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花灯音乐综述

2017-03-31 02:37梁宇明吕国敏文山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民族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山曲调花灯

■梁宇明 吕国敏(文山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丘北花灯音乐综述

■梁宇明 吕国敏(文山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美丽的云上水乡——丘北

美丽的云上水乡——丘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北部,东隔清水江与广南县毗邻,南与砚山县、开远市接壤,西隔南盘江同弥勒、泸西两县相望,北与师宗县、广西西林县衔接。有国土面积5038平方公里,全县辖3个镇9个乡,总人口48.76万人,主要居住着汉、壮、彝、苗、白、回、瑶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2.7%。

丘北于道光二十年建县,民国十一年直隶云南省府,民国二十九年划归文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3月31日,丘北正式解放,隶属文山专区,1958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后,为文山州所辖县。丘北县是辛亥革命时期护法运动中著名将领黎天才和抗日将领马继武的故乡,是解放战争时期滇桂黔边区纵队副司令员朱家壁同志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之一,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县。

丘北区位独特。距省会昆明市280公里,距州府文山市103公里,境内S206线、S305线两条省道纵横连接,云桂高速铁路经过丘北并在城南幸福村设置枢纽站,这是云南省对外交往的南大门之一,具有“北据滇中城市群、南连文砚平、西接个开蒙、东出珠三角”的重要区域地位。

丘北的资源十分丰富。丘北主产的辣椒出油多,香味浓、是中国著名的“辣椒之乡”。县域内烤烟是支柱产业,是云南省优质生态烟叶种植基地县。境内有被国内专家称为“世间罕见、国内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普者黑。

■中华民族的花灯渊源

花灯,是中国“灯”文化与民间歌舞合二为一的艺术形式。单一的“灯”,古代又名“彩灯”、“灯笼”,其主要做是照明之用。用竹或木条制作骨架,用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中间放上蜡烛,成为照明工具。作为“灯”的实物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在它以前,灯的发明和演变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了。

“灯”的大量装饰和应用当然首先流行于宫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宫灯自然逐渐流向民间,成为千家万户装点豪宅、镇宅平安的象征。这些光芒四射,诸邪顿消的灯饰,寄托着老百姓企望丁财两旺,出入平安的喜庆吉祥物。并且随着形态、内容的升级,把喜庆欢乐的民间歌舞与之结合起来,最后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载歌载舞的花灯艺术。

从单纯的灯具过度到民间艺术,究竟在何时,历史上难有确切的定论。但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即已成型。到隋朝时,花灯不仅存在,而且已经融在民俗活动中,成为“元宵节”的主要内容。史载,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非凡,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为赏灯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年)正在荣州(今荣县)做县令的大诗人陆游就留下“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的诗句。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明代才子唐伯虎《元宵》中说:“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人甘熙所著《白下琐言》曰:“笪桥灯市由来以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艳。”也是清朝的诗人阮元在《羊城灯市》云:“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以往,不仅达官贵人们要大张花灯,以图吉利和显示富贵,买卖商家也不甘落后,自然要跟风玩耍。就是小门小户的普通人家,为讨喜庆,也要扎几个花灯来挂挂。

中原如此,作为遥远边陲的云南,花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在“中国戏曲志·云南卷》“云南花灯”条中说“明代,大批汉族移民进入云南,也把他们祭社观灯的风俗带了进来,这些风俗与云南各民族祭祀风俗和民间歌舞相融合,成为云南的社火观灯活动。花灯是社火观灯活动中的歌舞演唱。”明景泰年间(1450年至1456年),沐英的孙子沐璘,在《滇南即事》中提到:“管弦春社早,灯火夜街迟。”而在1454年前后,明·谢肇浙在《滇略·俗略》中说:“元夕家家燃灯……游人歌舞达旦……”清初(1657年)云南人何蔚文写过五个传奇剧本。这是已知的云南最早的戏剧创作活动。

清康熙年间(1701年)云南开始出现专业戏班,曾有四个戏班在昆明建立乐王庙。清乾隆年间(1746年)秦腔、石牌腔、楚腔、弋阳腔等传入云南。另据元谋花灯艺人张万育称,元谋花灯相传已有十三代。此外,在花灯的曲调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明清小曲,如挂枝儿、打枣竿等,都是流行与明万历以后直到清初的民间小曲。据此推算,作为一个剧种的云南花灯,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具雏形了。

