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2017-03-30 18:07陶园园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多元回归面板数据就业

陶园园

摘 要:社会保障不仅是一项社会制度,更是一项经济制度。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正向关系趋于弱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充分挖掘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用2000—2013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但研究结果也表明其促进作用还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基于此,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财政支出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度、就业机制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就业;面板数据;多元回归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3.045

1 引言

1.1 我国社会保障与就业的互动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基石。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帮助人们维持基本生活。二者作为人们维持生活的手段,是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心系民生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特色,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民生问题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十八大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希望通过社会保障化解就业风险。

如图1所示,社会保障和就业密不可分。一方面,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转移支付、稳定预期、提高职业能力等能够促进就业。另一方面,过高的保障水平可能会引致“失业陷阱”;若社保缴费过高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企业不堪重负,则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然而,社会保障对就业的最终影响是难以厘定的,它取决于正、负效应的抗衡。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對人民的劳动决策和退休决策都有重大影响,进而牵连我国的就业状况。

1.2 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

1.2.1 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劳动决策

如图2,不存在社会保障支出的情况下,劳动者选择“闲暇-收入”的预算线是AB,此时人们在F点达到效益最大化。当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后,政府对无收入的穷人按照低保线进行补助(AC),当达到低保线时,政府可能停止补助(CD),也可能随着收入的增加补助的比例越来越低(CE)。当预算线为ACDB时,即对穷人的劳动收入课征100%的税,理性人会选择不工作,依靠国家补助生存(C点);当预算线是ACEB时,人们会选择放弃部分闲暇时间来工作(G点),虽然此时收入和闲暇较没有社会保障时都增加了,但却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热情,减少了劳动供给。这样无疑会降低全社会的就业率。

当然,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对穷人进行补贴并不必然会使劳动供给减少。当无差异曲线为U4(不是U1)时,个人效益最大化为H点,政府补贴不影响人们做出是否工作的抉择。

1.2.2 社会保障支出影响退休决策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庇护下,年老后有养老金维持生活,使闲暇的机会成本降低,所以人们更倾向于提前退休,但是提前退休意味着预期退休时间延长,所需要的养老金增加,若是工作期间没有足够的储蓄,则单纯的依靠养老金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这就需要人们努力工作,一旦失业就要想方设法重新找工作,从而挣取更多的储蓄以备养老,这也就说明可能会降低年轻人的失业率。

收入关联和定额给付的社会保障支出对退休决策有异样的作用。在收入关联的养老金制度下,人们会倾向于延迟退休。因为达到退休年龄后还继续工作,将会产生工资推进的养老金收益。一旦延迟退休使增加的养老金收益大于按正常年龄退休时得到的收益和闲暇的效用之和,则推迟退休是人们的占优策略。而老年人普遍推迟退休,会挤占一些工作岗位,从而加大全社会的就业压力。在定额给付标准下,养老金水平与工资水平没有关系,则缺乏对个人继续工作的激励,理性人会选择到法定年龄就退休,这样会为年轻人空出一些岗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我国实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受社会平均工资的影响,与劳动者的劳动工资几乎无关,所以从这部分来看社会成员会倾向于提前或准时退休。而个人账户部分与劳动工资密切相关,这就难以确定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退休决策的最终影响。

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使得我国逐年增长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最大效率的促进就业,如何理顺社会保障支出和就业的复杂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研究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和就业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及就业情况

2.1 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情况

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包括政府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再分配的手段,是我国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贫富差距加大,社保领域的公共支出也呈逐年增长态势,但相比发达国家其总体水平仍偏低。从表1中看出近年来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迅速,其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大约在9.2%~12%之间,表明新时期政府逐渐意识到应承担起保民生的责任,因而逐步放宽对百姓生活补助的资金注入。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虽然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数不断攀升,但是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还远远不够,现有的国家补助还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其次,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比例落后于GDP的增长比例,说明穷人并没有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

我国应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投入,切实发挥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使广大群众真正受益于社保制度。

2.2 就业现状

就业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图3表明我国就业总量大体是逐年增加的(除2008年外),从2000年72085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77253人,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积极就业政策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就业难”的呼声在我国依然不绝于耳,解决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表2列出了近15年来我国的失业率,即使是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我国失业问题也是较危险的。众所周知,登记失业率远远低于真实水平,从较为科学反映真实情况的调查失业率来看,我国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解决就业问题刻不容缓,政府责无旁贷,应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民众找到工作岗位。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能够发挥到促进就业的作用呢?研究二者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3 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上文从理论上论证了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就业的增长,但是具体影响程度难以衡量。因此,我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收集了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6.0构建模型来验证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实际影响。除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就业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果遗漏这些因素,则会导致模型估计结果偏误,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本文也选取了对就业有明显影响的其他因素作为自变量。

