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职业指导工作推进路径分析
——以三螺旋模型为基础

2017-03-29 04:17牛美芹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螺旋应用型

牛美芹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应用型大学职业指导工作推进路径分析
——以三螺旋模型为基础

牛美芹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为提升就业率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三螺旋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如何推动应用型大学的职业指导工作进行研究。首先指出了三螺旋模型理论应用与应用型大学职业指导工作的结合点;其次分析了三螺旋模型的要素在推动应用型大学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基于三螺旋模型提出应用型大学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推进路径。此路径分析将为推动应用型大学职业指导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应用型大学;职业指导;三螺旋模型;就业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13年被媒体戏称为 “史上最难就业季”以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连续增长和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原因,致使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聚焦于应用性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在社会服务上面向地方,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1]。因而对应用型大学来说,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更是其工作重心之一。

虽然应用型大学所开设专业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高,但也遭遇了大环境下的就业问题。自2007年教育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等文件颁布以来,应用型大学纷纷开设职业生涯发展相关课程,政府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强化对“双困毕业生”的帮扶,推动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但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推进,应用型大学职业指导工作依靠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带来的效益逐渐降低,社会各种力量的积极参与成为促进就业的新着力点,大学、社会、政府三方协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越来越显露出来,探索三方协作的模式便应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大学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与三螺旋模型要素的契合点

何谓职业指导?它是指职业指导机构为帮助求职者顺利就业、实现就业稳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提供职业咨询、指导以及帮助的过程[2],它所具有的公共性概念是保证此项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前提。学校职业指导要体现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力争在校园内组建工作平台;另一方面要体现全员参与[2],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参与。由此可见,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不是在唱“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参与。

何为三螺旋模型?它是研究大学、企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和相互密切关系,并且已经被广泛证实为科学有效的理论模型。它认为,在创新过程中,大学、企业、政府三方不仅践行自己的使命,同时紧密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奋战形成三螺旋,正常情况下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一股合力,这股力量会进一步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

大学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推进主体起着主要作用,但离不开政府、企业的积极参与,同时工作实践表现出对三方力量的考量。综上,三螺旋模型理论可以为我们分析应用型大学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重要启示。

2 三螺旋模型要素在应用型大学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三螺旋模型的要素是大学、企业和政府,各要素在积极践行自身使命的基础上,紧密合作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它认为,“如果某一功能已经由核心机构实现,那么作为次要机构的用处就是为实现这一功能做贡献”[3]。

2.1 大学作为核心机构发挥主要作用

在三螺旋模型中,大学的独特身份是从事教育实践的主要场地,也是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阵地。首先,应用型大学在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具备统筹能力,能够紧密结合地方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构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大学具有人力资源的优势,可以营造职业指导的工作氛围,建立“五级工作网络”,包括:一级是分管就业工作的校领导,二级是相关中层职能部门,三级是讲授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四级是专兼职辅导员,五级是学生干部和学生本人自助。再次,大学可以借助校友资源、政府关系和社会影响力动员、整合社会力量,如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政府的帮助。大学推动此项工作的重点在于构建科学体系,选择有效路径,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最大合力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

2.2 企业作为支撑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在三螺旋模型中,企业的独特身份是进行生产的场所。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相匹配的职业认知是模糊不清的,很希望可以去相关企业去参观。而企业正是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参观、观摩、实习的场所,为大学生提供清晰的职业风采的展示,完善在校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以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减少高离职率现象。大学生高离职率现象一直在困扰着中小企业,常常面临新人工作效率低、人才培养出来就跳槽的现象,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培养“目标企业”认同感有利于降低高离职率,学生尽早进入工作场景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通过配合大学推进职业指导工作,企业不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的社会形象,也获得了稳定的高效的人力资源供给,为自身发展谋取了福利,从中受益匪浅。

2.3 政府作为协调机构发挥保障作用

在三螺旋模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进行社会管理。在发展中国家,三螺旋中必有一个要素主体居于主导地位,即 “被他组织”,而这个居于主导地位的主体通常就是国家的各级政府。这是由政府的独特身份决定的,它在三方密切配合时具有拟定政策和规章、掌握资金分配等方面的优势,在三方运行机制、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的情况下,政府是最能够更好地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的[4]。 由此看来,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过程中,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其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社会问题迫在眉睫,而政府责无旁贷。如何制定一套激励政策使“三个螺旋线”形成合力实现螺旋式前进至关重要。

