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女歌仙”
——访国家级非遗名录《坡芽歌书》传承人农凤妹

2017-03-31 02:37龙符文山学院图书馆
民族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情歌山歌壮族

■龙符(文山学院图书馆)

风流“女歌仙”
——访国家级非遗名录《坡芽歌书》传承人农凤妹

■龙符(文山学院图书馆)

在第14届CC丁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有一群黑衣、黑裤、黑帽子的原生态歌手组合惊艳全场,他们就是来自中国“三七之乡”山花烂漫的地方——云南文山的“坡芽歌书”山歌队。他们把记录在壮家土布上的神秘符号,用天籁般的声音唱响青歌赛,亮剑中央电视台。正是这一曲曲散发着田野气息和泥土馨香的坡芽情歌,从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万众瞩目的音乐艺术焦点。

根据国家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富宁县坡芽情歌项目传承人农凤妹,入选第4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这是该县壮族民间文学项目的第一个国家级传承人,标志着坡芽情歌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走上“国字号”的台阶,这朵富宁壮乡奇葩得到国家级的最高肯定。

一、农凤妹轻柔吟唱、低柔缠绵《坡芽情歌》打动过数不清的采访组

2006年,富宁县对全县壮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时在剥隘镇坡芽村发现“坡芽歌书”,歌书由星星、月亮、鸟、虫、鱼、犁等81个符号组成,代表81首情歌。歌书以“月亮歌”开头,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识,相互倾慕到相恋,最后相约白头偕老、誓同生死的全过程。在坡芽歌书里,每一个符号都可以唱出一段情歌。2010年,坡芽情歌走出大山,在青歌赛上一举成名。之后,专家将这一发现命名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简称《坡芽歌书》。

因“坡芽歌书”,坡芽,这个藏在深山里美丽而静谧的村庄因此备受关注,被国家民委列为“民族文化特色村”项目进行建设。在富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对该村加大了扶贫的工作力度,已投入了近200万元。目前,该村已建起了“坡芽歌书”硬件传习馆,村中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有了明显改观。坡芽村庄,焕然一新,化茧成蝶,华丽变身,古色古香,山花盛开……

镜头之一:记不清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归朝老街三寨清脆嘹亮的唢呐声四起,喜迎天南地北的又一个影视摄制组的到来。富宁县文化局黄炳会局长都会如数家珍地详细地向拍摄组解说老街三寨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民居饮食等,摄制组现场观看了花糯米饭、搭连粑、粽子等食品的制作过程,摄制组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壮家特色食品,一边观看精彩的壮剧表演。

随后,摄制组一行来到老街三寨的登冒村,聆听壮族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农凤妹吟唱的《坡芽情歌》:

哪里鹧鸪叫?哪里锦鸡闹?

哪里野鸡啼?哪里小伙到?

外边谁唱歌?唱得妹心跳。

心乱似沸油,似枝叶随波。

似浮草逐流,心如悬蜂巢。

乱似黄蜂窝,心儿飞向哥。

……

坡芽情歌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低柔缠绵、时而如高天流云、时而似小河淌水……摄制组的编导们深深陶醉其中,并不自觉地跟随着农凤妹轻柔吟唱坡芽情歌。

镜头之二2013年9月3~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岭南音乐风》栏目采访组到富宁县,就坡芽歌书的音乐、发现和传承进行专题采访。

采访组首先来到富宁县文化局的坡芽合唱团排练厅,现场听取了坡芽合唱团的演唱,并对演唱者在演唱时的感受、体会进行了采访。随后,采访组又深入坡芽歌书发源地——坡芽村,实地了解坡芽山歌的滋生土壤、发现过程、保护情况以及传承形式,了解村子的基本情况、发展思路和未来的规划。

为进一步仔细了解山歌的历史传说、历史典故以及传承、多变自然的曲调,他们来到传习馆与传承人农凤妹、农丽英和歌手进行面对面交流;传承人现场为采访组演唱《星星》等几首坡芽山歌,山歌中的优美旋律深深吸引了采访组的每位成员。