位处云南省东南角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花灯源流情况又如何呢?文山州所辖文山、西畴、马关、麻栗坡、丘北、砚山、广南、富宁八县市的汉、壮、苗、彝、白、傣等民族自古以来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明代以往,随着赣、桂、黔、川等大量移民西行入滇,文山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内地移民带来了中原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艺术。花灯,便是其中之一。清道光以后,省内玉溪、昆明等地区的工匠、商贾也频繁往来文山,亦把滇中地区的花灯带到文山的各民族中间。这些西行东来的花灯在文山各地生根开花,并与文山本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消化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文山州域内的各路花灯。我们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中国戏曲志·云南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研究得知,外地花灯最早在文山地区成型上演,是清道光年间。时文山县平坝乡下营盘有一位唱花灯的艺人,人称洪叔老爹。当时已在组织花灯的演唱活动了。从明代到民国,从文山的东西北各个方向,外地花灯传入文山各地的时间跨度大,地域广。在数百年的历史岁月里,与本地根深叶茂的民族民间音乐相互交融,成为具有边地文山特征的花灯音乐。其成形的时间大致在清光绪年间,兴盛于民国年间。

■“丘北花灯”音乐的源流

花灯音乐,是指花灯演出中的音乐部分。花灯音乐为花灯的戏剧和歌舞服务,与花灯同生共长。同时,花灯音乐又独立存在,并且在丘北,乃至于整个文山地区呈现出独立的发展趋势。

一、“丘北花灯”音乐的源头“丘北花灯”音乐是多源的。它既有外地传入的花灯曲调,更有源于本地民间音乐的曲调。

(一)源于云南省外的花灯曲调

云南花灯中有不少是云南省外的曲调。其中有明清小曲,如《倒板桨》、《十杯酒》等;有省外民歌,如罗平的《打牙牌》与贵州的同名曲调相似。这些曲调有的是从省外直接传来,有的是先传到昆明、玉溪、罗平等地后,再传到丘北。

(二)源于云南省内的花灯曲调

当玉溪、通海、昆明、罗平、弥勒等地的工匠、花灯艺人将花灯传至丘北,这些地区的花灯曲调自然随之而来,并在丘北落地生根。如玉溪、通海的《孟姜女》《采茶调》《花鼓调》《祝英台》《三联调》《八朵莲花》《姊妹双采花》《玉溪采茶》《大田栽秧》等;昆明的《倒板桨》《红绣鞋》《虞美情》等。

花灯音乐在文山地区各县有大致相同部分,也有的曲调衍生于当地民间音乐,具有原生态的属性,这些曲调同样也跟随着人群的流动而飘流到丘北。如文山县的《门前狗儿叫一声》、《栀子花》等;西畴县的《阳琴调》、《参拜天地神》等。

(三)源于丘北本地民间音乐的花灯曲调

几千年来,民间歌舞深深扎根于丘北各族人民的习俗中。历代典籍和史料中多有记载。唐朝樊绰所著《蛮书》记滇南歌俗道:“少年子弟謩色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招。”《景泰云南》记元代班惟志题滇俗曰:“奋臂过铜鼓,吹唇舞洞刀。”光绪年间任丘北知县的邓廷銮作《丘北即事》云:“獛女?童歌自若,獞花犵草舞犹娇。”花灯传入文山以及丘北后,如植根肥沃的音乐土壤,从中吸取营养,各种各样的民间音乐曲调由此进入花灯中。如丘北县花灯曲调《干波罗》《白事调》《十七十八娘不给》本身就是彝族民歌,且进入花灯后,均延续了彝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因而在节奏型、旋律进行、润腔行字等音乐形态对丘北花灯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当地花灯的内涵。《小小扁担》的旋律源于彝族弦子调。《劝家歌》开头部分是丘北民歌,后部分却是砚山一带的花灯《采花调》。丘北白族、壮族民歌也有进入花灯的实例。如丘北花灯调《小雀讨媳妇》是在当地白族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白族花灯小戏《打渔郎》中。丘北花灯调《送郎调》就有当地壮族民歌的旋律和衬词出现。1999年版的《丘北县志》在也提到:“平寨一带花灯艺人吸收广南民歌《赶马调》的旋律融成灯调《拐妹调》。”就连云南省市专业花灯剧团创作的不少优秀花灯剧目中的曲调也在文山民众中广泛传唱,如《迎春》《十大姐》《大茶山》等剧目中的曲调。几十年过去,这些曲调被当地群众当做了自己的花灯音乐传承。

