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共建小学数学情智课堂

2017-03-29 01:18吴秀萍
新课程·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了解学生课后练习因材施教

吴秀萍

摘 要:义务教育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使大班额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常态。传统的“一刀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这种不顾学生需求,没有考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局面往往是“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师费力不讨好”。因此,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使小学数学课堂做到情智共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数学教学;课后练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提到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时,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材施教便是顺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实现个性发展的重要教学方式。下面,笔者从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需求展开教学、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数学练习三个方面,讨论小学数学应如何实现因材施教。

一、深入了解学生需求

实施因材施教的首要步骤就是教师需要通过调查、测验等形式,了解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数学知识体系、数学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差异与非智力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很多教师在分层的时候,直接将分层依据展示给学生,这就很可能使高层次的学生产生傲气,让低层次的学生感到自卑。即使老师明确告诉学生,这个分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但依然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分层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公开学生的分层情况。在教学活动中,多为低层次的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多关心他们、多辅导他们、多鼓励他们,让后进生与中等生能够更有自信。我在全班进行一次摸底小测验,旨在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与数学知识基础。总体而言,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学习能力较强、思维较为活泼、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在学数学时较为认真的学生;从不积极学数学,也并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三种类型。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抽象能力等有所差异,但变动不大,因此这个分层是比较稳定的。在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之后,我准备多让后进生在班级中回答问题,多观察他们为学数学所做出的努力,肯定他们的进步,还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中等生需要做好巩固工作,并且尝试向探究题目迈进。另外,我准备让这些尖子生多思考一些具有综合性的数学题目,激发他们的探究思维。

二、设计差异性的课堂活动

设计差异性的课堂活动,是真正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数学课堂总是用同样的目标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但是这些要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心理学家提出“最近发展区”,即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但是学生努力之后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差异性的课堂活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另外,大部分数学教师都喜欢在课堂上提问。因此,在提问的时候,老师也应该根据不同难度的问题来选择不同的学生进行作答。在“积的近似值”一课中,我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为后进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初步了解“四舍五入”法的具体估算方法;为中等生制定的目标是学生需要了解积的近似值的意义,学会 “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尖子生的学习目标是结合实际生活,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熟练掌握“四舍五入”截取积的近似值的估算方式,保证正确率。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我提问:“请问5.64只保留整数的近似值是什么?”的时候,是让后进生作答的。只要学生回答正确,我都会表扬他们。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我会用“四舍五入是什么意思呢?”“小数点后面的6应该是‘四舍还是‘五入呢?”等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来指导学生找到答案。在提问:“4.3×2”等简单的口算题目时,让中等生回答;在提问一些需要使用近似值估算法计算的应用题目时,主要是让尖子生回答。

三、设计差异性的练习

要想真正巩固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只靠听课是不够的,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小学生强化数学知识。如果老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小学生布置大量的、没有差异性的数学练习,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还会让做基础题的尖子生无法获得提高,做拓展题的后进生与中等生无法完成练习任务。因此,因材施教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也要实现练习分层。设计具有差异性的数学练习题,可以让学生在做练习题时感到探究的快乐,不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题中,我都会设计基础题、巩固题、综合题三个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自主选择这三种题型。如果学生在练习后,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一部分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与学习安排,尝试完成难度更高的练习。我们班有个数学学困生,我经常让他在班级中回答问题,鼓励他主动学数学。后来,他由一开始需要老师的逐步引导才能回答问题到后来可以自己思考回答问题,最终开始主动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答案的成就感之后,就开始主动学数学。在每次的练习中,他都能在完成基础题后,主动做巩固练习。渐渐地,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由下游变成中游,后来甚至到了中上游,直到能够完成一部分的拓展题目。

总而言之,因材施教最早是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这个教学理念一直到现在也發挥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只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才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使每个小学生都获得发展。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具有差异性的数学课堂活动、课后练习题等。除此之外,在设计考试试卷、评价学生的时候,教师也应尽可能地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不再害怕数学考试,也不再害怕老师的评价,真正发挥考试、评价等积极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正权.因材施教,灵活选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12(75).

[2]潘秀玲.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J].考试周刊,2010(57).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了解学生课后练习因材施教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小学音乐教材课后练习使用方法之管见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