头戴壮家沙支系挑花绣壮锦五彩头帕的农凤妹,落落大方,毫不扭捏,她可以用“大河边调”“呃哎调”“戈麻调”和“赞歌调”4种曲调演唱坡芽情歌,每种唱法都有不同的韵味和有不同的演唱风格。她不仅精通《坡芽歌书》里的歌,而且对壮族其他题材如“生产劳动歌、会面歌、试探歌、赞美歌、定情歌、告别歌、送行歌、敬客人歌、盘问歌、苦歌、喜庆歌、敬亲家歌、晚辈敬长辈歌、祝福歌”等山歌也非常了解,铭记在心。她经常在“三月三”“珑端节”等壮族传统节日上领着人们对歌,而且经常被周围村寨邀请担当司仪演唱,也曾参加过省、县、乡的各种文艺演出和灌制民歌唱片等,她是周边壮族同胞中公认的优秀“壮家歌手”。

据多次走访坡芽村的云南省艺术研究院的杨耀武介绍说,除农凤妹和农丽英外,全村还有20多人能够通过图形符号认读山歌,剥隘镇的六益村、者宁村以及该县者桑乡百比村,归朝镇那贯村、老街村等,也都有人能够通过图形符号认读山歌。农凤妹和她的弟媳农丽英是《坡芽歌书》唱得最完整也是最好的人。农凤妹说,她们已完整地传承了《坡芽歌书》的全部唱法。她们常被周围村子里的村民邀请,去为村里的红白喜事唱上几曲,方圆十里的村子,她们都去唱过。有时附近的广西壮乡村寨,也会邀请她们前去高歌一曲,助兴添彩。

说起坡芽村,最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坡芽歌书》,2006年2月的一次文化普查中在坡芽村意外发现了歌书,经过专家考证,《坡芽歌书》上的81个图案具备了文字的性质,是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坡芽歌书》代代相传,是以原始的图画文字,将壮族情歌记录在土布上的民歌集,共有81个图案,每个图案代表了一首情歌。整部歌集记录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遇、相知、相恋并白头偕老的情感历程。

坡芽歌书在村里受到了很好的保护,目前全村能够认读歌书图形符号的人小到十几岁,大到85岁的村民。著名壮族学者黄懿陆把它称之为“天下第一部图载歌书”。说起歌书,必须提及的一个人,她就是农凤妹,当时歌书就是在她家发现的。

农凤妹是一名善良勤劳的壮家妇女,孩子们已外出打工,已进入40岁的她在家里承担着一家老小的生活。除了农活外,农凤妹最钟爱的就是坡芽情歌。据农凤妹介绍,从记事起,村中老人便在火塘边、沙地上,边传授山歌,边教她们画一些歌中借以表情达意的图案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这些图案深入人心,只要看到某一图案,就能知道是哪一首山歌或哪类歌谣。

农凤妹精通壮族山歌,特别是收藏和掌握《坡芽歌书》的事被流传出去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建明研究员等于2006年7月28日专程前来考察;2006年接受了云南电视台《今日话题》栏目组采访并播出,2009年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的采访,并在央视、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坡芽歌书》的关注。

壮族不仅有刘(僚)三姐歌仙,还有“天籁之音”——《坡芽歌书》。人们不禁要问,《坡芽歌书》是不是全部壮族山歌的代表?《坡芽歌书》与壮族山歌的关系如何?

二、“以歌代言”是“刘(僚)三姐”“歌与诗的民族”——壮族的标志文化符号

壮族的山歌人人能歌,个个会唱,“依歌择配”是壮族人婚姻生活的真实记录。因此,美丽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历史悠久。壮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壮戏、音乐、歌舞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尤其是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

坡芽,这个美丽而静谧的村庄,世居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善良的村民。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劳作以外的娱乐,坡芽也不例外,村民们同样以歌唱表达内心的情感,消磨闲暇时光。在田间地头,在月下火旁,村中男女,一家老小纷纷开唱,乐此不疲。也因此,山歌文化在坡芽村得以长盛不衰,世代流传的壮族民歌曲调达20余种,散发着古老文明的光芒。

这是一个神秘传奇的村寨。村子里的“骆宁”(壮语:妇女)在一张粗糙简陋的土布上画下81个神秘符号,就可以唱上一整天的山歌。这些类似甲骨文的象形符号,像是神秘的爱情密码,只有坡芽村的人才拥有解读的能力和破译的密码。换言之,笔者认为,“以歌代言”是“刘(僚)三姐”“歌与诗的民族”——壮人的文化标志符号。