■丘北花灯音乐的分类

文山州把花灯音乐分为花灯唱调、花灯歌舞音乐、花灯戏剧音乐和花灯伴奏音乐。丘北花灯亦然。

(一)花灯唱调

群众把花灯小调的演唱称为唱调,这是丘北花灯音乐的存在主体,不仅曲种多、曲调动听,而且流传广、善唱者众,成为丘北县最受城乡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在县城还是农村,树荫下,院落里,都会飘来古朴悠扬的花灯小调演唱的声音。尽管在现代时尚文化挤压、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状态下,丘北的花灯唱调依然潇洒地展示着自己。

花灯唱调的演唱场合随意,室内室外,人多人少,台上台下都可尽情而为。其演唱形式也呈多样化,独唱齐唱,轮唱对唱都可张口就来。

(二)花灯歌舞音乐

花灯歌舞在整个文山地区所常见,丘北亦然。载歌载舞本身就是中国各地花灯共有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丘北这个少数民众地区更有其存在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汉、壮、彝、白等民族所固有的围场而舞的习惯。这种习惯与花灯歌舞的结合可以说是无缝的连接,顺理成章。

花灯歌舞多以花灯小调作为歌舞曲调,花灯曲调的规整性和曲调的无限制反复性使花灯授众把小调当成了随意的舞蹈伴奏。就连《祝英台》《孟姜女》《小烟花告状》这类看起来不易动起来的小调照样被广大的花灯爱好者在院落里甩着手帕边唱边跳。

(三)花灯戏剧音乐

在丘北县城里,县花灯团多以板腔类曲调来展现剧种音乐的面貌。在该团创作的一系列花灯戏中,音乐创作人员使用了不同的传统花灯调,发展成快、中、慢不同板式,以适应剧情的需要。

而在农村花灯队中,多以不同的花灯调组合来满足剧情的需要。如双龙营的白族花灯戏《打渔郎》,曰者汉族花灯戏《水打拦桥》等。

(四)花灯伴奏音乐

花灯音乐伴奏分为器乐曲和锣鼓点两部分。

1.器乐曲

花灯器乐曲有弦管曲调和吹打曲调。使用的乐器有小二胡、丝弦、二胡、弦子、笛子、木叶、唢呐。乐队人数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六至八人。其伴奏手法有过门伴奏、随腔伴奏、加花、垫缝等。

弦管曲调用笛子、二胡、月琴、三弦等乐器演奏的曲调。大多以齐奏形式为主。这些曲调有的由花灯小调变化而来,有的从当地的戏剧音乐中汲取某些片段,变化而成。如官寨的《拜堂调》《祝贺调》,双龙营的《贺郎调》等。

花灯吹打音乐以唢呐曲调最为常见。这些曲调可以单曲的形式独立演奏,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套曲的形式演奏。唢呐演奏一般由双人组成。两只唢呐有祝、次之分。主唢呐担任主旋律的任务,副唢呐有时跟随主唢呐齐奏旋律,有时配以长音或以低八度演奏来丰富曲调的层次。

2.锣鼓点

丘北花灯把打击乐称为锣鼓点。可分为演唱锣鼓点、舞蹈锣鼓点和花灯戏锣鼓点。

⑴演唱锣鼓点和舞蹈锣鼓点

一般用于花灯小调的演唱。点子简单适用,使用的人少,有时就一个人即可。文山各地的这种锣鼓点不尽相同。舞蹈锣鼓点集中出现在舞龙、舞狮等花灯歌舞中。

⑵戏剧锣鼓点

由于农村中较少演出花灯戏,故而戏剧锣鼓点主要指的是专业文艺团队使用的锣鼓点子。这类锣鼓点除吸收民间艺人的锣鼓点子外,大多向京剧、滇剧等剧种学习借用。如丘北花灯团使用的锣鼓点就有:

向京剧学习的:《急急风》《四击头》《夺头》等;

向滇剧学习的:《水底月》《课课子》等;

向外地花灯学习的:《蛤蟆学唱》《秀才上路》等。

■丘北花灯百余年走过的历程

(一)建国前的四十五年

1999年版的《丘北县志》第723页记述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通海县河西郑木匠到马者龙盖武庙,教唱灯艺人学唱滇戏、花灯。宣统二年(1911年),罗平县陈银匠到普者黑打制银首饰,李玉森、蒋国荣拜陈为师,相约20余人学唱花灯。经花灯艺人的传授,马者龙、普者黑、午铺、水围营、双龙营、八道哨、县城、白泥井、大勒哨、龙戛、滥泥寨、腻脚、冲头、舍得、温浏、羊街、树皮、天星等汉族、彝族、白族等聚集村寨,先后组建了花灯班。”从这个记载到1950年,丘北花灯走过了近四十五年的时光。这一段时光,是丘北花灯的传入和发展期。外来的花灯艺术和丰腴的丘北本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丘北花灯。

