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2017-03-31 08:22白建国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提问艺术方法探究小学语文

白建国

摘 要: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效益。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研究提问方法,以精準、有趣、逐层递进的方式设计问题,充分发挥提问的课堂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1-009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1.057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一些不恰当的课堂提问。(1)过于简单。教师过多地采用一些复述性的不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片言只语,照本宣科即可回答。例如,教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题,学生不加思考而全班异口同声,给听课的人感觉学生学得很好,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凑热闹而不加思考。(2)数量太多。误认为多提问就是多启发,一节课多达三四十个问题也很常见,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课堂内自主读书的时间少了,关于阅读的话题谈得却很多。课堂上小手如林,对答如流的提问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3)笼统空泛。有的问题指向不明,学生不知从何答起;有的问题涉及面很广,学生无处下手,无从思考。(4)难度太大,超越了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提问中常见的毛病,我们必须予以摈弃,加以改革。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问?提出怎样的问?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祈与同仁探讨。

一、难易适度,由浅入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备进去,且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同一个学生的提问,也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达到“挑一挑,摘桃子”的效果。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不加思考的回答,那是在浪费时间,使好学生“吃不饱”,也对教师的课堂逐渐失去信心;如果问题难度太大,不管学生如何努力或者小组如何讨论也答不上来,那问题就失去了让学生思考的意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反而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提问时,必须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进行提问,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例如,我在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或段落了解索溪峪的“野”?这一问题比较简单,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便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直接找出答案。(2)索溪峪的“野”是指什么?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学生互助学习得到答案。(3)想一想,作者对索溪峪的“野”表现出的情感是怎么样的?当时的心情会怎样?这一问题文中没有答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难度中等。(4)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索溪峪的“野”的看法?结合实际,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野”性峡谷?讲给大家听。这一问题难度最大,但有以上问题作铺垫,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再结合学生列出简单的提纲,让学生把自己身边具有“野”性的峡谷描述给大家分享。

二、揭示矛盾,引起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阅读材料本身的一些“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实际上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惊警之笔,而小学生往往不太留意,教师就应着意把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加以揭示,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一课时,文章三个牧童对幸福的理解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努力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最后他们三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理解了幸福是什么。结合课文我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既然幸福靠劳动,那为什么现在的很多人都不喜欢劳动而喜欢不劳而获(列举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与文章中的三个牧童的行为的矛盾冲突,让学生讨论分析)?(2)文章说幸福是对别人做出有益的事情,那为何现在社会的人不愿意帮助别人(列举现在新闻里播放的、还有我们身边所见的一些怪现象等)?(3)文中说尽自己的义务就是幸福,那为什么现在的一部分人不愿意尽自己的义务(列举社会上不赡养老人、丢弃自己的亲生孩子等现象)?接着,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这些矛盾问题,形成共识,提高责任意识,培养劳动情感,用自己的感受教育影响身边的人,达到学以致用,为提高学生将来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三、情境相似,促进“迁移”

现代教学有一个口号,即“为迁移而教”。在课堂提问中,有时接连提出几个相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运用同一种思维方法思考,借助于刚刚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自学新内容。如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三峡之秋》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组问题:(1)作者方纪先生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2)作者分别选取了三峡的哪些景色进行了描写?(3)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作者对这些景物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根据这组连续相关的问题目标,学生开始自学,互助学习,教师辅之以精讲引导。这种自学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从三峡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的景色的不同特点,把握课文,理顺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由于文章内容具有相似的问题情境,相同的思维方式,较整齐的文章结构,乃至于教师对问题所进行的相似的语言表达,这些共同的要素,十分利于学生实现知识、技能、方法的迁移。