在壮乡,“歌婚”是奇婚异俗的传奇写照,唱歌是抒情达意的最好媒介。文山地区的壮族民歌,多为没有肢体动作的静态演唱,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特色和风格,最大亮点是音色清丽透明,温柔甜美,如同杏花春雨、秀美江南的吴侬软语,既像一股清澈流淌的山泉,也像博爱七醋一样的醇酽,更像壮家民间歌手们所说的:“像本地的五彩糯米饭一样——很软、很糯、很柔。”这与壮族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壮语有7个声调,说话就像唱歌。当然,如果是在野外田间,壮族山歌也有高腔(假嗓)唱法,发音高亢明亮,极富云岭高原的山村乡野特色。

在20世纪60年代初,壮族不论男女,从四五岁起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习俗。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社交恋爱,都用山歌表达情意,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也以歌代言。不会对山歌的人,在社交场合,通常会被人泼一盆甚至数盆冷水,并且很难找到谈恋爱的对象,日子过得孤寂而缺乏激情。

因此,壮族山歌最大的特点是:说对方的好,说自己的不好,传情至深。这或许就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族山歌中得以广泛运用的深层原因。

壮族歌手演唱时,总是一挥而就、出口成章、对答如流、昼夜不歇,所对山歌,皆有整齐严谨、朗朗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而且通常一个人能用男女两种声调“对歌”,就算唱个三天三夜内容也不重复,体现了真正的“原生态”和“实力派”擂台唱将的独特风采。

追求纯真、美好、浪漫的爱情,牵手爱人一同奔向幸福的生活,是《坡芽歌书》的基调。《坡芽歌书》,抒情到极致,也浪漫到极致,壮族纯美的爱情和智慧的结晶,就这样浓缩在“千古绝唱”的情歌里,引得后人无限赞叹。

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古老形态记录民歌的歌曲,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的精华,承载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是“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和壮族民间文学最优美的情歌篇章。壮族“坡芽文化”,亦是以壮族民歌为载体,集中展现富宁这个特定地域为中心的壮族民俗文化。坡芽文化正是富宁在壮族族群世界“歌动天下”的突破口,《坡芽歌书》的存在证明了壮族先民“能歌”“善歌”“乐歌”,艺术魅力经久不衰、音乐生命常青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坡芽歌书》已不再是普普通通的名字,而是成为广涵富宁壮族民俗文化的典型意象。

壮族歌手演唱《坡芽歌书》时,每每运用流传于右江流域壮族地区的“吩打劳”“吩呃哎”“吩标乖”“吩果芒”“吩丫玉”等壮族山歌曲调,时而恬静柔美,时而高亢激昂,既散发着田野稻花的馥郁芬芳,又回荡着青山绿水般的曲折缠绵,是“伴歌生活的民族”壮家儿女诗性智慧和艺术人生的生动写照。《坡芽歌书》仅仅用于谈情说爱。按发掘者、整理者的话讲,《坡芽歌书》是一部有固定的“套路”的“情歌手册”,是用歌声相识、相知、相恋的一部经典教材。

从文学上看,《坡芽歌书》不仅有诗经的韵味、有汉乐府的手法,还有梁祝的凄美。坡芽歌书是一部优美的爱情民歌集,是当地人习唱情歌的乡土教科书。歌书里所选的都是当地传唱很久的传统民歌。

据统计,富宁县世代流传的壮族传统民歌种类很多,曲调丰富,许多歌曲在世代传唱中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套路,其中尤以男女对唱的情歌最能体现壮族细腻如丝、柔情似水、才思敏捷的民族特色。

《坡芽歌书》是歌诗与鲜花、智慧与魅力、美丽而多情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正如人们赞美的那样:“《坡芽歌书》,怎么唱,都是浓情;怎么评,都是神奇;怎么听,都是天籁。……”

三、“布瓦吩”是《坡芽歌书》表情达意的意象符号,活态的文化传承

在壮族的麽经里,有“布洛陀教法,咪六甲教歌”的说法。布洛陀是壮族公认的骆越始祖,是专门教壮家人怎么生存和生活的,他的名字,译成汉语就是“什么都懂的人”。而咪六甲是一个歌仙,她的主要职责,是教壮家人唱歌。农凤妹就有“当代咪六甲”的雅号。

