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2017-03-29 18:38蒋雅娟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探究语文课堂教学

蒋雅娟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的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有了“渔”才能更好地获得“鱼”。从教育教学来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书呆子,而是具有创造能力、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人才。结合语文课程特点来看,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较强的学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住几个作家、作品,能背诵几首古诗词,而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能应用语文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和素养。

一、构建创造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诚然,人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和人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传统体制下,我国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创造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创造环境的缺失。以现代诗歌教学为例,为了追求成绩,教师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诗歌的背景、内容、象征意象、主题等,而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不足,毕竟考试中不会让学生作诗。试想,这样又怎能培养出诗人?

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创造教育,首先就得營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要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陶行知老先生也提出了“六大解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创造教育,构建利于学生创造的氛围,教师不仅要懂得尊重学生,还要多鼓励学生,创造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切勿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不能单纯地以成绩去衡量学生,而要多关注、关照、关心学生,要能看到学生的优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自由的情境,鼓励学生表达、质疑,要以精神的自由去打破传统的习惯和束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所在。如对《雨巷》中丁香意象的探究,教学中不是由教师去讲,而是以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结合诗句体会其美丽、高洁、愁怨,再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简介体会其情感,学生能更好地揣摩作者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的心绪。

二、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创造方法

高中阶段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期,该阶段要注重强化学生脑的功能,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往直接由教师讲授的方式,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要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如在《拿来主义》的探究中,结合第8、9段弄清拿来主义的含义,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对“大宅子”“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词汇所蕴含的深意展开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交流其含义,教师稍加点拨,更利于学生理解。

优化创造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自主学习。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要启发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该文的?作品的结构如何?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行文线索是什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了解写作背景,在读中了解内容和结构,结合文章揣摩作者的情感。如此,学生在自学中有了初步的构建,在课堂中交流也才会更加深入。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学中教师切勿越俎代庖,更多的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毕竟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升,自学更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任务、目标等驱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如学习文言文,关于基本的词汇、文句就可先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自学,课堂中更多的是要结合内容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三、立足课堂教学,转换师生角色

实施创造教育,课堂是主阵地。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对待,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学习并非是单纯的吸收、储存和再现的过程,而应该是探索、研讨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以议论文学习为例,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选择论据展开论证的?在这一思想引领下,结合文本找出中心论点,结合论点分析论据,弄清论证过程,目标自然就达成了。

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潜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从“讲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而成为“导演”,把舞台留给学生。以《想北平》为例,作者爱北平,那作者爱北平的什么呢?在课堂探究中,以此问题引导学生阅读4~7自然段,从文中寻找“我的北平”的特征,很快,学生就在阅读中找到了“动中有静”“匀调自然”“接近自然”等关键词,可是这些是否是作者爱北平的全部理由?在追问下,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并找到平淡自在的生活,平凡朴实的感悟,如此层层推进,学生在探究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真正实现了创造性阅读。

四、加强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好方法。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被束缚于课本、课堂之内,思想被禁锢,创造自然成了空谈。陶老先生的“六个解放”中也明确指出要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就高中语文而言,书本是死的,学生是活的,只有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生活,才能让创造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发展。

首先,提倡实践,教师要注重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那是郁达夫对江南冬景的所见和所感,那么,在学生心中,家乡的冬景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对此,学习了该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冬景,在观察中写感悟,由课文而拓展到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其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等一类活动,还有结合课文而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创作等活动。如新诗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创作,一些学生就能写出较好的作品。

结合我国教育体制来看,一是缺乏教育民主,二是教育过于功利化,三是创造教育的目标缺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要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也要从大环境上进行改革,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合力,效果才好。当然,就语文教学而言,更多的是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解放学生,让创造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215211)

猜你喜欢
探究语文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