四、提问要少而精,变“顺”为“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过多的课堂提问,会影响教学质量,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课堂提问要少而精,把大量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逆向”提问就是从后面问起,让问题包含前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全面的问题,以便完整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桑娜有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文章不以‘桑娜为题,而是以‘穷人为题”等。变顺为“逆”,加大了问题的难度,扩大了学生回答的韧性空间,精简了问题的数量,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改进课堂提问的一种好方法。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一些不恰当的课堂提问。(1)过于简单。教师过多地采用一些复述性的不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片言只语,照本宣科即可回答。例如,教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题,学生不加思考而全班异口同声,给听课的人感觉学生学得很好,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凑热闹而不加思考。(2)数量太多。误认为多提问就是多启发,一节课多达三四十个问题也很常见,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课堂内自主读书的时间少了,关于阅读的话题谈得却很多。课堂上小手如林,对答如流的提问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3)笼统空泛。有的问题指向不明,学生不知从何答起;有的问题涉及面很广,学生无处下手,无从思考。(4)难度太大,超越了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提问中常见的毛病,我们必须予以摈弃,加以改革。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问?提出怎样的问?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祈与同仁探讨。

一、难易适度,由浅入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备进去,且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同一个学生的提问,也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达到“挑一挑,摘桃子”的效果。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不加思考的回答,那是在浪费时间,使好学生“吃不饱”,也对教师的课堂逐渐失去信心;如果问题难度太大,不管学生如何努力或者小组如何讨论也答不上来,那问题就失去了让学生思考的意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反而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提问时,必须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进行提问,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例如,我在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或段落了解索溪峪的“野”?这一问题比较简单,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便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直接找出答案。(2)索溪峪的“野”是指什么?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学生互助学习得到答案。(3)想一想,作者对索溪峪的“野”表现出的情感是怎么样的?当时的心情会怎样?这一问题文中没有答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难度中等。(4)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索溪峪的“野”的看法?结合实际,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野”性峡谷?讲给大家听。这一问题难度最大,但有以上问题作铺垫,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再结合学生列出简单的提纲,让学生把自己身边具有“野”性的峡谷描述给大家分享。

二、揭示矛盾,引起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阅读材料本身的一些“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实际上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惊警之笔,而小学生往往不太留意,教师就应着意把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加以揭示,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一课时,文章三个牧童对幸福的理解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努力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最后他们三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理解了幸福是什么。结合课文我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既然幸福靠劳动,那为什么现在的很多人都不喜欢劳动而喜欢不劳而获(列举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与文章中的三个牧童的行为的矛盾冲突,让学生讨论分析)?(2)文章说幸福是对别人做出有益的事情,那为何现在社会的人不愿意帮助别人(列举现在新闻里播放的、还有我们身边所见的一些怪现象等)?(3)文中说尽自己的义务就是幸福,那为什么现在的一部分人不愿意尽自己的义务(列举社会上不赡养老人、丢弃自己的亲生孩子等现象)?接着,教师要讓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这些矛盾问题,形成共识,提高责任意识,培养劳动情感,用自己的感受教育影响身边的人,达到学以致用,为提高学生将来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三、情境相似,促进“迁移”

现代教学有一个口号,即“为迁移而教”。在课堂提问中,有时接连提出几个相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运用同一种思维方法思考,借助于刚刚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自学新内容。如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三峡之秋》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组问题:(1)作者方纪先生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2)作者分别选取了三峡的哪些景色进行了描写?(3)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作者对这些景物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根据这组连续相关的问题目标,学生开始自学,互助学习,教师辅之以精讲引导。这种自学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从三峡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的景色的不同特点,把握课文,理顺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由于文章内容具有相似的问题情境,相同的思维方式,较整齐的文章结构,乃至于教师对问题所进行的相似的语言表达,这些共同的要素,十分利于学生实现知识、技能、方法的迁移。

四、提问要少而精,变“顺”为“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过多的课堂提问,会影响教学质量,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课堂提问要少而精,把大量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逆向”提问就是从后面问起,让问题包含前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全面的问题,以便完整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桑娜有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文章不以‘桑娜为题,而是以‘穷人为题”等。变顺为“逆”,加大了问题的难度,扩大了学生回答的韧性空间,精简了问题的数量,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改进课堂提问的一种好方法。

猜你喜欢
提问艺术方法探究小学语文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三法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讨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浅谈成本会计中费用分配方法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