正如民间文艺大师、钟敬文教授所说:“壮族歌仙——刘三姐是歌圩女儿”一样,在2012年举行为期两天的2012年中国富宁“曼瑞珑端”(又称:唱风流街)活动在富州广场落下帷幕。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获得山歌擂台赛桂冠的是来自剥隘镇坡芽村的《坡芽歌书》传承人农凤妹,她同时也获得了壮乡“歌仙”的称号。

这部歌书的持有者农和其堂媳农丽英是其中的佼佼者,唱得最完整,也唱得最好,被誉为“当代咪六甲”。她们各自的家庭,也是通过唱歌相恋而组成的。本家的两个堂兄弟农加平和农加兴,是这部歌书的男性传人。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刘芝凤介绍和回忆:当时,她在坡芽村住下来,就住在坡芽歌书传承人农凤妹、农丽英的家里。夜深人静时,农凤妹从神龛上方屋檐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竹筒,拿出一块发黄的家织布,这就是她奶奶传给她的歌书,壮语叫“布瓦吩”。农凤妹家三女无男,她是老二。按说奶奶的遗产要传也是传给老大,怎么在她的手上呢?农凤妹告诉她们,奶奶曾先教姐姐,姐姐嗓音没她好,而且姐姐记不住,因此就传给她了。农家三姐妹原本有大姐招婿上门,她可以嫁出去,但因为她学了奶奶的真传,所以侬家破例把家产分她一半,也要她招婿上门,传承祖业。

据农凤妹介绍,这是她们家中祖传的一本歌书。据《坡芽歌书》所有者“两名歌手自述,该图案传自其祖母。这种记录山歌的方法代代相传”。农凤妹说:“这些图案是祖母传下来的,我小时候学唱山歌,祖母手把手地教我画这些图案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这些图案便深入于心。只要见到图案,即可唱出整首山歌,图案的作用相当于一首歌的标题。”

在新建的传习所里,农凤妹、农丽英两位传承人和几位村民说:“十二三岁时,祖母便手把手在地上教我画这些图画,以帮助记忆,教我学唱山歌。天长日久,看到一幅画,就可唱出一首歌;每唱一首歌,脑子里就会闪现一幅图画。十四五岁时,我就能画出歌书中所有的图画,唱出歌书中所有的情歌。”传承人农家姐妹说,壮族的山歌大部分都是那样以口相传,手把手式地传唱。

当地村民称《坡芽歌书》为“布瓦吩”,意思是“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译成汉语即为“图谱歌书”。据农凤妹介绍,这是祖传的一份歌书,每一幅图画代表着一首特定的山歌,81幅图画记载了81首壮族情歌。这些图画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书写符号相对抽象而固定,且能唤起人们对歌词的相同记忆,只要见到这个图画,她们即可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演唱整首山歌。

村民农丽英说:“小时候学唱山歌时,祖母便手把手在地上教我画这些图画,以帮助记忆。约定俗成,看到一幅画,就可唱出一首歌;每唱一首歌,脑子里就会闪现一幅图画。”两名歌手说,该图画传自其祖母等老一辈歌手,是抄录传承的歌本。农凤妹告诉调查人员,小时候学唱山歌,老人手把手教她画这些图画以帮助记忆,日积月累,这些图画符号就深入心中。这种记录山歌的方法代代相传,由来已久。

壮族人几乎人人都能歌善唱。“在我们壮族山寨里,如果谁不会唱歌,到哪里都很不受欢迎,甚至会被驱逐!”农凤妹说,在壮乡两人谈恋爱、定情时要对歌,结婚迎亲时在新娘村寨外就要对歌,如果新郎一方对不上新娘方出的歌,新郎就不能进门迎亲;即使进了新娘家门,还是要进行对歌比赛,一边饮酒、一边对歌,可以对到天黑、唱到天亮。

“如果对歌对不上或对不好的话,无论是什么天气,都会用冷水泼在你身上。把辣椒籽放在你的被窝里,让你睡不好!”在字图画符形态上,《坡芽歌书》符号图画性极强。描画绣花是善于女红的妇女强项,惟妙惟肖的图形多为女性所为。所以,《坡芽歌书》一直有“女书”“稻书”之誉,《坡芽歌书》植根于壮族地区歌圩与壮戏的风情民俗、乡土文化土壤之“那文化”中。

