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保尔”
—— 纪念江南集团首任厂长吴运铎诞辰100周年

2017-03-31 05:03刘可亮
中国军转民 2017年2期
关键词:献给党兵工兵工厂

■ 刘可亮

人物风采

中国的“保尔”
—— 纪念江南集团首任厂长吴运铎诞辰100周年

■ 刘可亮

2017年1月17日,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我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以“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激励几代人的“中国的保尔” 吴运铎100周年诞辰。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生活在湖南湘潭江南工业集团的吴运铎的亲友、老战友、老同事,以及广大江南兵工,无不深切怀念这位工厂的首创者。

2017年1月17日,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我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以“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激励几代人的“中国的保尔” 吴运铎100周年诞辰。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生活在湖南湘潭江南工业集团的吴运铎的亲友、老战友、老同事,以及广大江南兵工,无不深切怀念这位工厂的首创者。

造洪炉而铸红箭

江南是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革命工作的第一站,也是由他亲手创建的。

保家卫国,铸箭为第一要事。建国初,国家决定在南方建一个弹药基地,并将这个基地定在株洲兵工厂。株洲兵工厂由军管会接管的原国民党十一兵工厂更名整合而成。1950年5月,吴运铎从苏联治病、学习回来后,没过几天,时任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指示他:去湖南担任株洲兵工厂厂长。吴运铎到任后,果断打击了国民党潜伏人员,平息了较乱的局面,稳定了职工队伍,很快使生产步入了正轨。1951年2月,株洲兵工厂更名为七一兵工厂,6月更名为二八二厂。

吴运铎于1950年10月升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长,负责中南地区各兵工厂的布局、规划、选址,及技术等方面的工作。株洲兵工厂的分、迁,江南机器厂的选址、组建都倾注着吴运铎的心血。

1951年10月,国家建设航空工业,调整规划,株洲二八二厂一分为二。留在株洲原地的为三三一厂,试产飞机发动机;生产弹药的人员、设备则迁往择址另建的新厂。最终,这个地址选在了湘潭楠竹山。株洲二八二迁来的力量,与湘潭原地的三六四厂、汉阳七六八厂、柳州八八四厂合并成江南机器厂,即现在的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在吴运铎的具体领导下,工厂的地址首先选在长沙南郊大托铺和暮云市一带,后来,该地另有规划,又在湘潭七里铺、湾槽、楠竹山等地选点。最终,确定在楠竹山。在选点、勘测期间,他没有一点领导架子,与同志们打成一片,业余生活很有趣味,晚上还常打着手电筒去抓泥鳅、黄鳝,以改善生活。

其时,工厂的主要任务是生产手榴弹,服务于抗美援朝。生产手榴弹期间,吴运铎多次来厂视察,进行技术指导。其间,他为改进手榴弹生产技术,曾在楠竹山呆了一个礼拜以上。据江南厂的老厂长、吴运铎在大连建新公司领导的实验室的老部下乔世仁回忆:当时的手榴弹弹壳打孔,采用的是一个简易模具,转一下,打一个孔。三个孔要转三次、打三次。吴运铎视察后,说“这太落后了!我帮你们改进一下。”工厂就在现黄泥塘村山上的招待所里为他配好画图用的桌椅。吴运铎还向乔厂长要来从大连带过来的相关书籍作参考,开始设计、改进。赵长安著《吴运铎传》189页对此有所记载,说他为此“经常熬到深夜。南方的多雨季节,身上的伤口痛得他大汗淋漓也不休息。”他很快就解决了技术难题,制造了一台新的钻床,使弹壳打孔实现了半自动化,三个孔能一次打成。此举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产品质量,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

作为一位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受过无数次伤,已居高位的老兵工,遇到具体问题,还是如此忘我,如此不畏困难。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把一切献给党”的诺言,深深地感染了第一代江南兵工,鼓舞了他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情。

捧赤心以传薪火

1951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介绍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兵工功臣吴运铎》。50年代,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学习吴运铎活动,有的工厂、学校还组织了“吴运铎小组”、“吴运铎班”、“保尔班”等等,开展劳动、学习竞赛。青年们把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当成生活教科书。期间,应邀到全国各地演讲,成了吴运铎工作生活的主要内容。江南则凭借独特的“人脉优势”,也请到了他。