这段时期的丘北花灯有两个方面值得后人铭记。一是花灯融入当地的民间习俗中,丰富、壮大了丘北的传统文化,成为这一时期汉、彝、白、壮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种。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在婚、丧、嫁、娶以及起房盖屋等等民事活动都可以听得到花灯的声响,感受得到花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凡每年旧历正月初二至十六之贺年演出,按“报灯”“接灯”“送灯”等程序,举办贺灯活动。即先由灯头到各家散发灯帖,与主人约定唱灯时间。灯班来到主人家时先由灯头报灯,再由主人接灯,此仪式完结后方正式演出,待演出结束之后,又由主人送灯。把整个村寨营造得热热闹闹的。花灯和各民族固有的民歌、民乐一样成了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二是在上个世纪云南解放前夕,在丘北坚持对敌斗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曾广泛利用花灯开展工作。创作、排演了《老鸦屯》《金凤子开红花》《张大嫂送鸭蛋》《插秧谣》《解疙瘩》《反三征》等花灯节目,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为云南的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建国以来的六十五年

建国以来,花灯在丘北尽管有起有落,但一直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城乡之间,尤其是在广大山乡农村遍布有上百个花灯班(队),他们尽显其能,长盛不衰。显示出花灯种类齐全,活动覆盖面大,持久性强,喜好人群多的特点。这些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的花灯队伍,在宣传党的各种政策,活跃群众文艺生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57年,丘北组建“文山专区丘北花灯团”,这是当时文山州唯一的县级花灯专业剧团。这个剧团不间断地坚持创作和演出花灯剧目,上演过数十出花灯戏和花灯歌舞。丘北花灯团成立不久,便到昆明请来高水平的花灯老师到剧团辅导,广泛进行艺术交流。并邀请广西百色彩调剧团到丘北,联合排演《刘三姐》《三访亲》《闹渡》《依莱汗》《红葫芦》等剧目,赢得群众好评。

1968至1990间,有罗建国创作的《延期》,林凡编剧、罗建国、黄兆义编曲的《红松林》;杨绍兴创作的花灯小戏《爱四化》《医生与屠户》《高医生》《篾丝牵情》《清水塘边》;屈庆琮创作的花灯小戏《建站》《迎春燕》《恭请光临》;马俊忠创作的花灯小戏《婆媳擒敌》《相亲》等花灯小剧上演;90年代以后又有尹明光等人创作的《砸碗记》《探亲》《小两口回娘家》等小戏在不同的场合上演。这些花灯小戏中,不少剧目获得过云南省和文山州的奖励。

进入21世纪以来,丘北县民族文化传承展演中心继承了传统,组织丘北的花灯创作者们还编演了大量的花灯节目。如花灯小戏《左邻右舍》《夏日荷塘》《白泥塘的笑声》等。其中《三难升官郎》2009年文山州“七乡清风”政法系统文艺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编导一等奖。创作的花灯歌舞有获2012年云南省花灯艺术活动中获优秀节目奖的《新农村建设开新花》《家乡美》;获2012年云南省花灯艺术周表演二等奖,优秀编导奖的《辣椒情》;获2014年云南省花灯艺术周表演二等奖,优秀编导奖的《ABC计划》《喜赶花山》《丘北是个好地方》等。另外移植创作了《找媳妇》《砖头记》《调查》《如此孝顺》等花灯小戏:

近年,丘北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曾多次提出要求挖掘发扬丘北花灯,安排宣传文化部门组织部分热爱花灯的业余作者创作了《欢庆丰收年》《村村寨寨闹花灯》《夸丘北》《丘北辣椒美名扬》《十唱美景普者黑》《壮扇翩翩》《普者黑水上情歌》等花灯歌舞节目,并分别编辑成册,录制了示范音响,向全县民众中进行推广。这些花灯节目很受群众喜爱,纷纷排练演出。2015年,丘北县委、县人民政府举办了首届丘北花灯广场舞、丘北花灯歌舞比赛,各乡镇积极按照丘北县委、政府的安排,纷纷组建和恢复花灯文艺队参加比赛,通过激烈的角逐,比赛评比出来一、二、三等奖及若干优秀奖,经过此次比赛,进一步加快了丘北花灯的普及和推广,为传承发扬丘北花灯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花灯,是丘北县珍贵的民族文化传承,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实践,使之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文山曲调花灯
看花灯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finement of high energy non-neutral proton beam in a bent magnetic mirror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挂花灯
延庆巨变册页
做花灯
文山肉丁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赏花灯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