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教学中“唤醒知识积累”

2017-03-30 13:24吴向秀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2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积累

吴向秀

【摘 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当教于学生,把与古诗有关的自然、社会、自我等意识作为学习的资源,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从“量变”达到“质变”,并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与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更高层面上进行学习古诗词,培养兴趣和情感,從而,在新内容的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唤醒文学积累,做到举一反三。

【关键词】诗歌教学 积累 量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88-01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等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大目标,与诗歌教学融合渗透中体现出以下三大特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

综合性就是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实践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注重的是它的操作性;创造性则是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各种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在进行古诗学习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他们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读中感悟,强调自我思考和探索,把与古诗有关的自然、社会、自我等意识都作为学习的资源,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获取知识,形成综合素质,提高了语文素养,从而将唤醒的文学积累举一反三到新内容的学习上来,

在这里,关于如何激发古诗教学中的文学积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教学的“量变”与“质变”

1.诗歌中吟诵的数量要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一年级开始,课内的教材编排再加上学生课外积累,六年下来,“必备古诗八十首”应该可以拿下。但人的记忆力总是容易遗忘,因此在诗歌的教学当中,把以前学过的古诗词拿到课堂上经常复现,那么掌握的情况会更加扎实。

如我班开展的“课前三分钟”古诗词背诵活动,一周内复习巩固五首已背古诗,再新添五首古诗。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反复复习旧知,还能获得新知,何乐而不为呢?

2.诗歌中获取的“信息量”要足

开放而有活力应该是古诗文教学的常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通过指导学生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鉴赏介绍、相关作品等资料进行收集、交流;尝试着把讲台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可以用形象的绘画来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甚至用表演再现情景。

比如教学《忆江南》,通过手中五彩画笔,渲染出一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盎然春色;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阵阵乡愁,配以古筝等乐器伴奏,诵读一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便越发真切了。

3.诗歌中赏析的“感悟量”要足

在不断累积诗歌数量的同时,诗歌赏析量也是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诗歌的美包括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运用的联想与想象,去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美。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翻转诗歌的各个角度去进行赏析、品味,允许并鼓励其有不同的理解与见地。

如当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关于“小儿”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这样的处事方式,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他是急于钓上鱼所以才不搭理人,但有的学生就认为,他这样的行为很不友善。教学时,就该存在着不同的见地,才能让孩子们慢慢培养出对诗歌的独特的感觉来。

二、诗歌教学基于生活的策略指导

一位好教师是不教答案,教方法的。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够举一反三。诗文源于生活,当然可还于生活。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中,积极开发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联系古今,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用于古诗文中进行表达。同时,当学生在说话、写作中恰当地引用了古诗文,而表达出了一般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含蓄意思时,教师便应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1.抓重点词。古诗中的重点词句语就如“题眼”,紧紧篡着这首诗的内容与基调。这些词句往往是此篇诗文中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要想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就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如学习《清明》时,便可抓住 “断魂”这个字眼,体会到底是个怎样悲伤的心境。

2.揭意象。“意象”包括“意”和“象”两方面内容。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的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诗人的眼中,“万物皆是情。”任何景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而诗人最擅长的也就是寄情于景。因此,在教读诗词时,教师便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以此来揣摩诗人的情感。

如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时,通过想象,在理解了“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是个怎样苍凉的场景后,再依据“情”是靠“象”来显的道理,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唤起已有知识积累,感受那份沉重的乡愁。只有当平面的诗句插上想象的翅膀,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爱诗人所爱或悲诗人所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人民教育》.“生本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专辑【J】.新课程研究杂志社.2014年总第347期。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积累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