3 三螺旋模型下的推进路径选择

三螺旋模型强调大学、企业和政府形成三螺旋,在此过程中三方面相互密切配合,最终形成整体螺旋上升能力。正因如此,它为我们正确选择推动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3.1 三要素积极互动,实现职业指导专业化、全员化、全程化

3.1.1 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素质,实现职业指导专业化

2005年12月对北京地区某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①该问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个人特征、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对职业指导的看法和需求等方面的情况;调查的总体是某综合性大学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有效问卷为 333份。显示:将近80%的同学选择了希望由职业指导专家来给他们授课,因为专家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企业单位领导和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分别以67.1%和64.4%的受选率位居其次[5]。目前,高校现有职业指导队伍的素质仍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专业化的需要。例如,普遍存在职业指导人员配备不足,培养机制不健全,职业晋升渠道没有打通,学校内外基本无交流等,这些均影响了职业指导专业化的进程。要想实现专业化,做到以下几点是很有必要的。

(1)“引进来”:学校内部选拔,外聘专家。根据学生数量按照一定比例配备职业指导人员是职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可以从学校内部选拔具有教育、管理、法学、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同时,定期从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和知名企业聘请专家对学校职业指导队伍进行培训,并开展面对全校师生的专题讲座,这样可以营造重视职业指导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职业生涯发展,关注自我、关注就业。

(2)“走出去”:参加培训,产学结合。鼓励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全国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规划师等培训并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做到持证上岗。同时鼓励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走出去”。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派人去相关合作企业挂职,通过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工作分析法等获得相关职业的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这样在以后的职业指导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向学生展示职业风采,以及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哪些胜任特征才能做到职业胜任,实现人职匹配。当然,要做到这些,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鼓励。

(3)“稳定住”:明确身份,稳定队伍。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五级工作网络中 “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应该是主力军和一线工作人员,具备高学历、高素质,是实现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重要部分。而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考核目标、待遇兑现基本没有涉及职业指导工作,这是最让“主力军”们尴尬的一个方面。明确教师身份,为他们打通职称晋升渠道,稳定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使其静心搞研究,才能促进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正如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

3.1.2 调动一切力量参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

目前,学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比较单一,脱离了“职业指导全员化”观点。作为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学校经常感到势单力薄,缺少上级职能部门针对性和专业性指导,使其开展工作时只能在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经验的基础上“摸着石头过河”。在学校内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一般为:学校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与专职辅导员,但由于学生工作的日常事务繁杂无心专注于职业指导工作从而导致工作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

“全员化职业指导观点”的要求是在尽可能的前提下,动员一切与职业指导工作有关的人员。要想做到职业指导全员化,高校作为三螺旋模型的核心机构可以从以下两个问题入手:一是理清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的主体有哪些;二是弄清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工作网络。对于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除学校内部的“五级工作网络”外,还应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等社会各界机构。因此,不仅要动员学校内部的力量,还要动员三螺旋模型中政府、企业的力量。这三要素要各尽其能又要紧密配合,共同为职业指导工作做贡献。

(1)政府提供政策激励产学合作。在三螺旋模型中,政府作为政策的提供者,应该制定激励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政策。如,针对愿意接收大学生参观、实习、定期招收暑期工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与扶持。

(2)企业反哺服务高校。作为企业,尤其是地方企业,在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认知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本着奉献的精神为大学生免费提供参观、实习的机会。推广“职业指导顾问结对”活动,即在往届校友和社会各界热心教育的专业人士中征集有意愿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志愿者,将他们的职位等信息向相关专业或感兴趣的在校大学生公布,由他们担任学生的职业指导顾问[6];同时配合学生完成生涯人物访谈,解答学生心中疑惑,帮学生树立准确的方向。

(3)学校积极主动寻求帮助和合作。学校在政府的帮助下寻求与企业、公共职业指导机构的最佳合作方式。如,输送职业指导人员进企业,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来校做讲座等;邀请职业指导机构的专家来校指导工作。

三方共同配合会使每个螺旋线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形成合力实现螺旋式上升,不仅推动自身的发展而且推动了职业指导工作实践效果最大化。

3.1.3 开拓创新,多渠道全程化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在校期间所能接受到的与职业指导有关的教育和实践存在着“途径少覆盖面小”的情况,忽略了“职业指导全程化”观点。以安徽省某几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大学一年级开设一些职业生涯发展相关课程,但课时量较少;只有部分学生参加教务处组织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培训;部分学生抱着“技多不压身”的错误观念花大量精力盲目参加与本专业无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考取资格证书。除学校和院系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外,基本无定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而大四阶段开展的工作均属于帮助就业的层面。因此,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积极配合开拓渠道实施全程化职业指导很有必要。