据《坡芽歌书》的传承人农凤妹介绍,从记事起,村中老人便在火塘边、沙地上,边传授山歌、边教她们画一些歌中借以表情达意的意象符号。专家们表示:这种以口传为主、辅以符号记录的文化传承方式,应该说是壮文化传承中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三种文化传承方式,这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方式。

在富宁县,世代流传的壮族民歌曲调就多达20多种,类似的民歌文化现象,即使在壮族聚居的最大壮乡——广西也不多见。歌圩文化在这里长盛不衰,而大山深处的坡芽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散发着古老文明的荣光。

四、“中国最美的书”《坡芽情歌》遍地开花走出国门正在传遍天下舞台

坡芽壮村,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葱茏,花繁叶茂,四季如春。壮族祖先是这块土地最早的开发者,这里是壮族最早孕育稻作文化的地区之一。长期的稻作农耕,磨炼了这里壮族百姓温和内向、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团结互助、富于创造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81首画在土布上的壮族情歌。《坡芽歌书》上的81个图案,81首山歌,762行歌词,犹如一首爱情密码,将壮家情歌“三部曲”抒情到极致,浪漫到极致。被专家称为“纵贯骆越族群古今历史文化的象形图案,承载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在“文字形态上,比东巴文字更古老;在文学形态上,具有《诗经》的韵味;《坡芽歌书》的文字印证了文字发展的过程,是祖国民族文化的瑰宝”。2009年1月,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在他104岁生日之时,看到《坡芽歌书》,欣然写下“坡芽歌书,文字之芽”。因此有人说,《坡芽歌书》是一部壮乡儿女的爱情宝典、情感教科书。同时,因为歌书所承载的丰富人文内涵,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它也是富宁县乃至整个文山州壮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乘着歌声的翅膀,踏着祖先的足迹,坡芽情歌唱进央视,用图画见证历史,用歌声传达情怀,向世人解读壮家儿女的情爱密码……”2010年3月17日,由10名富宁歌手组成的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赴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并做专场演出。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在北京一亮相便倾倒了国内外观众。2010年3月29日晚,北京天桥剧场,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精彩纷呈。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一曲“坡芽情歌”《命好才相会》犹如“天籁之音”,将“壮家远古情爱密码”,奉献给调演评委和首都观众,山歌队展演节目获原生态组全国亚军。

以“歌唱家的摇篮,放飞梦想,唱响中国”为主旨的第14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团体决赛的第一天,坡芽山歌队就以4850.37分的高分,位居榜首,顺利晋级。让全州347万各族人民为之扬眉吐气,兴高采烈!

在比赛的第二现场,两位音乐界的“重量级人物——阎肃、徐沛东就迫不及待地与美女主持人朱迅交谈起来,他俩不约地赞叹道:“云南的少数民族山歌,来自大山深处,就像五彩云一样的特有魅力。作为壮族原生态山歌,太好了,令人陶醉。悠扬清新,犹如天籁之音,浑然天成!”

2010年4月12日晚7点30分,“蓝色经典·天之蓝”14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团体决赛第一轮比赛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拉开帷幕,坡芽山歌队《哪里鹧鸪飞》以98.17分的好成绩,获得当晚比赛最高分,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美和评价。壮族《坡芽歌书》的情歌魅力与民俗风采,再一次打动了现场全体评委和全国电视观众的心。

据悉,2009年3月,《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由国家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列入国家985工程少数民族古籍、少数民族古文字系列丛书;同年,因为“手工绘制的精美图案、装帧设计古朴大气,富于强烈的地域色彩、别具一格的独特造型设计,尤其是壮族第一部图载歌本”(本人评语),故被上海新闻出版局评委会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并代表中国参与“世界最美的书”评比活动,在第7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中获“最佳书籍设计奖”;评委的评语是:“这是一本罕见的少数民族(壮族)的歌谣集,运用汉、壮语对译编排,并列入意译,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同年6月,录制成纪录片《破译:坡芽密码》在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播放;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提名奖;《坡芽山歌队》,将天籁之音般的《坡芽歌书》唱进州青歌赛、省青歌赛、央视青歌赛,荣获了省、州金奖,唱响了全国。