3.1 选取的变量及其数据来源

应变量:我国这14年的就业总数(Y=employment),单位是万人。

自变量:(1)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expenditure),单位是亿元。

(2)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是亿元。

(3)居民消费水平(cons),单位是元。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其数据是以2000年的消费水平为基准,按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为100整理而来。

(4)人力资本水平(edu),单位是年。本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其计算方法是:Et=(6*h1+9*h2+12*h3+15*h4+16*h5+18*h6)/100.其中h1、h2、h3、h4、h5、h6分别为每百个劳动力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文化水平的人数。

(5)资本形成总额(cap),单位是亿元。资本越多,企业就会增加投资,配置先进的机器设备,通过投资乘数拉动社会总需求,进而带动劳动力需求,从而增加就业。

(6)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rat)。其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来,此数据用来反映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一般来说,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它的发展壮大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

3.2 实证分析过程

本文集中对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将数据导入EViews6.0中,通过做散点图(图4、图5)发现,就业和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有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且与其他变量也存在线性关系,因此,建模:

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以上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的输出结果为:

从拟合优度来看,可决系数R2=0.82472,说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较好。因此,用此模型来分析就业和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的关系有一定的可靠性。同时,为得出统计上严格的结论,我对变量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得出的结果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3.3 结论

最终的结果是:Y=43815.11+0.42*expend+0.002*GDP+1488.5*edu+0.008*cap+39954.69*rat.

这表明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而稳定的关系,且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系数β1=0.42,充分说明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然而我们要注意到,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远低于GDP、居民消费水平和教育程度对它的影响。目前来看,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的作用收效微弱,没有充分促进我国就业状况的改善。

4 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促进作用小的原因及建议

4.1 原因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实际效果远离预期,没有充分发挥其功效.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我国社会保障并没有真正覆盖全民带来的后果.如我国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等群体是没有参加失业保险的,他们一旦失业(或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享受不了失业津贴,没有职业培训,因而难以回到工作岗位,使得我国就业率下降。其次,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削弱国家对就业的调控能力也是重要原因。财政性社保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偏低,通过转移支付难以维持人们基本的消费、投资水平,这就会抑制社会总需求,最终致使全社会工作岗位增加困难,新增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得不到妥善安置。再次,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在劳动力不能充分流动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地区性失业,不利于就业总量的提高。最后,社会保障基金贬值问题、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手续繁琐等都制约着就业率的增长。

4.2 对策建议

4.2.1 从社会保障角度首先,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來规范社保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用法律保障所有人群的参保权,扩大保障覆盖面,特别注意让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享受到社保福利,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其次,加大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中西部的倾斜,使中西部享有与东部同等的社保待遇,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去中西部就业,分散东部的就业压力;再次,要简化手续,尽早实现所有险种都能转移接续,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减少结构性失业;最后,拓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让大家领取更多的社保待遇和补贴,从而增强消费、投资能力,最终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工作岗位增加,就业率上升。

4.2.2 从公共支出角度

我国急需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图7表明,我国需改变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份额小的格局,可以压缩行政管理费等财政支出,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保障民众基本生存的社保领域。促使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让经济发展成果普惠全民;还要调整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大促进就业的方向。如相比于直接发放津贴,对失业者进行职业培训对其再就业更有帮助,因此要把资金更多的用于培训。合理规划支出结构,从而提高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的效益。

4.2.3 从就业本身

首先,政府应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才能创造更多岗位,同时也要注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从制度和财力上鼓励自主创业;其次,应健全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全国范围的信息网络,及时更新就业信息,为劳动者提供获取适当岗位的平台;再次,鼓励民众转变就业观念,通过适当的政策优惠、丰厚的待遇水准等吸引求职者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减轻大城市的就业负担。同时要引导学校积极了解市场行情,努力将学生朝适应社会需要的方向培养;最后,改革户籍制度,使劳动力自由流动也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王毅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17-23.

[2]张海枝,赵曼.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和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07):75-78.

[3]刘汉青.经济转型期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效应分析[J].商业时代,2013,(33):111-112.

[4]谭伟.社会保障支出的就业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06):19-22.

[5]何璐.社会保障支出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J].现代商业,2014,(02):180-181.

[6]刘新,刘星,刘伟.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就业效应-基于1978~2008年的经验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7):11-15.

猜你喜欢
多元回归面板数据就业
江苏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的实效性研究
我国大学生人生规划自主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