备课时预先了解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设置教学情境,把课文中的对话变成剧本,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模仿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情,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运用求异思维思考问题。

二、根据教学内容给出问题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会下意识地把自己作为课堂上的主体,从自身“教”的角度分析问题,为学生提供各项知识点和固定的解题思路与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运用同一种思维模式思考问题,限制思维模式的拓展,无法形成创新意识。相反,求异思维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出自身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阅读原文,给出自己的答案,进而形成求异思维。

比如教授《雷雨》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根据文中各个人物的名字,提出问题:像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等这些人物之间分别是哪种关系?这时,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并给出人物的关系图。

三、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

学生因为长期接受应试教育,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学习观念和思维定势,遇到问题后,常常只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缺少创新,限制思维模式的发展。因此,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给出教学方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形成求异思维。

比如教授《雨巷》这篇课文,学生刚刚接触这篇文章,缺少对文章内容与作者的深入了解,很容易用既定的思维模式解读文章,为此,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接着再把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自主分析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把分析思路告诉学生,要求学生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得出不同的结论。

除上述三种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摆脱教材的限制,结合课外的教学内容,增加课上的教学元素,扩大学生的视野。并且给学生积极正面的指导,让学生分辨哪些是合理的求异思维,哪些是不合理的求异思维。

总之,运用求异思维可以有效弥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足,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华山中学(841000)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课文人才
人才云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背课文的小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