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2月23日至3月3日,应美国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邀请,云南艺术研究院组团参加了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富宁壮族坡芽山歌天籁之音飘出国门,唱响夏威夷。云南艺术研究院组织的团体由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山歌队组成。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山歌先后唱进美国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孙中山先生及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母校——普纳荷学校、尼奥谷中学及圣安德鲁学校、玛丽诺学校。演出共7场,《富宁壮族坡芽歌书》里的《命好才相会》《只爱你一个》《哪里鹧鸪叫》《舍得舍不得》等几首经典情歌,以别样悠扬、情趣、空旷、意韵深刻唯美的山歌风味和生动的舞台表演,倾倒在场的美国观众。来自云南边疆小山村的壮族情歌,清澈如清泉般的歌声、优雅的曲调和音符间透出的幸福感,让海外观众叹为观止。

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学院民族文化翻译研究中心翻译团队正在开展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翻译研究工作,拟把歌书翻译成英语、越南语、泰语3种文字,把壮族古老的文化在全球传播出去。……

壮族《坡芽歌书》:古老情歌从偏远山村走向世界舞台。据新华社2016年3月11日报道,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大山深处的坡芽村鲜花怒放,一片春意盎然。村民农凤妹却无心安排农事,而是待在村里的传习馆内,指导几名前来“取经”的年轻姑娘唱山歌。

作为《坡芽歌书》合唱团成员,这几名姑娘受到邀请,将于今年7月参加在遥远的俄罗斯举办的第9届世界合唱比赛。这一音乐盛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合唱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古老壮族山歌走向世界舞台,这让坡芽村的村民们兴奋不已。

坡芽,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壮语地名,意为“山花烂漫的地方”。坡芽村坐落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剥隘镇的深山之中,村里住着55户壮族人家,世代以种稻、狩猎为业,至今依然保留着传唱山歌、与歌为伴的僚越民俗传统。

据了解,第9届世界合唱比赛将于2016年7月6~16日在俄罗斯索契进行,云南坡芽歌书合唱团将在索契冬季大剧院参加冠军赛组别民谣无伴奏的角逐,成为云南省首支参加世界合唱比赛的少数民族合唱团。

据悉,此次世界合唱比赛共有70多个国度报名参赛,中国有100多支团队参赛。其中,云南有坡芽歌书合唱团等4支队参赛。除此之外,世界合唱比赛组委会还邀请坡芽歌书合唱团于7月8日在索契举办专场展演。今年来,坡芽歌书合唱团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叶明菊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对所有参赛曲目再次打磨加工,力图字斟句酌,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届时,壮乡最美的天籁之音,将以全新的演绎方法,参加世界合唱比赛,唱响“黑海珍珠”之称的俄罗斯都市——索契,让坡芽情歌传遍天下舞台。

五、农凤妹练就让“歌迷粉丝”现场指图点歌,出口成章,开口能唱的‘僚歌“传奇

处事低调、为人谦和的农凤妹,是一名善良勤劳的壮家妇女,孩子们已外出打工,已进入40岁的她,在家里承担着一家老小的生活。除了农活外,农凤妹最钟爱的就是坡芽情歌。据农凤妹介绍,从记事起,村中老人便在火塘边、沙地上边传授山歌边教她们画一些歌中借以表情达意的图案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这些图案深入人心,只要看到某一图案,就能知道是哪一首山歌或哪类歌谣。不论是在清华大学,还是在坡芽村传习所,农凤妹都可以让歌迷粉丝现场指图点歌出口成章,开口能唱,成为壮族歌仙的一个“僚歌”传奇!

近年来,富宁县开展了“坡芽情歌”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等系列活动,希望能为“坡芽情歌”的宣传打下群众基础。此外,还在坡芽村传习所,在剥隘镇建立传习广场,让人们有地方进行集中学习。暑假期间,富宁县委、县政府还鼓励传承人开设传习班,教画“坡芽歌书”、唱“坡芽情歌”。富宁还成立了“坡芽歌书(坡芽情歌)”研究所,有专人负责“坡芽情歌”的研究、传承和保护;创立“坡芽情歌”合唱团,负责“坡芽情歌”的传唱和宣传推广。目前已依法取得了坡芽文化商标拥有权。