(1)常规工作贯穿大学期间。所谓全程化职业指导就是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和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7]。常规工作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不少于60学时。一年级重点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启蒙和关注,重点在进行自我探索;二年级引导学生探索工作世界,了解目标职业所具备的职业技能,明确就业方向;三年级开设《职业指导教学训练》课程,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四年级讲授“求职面试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②针对不同年级需要和特点开展讲座,根据需要邀请政府和企业专业指导人员加入。③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来职往模拟大赛等职业指导实践活动,邀请企业和职业指导专家加入指导。

(2)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拓宽渠道。网络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渠道。高校可以通过职业指导专题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拓宽沟通渠道,根据不同年级需要推送消息,有针对性容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学生之间建立沟通交流平台使效率更高,容易实现个性化生涯辅导。企业可以协助学校拍摄展示职业风采的视频上传至网络共大家分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度,减少盲目择业现象带来的高离职现象。

3.2 软硬兼施,实现职业指导精细化、个性化

一份关于“期待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指导”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们最关心的仍然是就业问题,希望职业指导能够帮他们在毕业时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此外,他们也需要一个关于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全方位的规划[5]。时隔十年有余,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高校所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帮助就业”层次,距离“帮助就业稳定”和“帮助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还相差甚远。然而,职业指导的终极目标是指导个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不是仅仅解决暂时的就业问题。而这也是造成当前“就业质量不高,专业不对口、离职率高”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一。

面对以上问题,结合三螺旋模型进行研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政府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通常处于完成各自基本使命的层次,谈不上密切配合等,而社会则更多的是在指责大学生的“高离职率”现象,好像事不关己。因此,大学、企业、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软硬兼施,为大学生提供精细化服务、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势必会有很好的效果。

3.2.1 鼓励全社会创办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室

创办职业指导工作室是开展职业指导的一种有的方式,可以比照职业介绍机构的创办形式,可以是公益性的,可以是营利性的,也可以是民营性的。政府在此过程中可以提供提供政策、场地和资金支持,同时牵头与企业、高校合作共同建设。如,以政策激励公共职业指导机构与学校共同创建比较规范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室,鼓励企业尽可能配合工作室完成职业风采展示等帮助大学生完善职业认知环节。除此之外,各院系也可以在学校工作室的指导下成立学生自助组织,开展适合专业特点的活动。

3.2.2 多方面实现职业指导精细化

精细化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等方面寻找目标职业,获得长远稳定的职业发展。职业指导精细化程度事关学生的就业质量、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也能够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8]。要实现职业指导精细化,务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工作室应提供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大学生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探索部分,包括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等,为实现职业指导精细化奠定基础。

(2)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认知。在此环节,职业指导人员可以指导学生了解目标职业所需要胜任特征,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识,以及动机等。了解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努力方向,有意识地培养一些技能。

3.2.3 多形式实现职业生涯辅导个性化

(1)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通常包括以下六个步骤:自我探索、环境探索、理想职业目标决策、职业生涯路径选择、实施行动、评估与反馈[2]。由于个人对自我和环境的评估不同,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都不尽相同,要指导学生运用职业测评系统、生涯人物访谈法、参观实习、实地考察等方法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开展职业咨询与指导实现个性化辅导。咨询与指导是职业指导人员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普遍的工作方式。职业咨询就是通过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实现人职匹配,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工作室日常开展以下业务咨询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个性化:职业准备咨询、职业选择和决策咨询、职业适应和发展咨询;为了吸引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关注,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人员和资深工作人员、以及职业指导部门的专业人员亲自参与。以上咨询可以根据大学生群体问题特点等具体情况选择团体咨询、个体咨询等形式。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推动职业指导工作事关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以及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大学、企业、政府三方要积极配合,选择科学有效的路径共同推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1]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05):26-31.

[2]田光哲,李祥伟.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68,99,312.

[3]周春彦译.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9.

[4]蔡翔,王文平,李远远.三螺旋创新理论的主要贡献、待解决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26-29.

[5]孟红莉.构建适合大学生需求的高校职业指导新体系——对大学生职业指导需求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6,(7):10-18.

[6]吴光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87.

[7]王志新.高校职业指导模式的创新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43-44.

[8]刘双,韩沙沙.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J].求知导刊,2016,(3):54-55.

G647.38

A

1672-2868(2017)04-0145-05

2016-11-21

巢湖学院2014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ch14kcjgxm06)

牛美芹(1980-),女,安徽濉溪人。巢湖学院机电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 晓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螺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旋风“螺旋丸”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