吴运铎一家与江南渊源很深。他的母亲万洪邱1952年随大儿子吴运钧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江南厂,定居江南28年。吴运钧曾担任江南卫生科副科长。在江南工作的还有吴运铎的妹妹吴淑敏一家。吴淑敏是江南医院药剂师。

1957年8月,吴运铎应湖南省委邀请,来湘给各大党政机关、工厂作报告,时间达一个多月。他本来就计划湖南之行抽空前来江南看望老母亲、亲人和好友,在得到工厂的热情邀请后,欣然前往视察和指导工作。在江南大约一个多礼拜的时间里,他被工厂安排住在专家楼的2楼。期间,他在江南露天电影广场为全厂职工做了一次报告。

据江南厂老厂长乔世仁、吴运铎的外甥周宪、及部分老职工回忆,当时的报告现场,除了全体职工,还有不少家属纷纷前来。吴运铎向大家报告了自己的事迹,进行了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同时介绍了国际国内形势。报告会持续了两三个小时,讲得生动风趣,有感染力,成了江南那一代人深刻的记忆。直到现在,还经常有老一辈江南兵工谈及当日的场景。

在报告中,吴运铎重点回忆了自己毅然参加了新四军,与枪炮制造紧密相连,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向广大一线兵工敞开了他“把一切献给党”的心声,极大地振奋了江南兵工战士的精神!这种面对面的输送,为工厂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打下生产建设基础提供了莫大的精神食粮,也奠定了江南“箭文化”的深厚底蕴。

留精神恒砺兵工

吴运铎有着很深的“江南情结”。1957年离开江南后,吴运铎一直关心、关注着江南的发展。他的外甥,奉献在江南科技战线的周宪、周律回忆到,每次去看望舅舅吴运铎,他就问“江南厂怎么样?又上了什么新产品?某某技术改进没有?”那神情,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吴运铎的老部下,江南的老厂长乔世仁回忆说:“每次去北京看望吴老时,总是关切地问工厂的科研、技术和发展情况,并提好的建议。”

江南兵工也有着很深的“吴运铎情结”。在江南,有吴运铎数以百计的老部下,以及由他亲自安排进厂的工人及其后代。谈到吴运铎,他们心中都有几多故事,几许怀念。今天,在江南还有许多与吴运铎有关的元素。江南人上下班的一条主马路叫“运铎路”,江南的居民生活区有关于吴运铎的文化墙。电影《吴运铎》,以及《江南报》上有关吴运铎的文章,最能勾起江南人的阅读兴趣。

当然,最重要的,是吴运铎亲手打造的国防军工事业,在江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在江南几代兵工中得以传承,成为江南“箭文化”的核心。

“箭文化”是兵器文化独具特色的子文化之一。江南人是这样理解他们的“箭文化”的:“箭”有目标明确、所向披靡的自然属性,“箭”有追求创新、勇于突破的文化内涵,“箭”充分体现了公司的行业属性与产品特征。“江南红箭、勇往直前”,以“箭”的秉性与特征,体现公司与员工不畏艰险的品质、奋勇当先的气慨、一往无前的精神,既凸显江南红箭的品牌,又展示公司的整体形象。

60多年来,几代江南兵工秉承着老厂长吴运铎乐于担当奉献,敢于攻坚克难,勇于突破创新的精神和品质,用鲜血和汗水诠释了“铸箭报国,共赢共享”的企业价值观。朝鲜半岛的战火,乌苏里江的争端,中印边境的硝烟,西沙海战的神威,老山前线的炮声,天安门前的检阅,神舟系列的精细,辽宁号上的缜密,无不倾注着江南兵工的赤诚。

吴运铎几十年如一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不怕苦,不怕死,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新一代的江南兵工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正书写着服务国家国防安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江南工业集团)

猜你喜欢
献给党兵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未来兵工厂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赞歌献给党
唱一曲童谣献给党
赢来安宁献给党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