为弘扬坡芽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富宁县开展了“坡芽文化进校园”活动,剥隘中心学校被列为坡芽歌书传习示范学校。学校除了组织老师学习坡芽山歌并教学生唱外,还聘请坡芽村的农凤妹、农丽英、农加平、农加兴等4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乡村少年宫的校外辅导员,专门教学生们唱坡芽山歌。2014年10月22日,时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农丽英来到富宁剥隘中心学校教孩子们唱坡芽山歌,开启坡芽山歌进课堂的先河。

农凤妹作为坡芽情歌项目的资料保存者和主要传承人,近年来为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工作做了很大贡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对她个人艺术价值的最高嘉奖和肯定。

在坡芽村里她把自己演唱山歌的技法和《坡芽歌书》用仙人掌果汁蘸笔的书写方法传承给了孩子们,她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好评和认可。传统的口传身教式传授,仍是农凤妹坡芽当地主要的教唱方式。“我们经常要干农活,孩子们又要上学,有些孩子学会了,在外面上了一年学回来,就又忘了怎么唱了,即使自己喜欢,也会忘记。”农凤妹说,现在村子里愿意学的孩子也很多,她们现在有12~14岁的徒弟13个,算是她们收的第一批,第二批是四五岁的孩子,也有十几个。

高尔基说过:“一个民间文化大师的死亡,相当于一个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当地壮族有个习俗,老人过世时会将自己的物品焚毁,以便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因此《坡芽歌书》中的一些唱词一旦抢救不及时,就这样像物种灭绝一样,永远地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了,这也成为《坡芽歌书》传承的一大遗憾和无可奈何的伤痛。值得庆幸的是:农凤妹和弟媳农丽英、本家的两个堂兄弟农加平和农加兴——这4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出现,消除了越地僚乡“人死歌亡”的文化悲剧。

也许,从《坡芽歌书》掀开神秘面纱那一天起,坡芽——这个“山花烂漫的地方”,注定就要成为令世人向往的多情的山谷,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村庄。

农凤妹和农丽英告诉我们: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少男少女们出去约会,月光特别美,大家对歌、聊天、互诉衷肠。

你听,原生态山歌,天籁之音,又一阵阵从“铺满琴键的土地”飘来,绕梁三日,余音袅袅,不绝入缕:歌词“绿头两鸳鸯,伸头戏泉汪。引颈泉流上,下河巧梳妆。我俩同方向,命定结成双。十泉汇成池,百池汇成塘,泥堤不塌方。百年聚成月,咱不提相忘。”

哲学家说:“人生是花,爱就是花的蜜。”这时候,姑娘就像一张网,小伙像一只蜜蜂,双方一碰,便粘在网上,再也挣不脱了。正如作家诗人们所说:对歌,是相爱的宣言和婚约的誓词……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心。”歌词《绿头鸭》的意境是,绿头鸭(鸳鸯)、紫梅、想你想得死去活来、同桌吃饭……肠相结,绳相搓。最后手拉手,心连心,如同竹笋根连根。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生生死死,刻骨铭心,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道是:“言为心声。”农凤妹说,当地听得懂壮语的人,听完“坡芽情歌”会伤心落泪的,有时甚至会几天几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壮族山歌优美的旋律,多声部的完美融合,加上原生态的唱法,把坡芽情歌唱法自然流露、内容缠绵悱恻、旋律美妙动听等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哪个充分领略到坡芽情歌独有的魅力。

刹那间,我的眼眶不知何时早已湿润,悲喜交加,无法自拔。也许,上苍保佑,天神眷顾,浸泡在泪水中的“坡芽情歌”声,就这样,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在壮乡僚寨的林中河畔,在月明星稀的迷人夜晚,在骆少骆包(壮语:姑娘、伙子)的美妙歌喉,妇孺皆唱,子子孙孙,口耳相传,世代传承……

[1]360百科.坡芽山歌队。

[2]百度百科.坡芽情歌。

[3]新华网、云南网、文山新闻网的相关新闻报道。

[4]文山日报、七都晚刊的相关新闻报道。

[5]文山州委宣传部、富宁宣传部相关资料。

[6]富宁“坡芽歌书(坡芽情歌)”研究所相关资料。

猜你喜欢
情歌山歌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情歌的故乡是我家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彝寨情歌
七夕情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绵绵情歌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